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图片加载失败
  2. 发现网>艺术 > 正文
鲍勃的夏天 乐队的夏天
2020-09-21 09:01:58
文章来源
北京青年报

  今天的夏天格外热,也格外长。进入9月,白露将近,本该是仲秋时节,可国内大多地方还是30℃往上的天气。夏天的体感让《乐队的夏天第二季》不会太尴尬。虽然摇滚乐队受众有饭圈化的趋势,以及某乐队在“复活”环节的巨大争议,已经让这个国内难得的音乐综艺越来越糊。


  印象里,如果用一个季节对应摇滚乐,应该就是夏天。摇滚乐史上的经典金曲如猫王的《夏吻冬泪》、詹妮斯·乔普林的《夏日时光》、斯莱和斯通一家乐队的《夏日情趣》、埃迪·科克伦的《夏日布鲁斯》(这首歌最著名的版本是蓝色欢呼乐队翻唱的,被一些好事者上溯为重金属音乐的源头),都是关于夏天的歌。当然,摇滚夏曲里也不能少了鲍勃·迪伦的《夏日》,在新世纪里,老鲍勃莫名其妙的又火了一回,凭借的就是收录这首《夏日》的《爱与偷窃》(2001)和《摩登时代》(2006)两张专辑。

  

  我们不聊中国乐队的夏天,也不说21世纪的老鲍勃,而是把时间拨回55年,回到1965年的夏天,回到《重返61号公路》问世的夏天。

  

  一

  

  1965年8月30日,《重返61号公路》由哥伦比亚唱片公司发行,这是鲍勃·迪伦的第六张专辑。迪伦的创作一直旺盛,几乎他任何一张专辑都是一次创新,一次转型,而1964年和1965年更被公认为其创作高峰。1964年的《时代变了》给迪伦永远贴上了“抗议歌手”的标签(虽然他自己并不认同),而《鲍勃·迪伦的另一面》更集中体现了他超强的原创能力,创作出整张专辑11首作品,迪伦只用了一晚上,准确地说是六个小时和一瓶博若莱葡萄酒。1965年初,迪伦推出了评论家认为“难以超越的”《全部带回家》,不到半年,这位24岁生日才过去三个月的明尼苏达犹太男孩又拿出了更伟大的《重返61号公路》。

  

  就在这张专辑发行前几天,迪伦第三次参加著名的新港民谣音乐节,却因为用电声乐队表演而被现场的观众狂嘘。民谣死忠认为“插电”的迪伦完全背离了民谣的传统,是“民谣的叛徒”。然而,这个挫折不但没有让迪伦沮丧,反而成为他从“民谣歌手”向能量无限的摇滚梦想家转变最初也最坚决的一步。《重返61号公路》不但是张全电声专辑,更把迪伦塑造成摇滚传奇和摇滚神话。

  

  专辑的起首曲《像一块滚石》是摇滚乐历史上的最大金曲,被著名的《滚石》杂志奉为“史上最佳歌曲”,被无数人聆听、吟诵、翻唱、膜拜,是人们心目中最能体现摇滚精神的作品。同样,这张专辑中的《墓碑布鲁斯》《瘦子的歌谣》《重返61号公路》(专辑同名曲)《如同汤姆·萨博的布鲁斯》也都是鲍勃·迪伦的经典作品。而专辑最后一首歌,11分钟长的、有着“巴洛克式幽闭恐惧症诗节”的、犹如费里尼超现实电影梦幻而又荒诞的《荒芜路》,随着时间的流逝,其深刻的寓意,史诗感的批判,巨大的笼罩感,散发出人文主义的光芒愈发夺目。

  

  为这张专辑命名的“61号高速公路”,是迪伦人生故事,或者说人生神话里的高频词,这条高速公路的起点——明尼苏达的港口小城德卢斯,是迪伦的出生地,也是他的成长之地。从小到大,迪伦多次离家出走的路线都是沿着61号高速公路“走向任何异乡”,并连接他的“乡村布鲁斯大道”。可以说,这条路既是迪伦的探寻之路、成长之旅,也是他的心灵栖息地。因此,“这张唱片是进入新的音乐疆域的路线图,它一方面返回了艺术家年轻时的领地,同时又考察连接(美国)南方和北方音乐遗产的轴心(用最宽泛的术语来说,就是白人音乐和黑人音乐,民谣与布鲁斯)——这也是迪伦孜孜不倦的音乐创作所追随的双极。”

  

  二

  

  上面那段话我是引用《鲍勃·迪伦:重返61号公路》中的文字,作者是意大利作家、诗人马克·波利佐提。这本书是上海文艺出版社“小文艺·口袋文库·33公式系列”中的一本,这套书是爱乐人和爱书人的双重福音,一本精美的小书,全面、专业又视角独特地诠释一张专辑。去年这套书的第一辑出了《地下丝绒与妮可》《大卫·鲍伊:低》《迈尔斯·戴维斯:即兴精酿》《汤姆·韦茨:剑鱼长号》和《齐柏林飞艇IV》五种,今年又推出第二辑,包括《黑色安息日:现实之主》《涅槃:母体中》《小妖精:杜立特》《人行道:无为所为》和《鲍勃·迪伦:重返61号公路》。

  

