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各类博物馆发展迅速。在人们心目中,博物馆是文化的窗口,艺术的殿堂,人类文明的集聚地。博物馆往往和凝重、古远、沉雄、宁静相联系,博物馆也不会拒绝鲜活、华滋、节奏和创意。博物馆既敬畏历史,又懂得活化文物的当代价值;既呈现文明史诗的整体走向,又关注重要细节的文化活力;既让观赏者沉浸于历史的厚重,又让传统成为未来的关键文明元素。
“奇葩”时有出现
但不可否认,近年来在各地博物馆的高速发展中也滋生一些乱象。综合媒体的各种报道,可以主要归纳出两种:一、各地博物馆建设此起彼伏,十分热闹,出现了一些速成馆、挂牌馆、空壳馆等。各地政府重视博物馆建设,这本是好事。但博物馆建设重在内涵,那种“鞋子先做好,不管脚大脚小”的博物馆建设模式,并不可取。同时,当下有些博物馆的建设存在“盲目超前、攀高比大”的倾向,过于强调外在,导致形式大于内在。二、接连冒出一些被网友称作“奇葩博物馆”的民营博物馆,它们的问题主要表现为藏品乱、收藏途径乱、管理乱。由于藏品市场鱼龙混杂,各家民营博物馆管理者的文化艺术修养、收藏文化认识也千差万别,导致有些博物馆展呈出不少令人啼笑皆非的“奇葩”,近年来这样的新闻时有出现。
这样的乱象,与博物馆“人类文明的集聚地”的本质,显然已背道而驰。正如有评论所指出,“开博物馆不是开杂货铺,不是炫富,而是传承历史文明,展示文化。”为此,面对博物馆建设与管理的诸多乱象,我们理应积极地进行必要的反思与改进。但更高层级、更重要的思维与作为,还在于我们的博物馆管理者们,尤其是重量级博物馆的管理者们,要树立具有前瞻性的管理思维,制定与时俱进的管理标准,构建面向未来的管理目标。
在笔者看来,可归结于这一句话:今天,博物馆的管理者理应思考让博物馆“活”起来,让参观者在其中感悟文化的对话、文明的呼吸、成长的睿智,养育传承文脉、走向远方的情怀。
理念要先“活”起来
让博物馆“活”起来,需要博物馆的管理理念先“活”起来。
可以看到,在国内一流的博物馆里,如今这种“活”的管理理念正不断被重视并得以展现。
以上海博物馆为例,上博在“活”化博物馆管理理念的日常践行中,把坚守和创意作为博物馆文化的传承智慧,推进“三大传统功能”的现代化,努力拓展新的管理理念。“三大传统功能”的现代化,即利用高新技术的收藏征集保管功能,形成学科优势的研究功能,面向现代社会的社会教育功能。而新的管理理念则具体落实在博物馆日常管理的各个方面,包括“以物为重+以人为本”“以史为鉴+拓展未来”“中国古代艺术博物馆+数字博物馆”“人事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城市的窗口+城市的课堂”“安全保卫→平安建设”“外事工作→文化交流”“礼品制作→文化创意开发”“保管展示捐赠品→善待收藏家”和“博物馆管理理论研究→博物馆学的理论探索与实践”这十大方面。
博物馆文化的新理念,来自昨天和今天的实践,连接着博物馆的明天。笔者将通过解析其中几个新理念,来阐述博物馆管理工作在这个时代的新使命与新特点。
以物为重+以人为本:博物馆“以物为重”,加强藏品的征集、收藏、保管与研究、展示是毫无疑义的,这既是传统的,又是今天和明天必须坚持的。然而,博物馆同时要确立“以人为本”的理念,这样才能进一步维护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才能使观众乐于走近博物馆、走进博物馆,才能使“以物为重”的博物馆更好发挥“物”重现历史、展示文明、传播知识、教化心灵的作用。
以史为鉴+拓展未来:上博是中国古代艺术博物馆,“以史为鉴”理所当然,“拓展未来”也义不容辞。因为,一座优秀的博物馆既承载着历史,也面向着未来。