  在信息随时随处随手随眼的当下,为什么还要看这样一本书?我的回答是:一,涵盖性强,这套书不是单纯的乐评、碟评,而是一本书将一张经典唱片的创作背景、制作班底、录制历程、歌词解析、音乐批评、意义延伸全面覆盖。二,针对性强,丛书编辑对文字评介的主体——唱片有非常专业和恰当的选择,他们挑的既有脍炙人口的畅销天碟,也有口味独特的小众精品,基本包括了现代流行音乐的分类与不同口味的需求。三,体验感强,开本小而美,方便带出门,每当我把这套书中的一本装进书包,或者塞进裤子后兜,总会想起少年时永不离身的Walkman。《纽约时报书评》称这套书“涵盖了对摇滚怪咖细致入微的分析和独具只眼的个人致敬,既随心所欲又兼容并蓄。”这话还是说得太文绉绉了,用更容易懂的话来说——这套书和好的唱机、音响一样,是经典唱片的必要装备。



  三

  

  现在的音乐获取越来越轻易,只要你手机网络够强,空间够大,音乐史上所有的资源都可以呼之即来。来得容易,人们也就不会太关注,太珍惜,不想要的时候,也必是挥之即去。如今越来越多的朋友是用、或者说只用手机听音乐了,具有极大局限性的设备牺牲了音乐的丰富与品质倒还在其次,我觉得用手机听最大的危害还是让人越来越对听音乐没有耐心,缺乏尊重。很多人用手机听音乐,都是只听前30秒,然后随时切歌。音乐的命运就像迪伦的歌词一样,不是“那呼啸的、急骤的、暴烈的、凶猛的”暴雨将至,而是拖进度条的手指将至。

  

  吐完牢骚,说回鲍勃·迪伦的中文出版。在2016年老鲍勃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之前,国内书市里他老人家亲手写的书,只有2015年由上河卓远重校再版的《编年史》,这书曾在2006年由江苏人民社首次出版,名字叫《像一块滚石:鲍勃·迪伦回忆录(第一卷)》。上河卓远把书名改为“编年史”,是遵从了作者的原意,因为原书书名就叫“Chronicles”。

  

  老鲍勃自己写的书极少,别人写他的书那可就多了,说汗牛充栋也不为过。民谣诗人、抗议歌手、摇滚巨擘,以及诺贝尔奖得主的多重加持,让他在每个时代都有着巨大的人气。换句话说,也就是巨大的价值。因此,他一直是出版社、书商、媒体、传记作家们的“宠儿”。

  

  在我看过的关于鲍勃·迪伦的书里,介绍、解析其作品比较好的,推荐三本:上河卓远的《鲍勃·迪伦的歌 : 492首歌背后的故事》(2019)、中信见识城邦的《剑桥鲍勃·迪伦手册》(2019)、未读出版的英国UNCUT编辑部整理的《经典摇滚音乐指南:鲍勃·迪伦》(2016)。如果有人想昨日重现,深入了解迪伦当年传奇事迹的,也推荐三本:上海译文社《地下鲍勃·迪伦与老美国》(这本书南京大学出版社曾在2008年出过),广西师大社的《鲍勃·迪伦在纽约 : 1961-1964》,上河卓远的《滚雷日志 : 鲍勃·迪伦的传奇巡演》。真巧,这三本书都是2018年出的。

  

  四

  

  为什么这么多年过去了,大家还是那么热爱老鲍勃?波利佐提有一段话颇有道理:“对于迪伦音乐的评论无论多么有洞察力、其分析无论多么详尽,其音乐自身却具有再次卷土重来的反扑力量,它会对勇敢的评论家又一次发出挑战,迫使他尝试新的理解和阐释,迫使他知道终有词不达意之时。”探究人性之复杂,饱含批判与哲思,内容隽永,常听常新,能符合并道出不同世代的需求与心声,这就是迪伦,或者他的音乐的魔力吧。

  

  其实,说到摇滚乐历史上最著名的夏天,还不是1965年的夏天,不是在罗德岛的新港,或者纽约的哥伦比亚唱片公司A号录音室(《重返61号公路》在这里录制),而是在1969年,在伍德斯托克。不过伍德斯托克音乐节迪伦是缺席的,他拒绝的既是音乐节也是那些蜂拥到他家后院过节的嬉皮士(迪伦当时的家就在伍德斯托克附近)。这其实也证实了许多人拒绝承认的一点——“迪伦并不是他所参与塑造的时代和文化的产物,而是那些塑造他的时代和文化的产物”。

  

  伍德斯托克音乐节主要发起人埃利奥特·台伯在其书《解放的种子》结尾处写了这么一段话:“那个夏天结束的时候……我知道无论我去哪里,无论我做什么,伍德斯托克都将伴随着我。它也许没有改变世界,但却极大地改变了我的生活。”

  

  我希望《乐队的夏天》也能改变一些朋友对音乐的态度,听音乐是一种生活,而不是只在夏天。去听音乐吧,音乐多好啊。(刘忆斯)


责任编辑:李盛芳

乐队的夏天

摇滚

鲍勃·迪伦

免责声明

发现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违法、不良信息举报和纠错,及文章配图版权问题均请联系本网,我们将核实后即时删除。


  • 版权所有 发现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