城市的窗口+城市的课堂:博物馆是城市的窗口,然而历史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又要求博物馆成为城市的课堂。多年来,上博在暑假开设“未来考古学家”和“未来艺术家”学习班。文博征文与夏令营活动受到学生们的欢迎。上博这一“城市的窗口+城市的课堂”的新理念与新举措,体现的正是博物馆文化向外的辐射,也是博物馆文化的空间跨越。
还值得一提的是,“博物馆管理理论研究→博物馆学的理论探索与实践”新理念的提出,这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命题,上博从管理实际出发,升华管理理论研究,从博物馆学的高度,进行理论创新,反哺新的实践。
探索新路径
在当下的博物馆管理中,数字化是一个必须面对的命题,也是让文物跨越围墙、地域、时间从而“活”在观众中的一个奇妙而有效的新路径。
特别是新冠疫情考验之下,国内许多博物馆之前都相继启动“云”生存状态,且各有特色与亮点。事实上,各家博物馆并非在仓促中步入数字化活法。早在几年前,相关部门就已明确要求,“重点关注公共文化服务领域需求,积极开发和引入与文博场馆单位功能定位相适应的产品、技术、装备等,不断丰富产品供给渠道”。今天,越来越多的博物馆通过多媒体、虚拟现实等数字化技术和设备,让观众在虚拟的文化遗产空间漫游,遇见文物、了解文物,并从中获得文化的观照。
与之相呼应的一个理念就是“智慧博物馆”。许多博物馆管理者已清楚认识到,“中国博物馆已经进入智慧时代,进入文物及其产品‘活’起来的时代,要充分重视数字技术在博物馆展览中的应用”。
例如,中国国家博物馆“提出了建设智慧国家博物馆的目标任务,进一步运用先进科技手段,推进博物馆运营管理的智慧化。要以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互联网、人工智能等先进信息技术大力推进文物资源数字化,拓宽文化信息展览开放渠道,让更多民众走进博物馆,让文物真正活起来”。
2018年,上海数字化管理项目中的“董其昌数字人文”专题,是国内博物馆在数字人文研究领域进行的一次开拓性实验。该专题以明代著名书画家董其昌为本体展开数字化研究和展现,以数字化技术辅助传统的器物研究,以可见的形式展现与董其昌相关的时、地、人、事,以人工智能的方式分析中国古代绘画的元素及特征。这样“智慧”的展陈方式,令观众感觉一新,得以更好地走进董其昌的艺术天地。
今天“智慧博物馆”的内涵与特征,仍在进一步拓展中。例如,中国联通与首都博物馆成立5G+智慧博物馆联合实验室,双方将在博物馆的楼宇、藏品、展陈、修复、教育等各专业方向,探索5G技术在文博领域的应用场景。在设想中,未来博物馆里略显枯燥的展示照片将会在观众眼中“活”起来。因为,从AR探索镜看过去,原本静态的一张照片便能立刻上演一场声光秀。
除了管理理念、数字化手段,笔者认为,更重要的一点在于,管理者对于博物馆工作唯有静下心来、守一不移,才能使博物馆越办越“活”、越办越好。以敦煌研究院为例,敦煌研究院名誉院长樊锦诗曾多次深情地诉说:敦煌莫高窟及藏经洞文物,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标志性成果。“心归何处?是敦煌。”“只有在敦煌,我的心才能安下来。”樊院长把心沉于敦煌,静于敦煌,让敦煌管理之“宁”更显“静”意。
笔者认为,归根结底来说,要让博物馆“活”起来,博物馆管理者的生命、理念、情怀,才是一座座博物馆生命的底色。(陈燮君)
博物馆
文物
数字化
发现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违法、不良信息举报和纠错,及文章配图版权问题均请联系本网,我们将核实后即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