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黑捱过天光晒,一朝捱过云开埋”……前晚,广东粤剧院创排的现代粤剧《红头巾》在红头巾的故乡三水首演。据悉,《红头巾》于9月20日~23日,在这里连演四场。
昨日,“国际视野中的艺术复兴——广东粤剧院建设发展实践研讨会”在三水举行,中国戏曲学会授予广东粤剧院“中国戏曲学会推荐优秀院团”。来自全国各地的30多位专家学者认为,《红头巾》的成功,正是广东粤剧院“出人出戏出效益”路线的一个缩影。
中国戏曲学会授予广东粤剧院“中国戏曲学会推荐优秀院团”。
《红头巾》海报
开拓市场 步步为营
开拓市场,首先得多演,要让观众了解粤剧。作为粤剧界的标杆,广东粤剧院找准了市场定位——下乡演出、走基层之外,城市的观众群尤其是青年观众群急需开拓。
2010年,开始进行粤剧进校园活动,举办的频率也越来越高。
2017年,打造“新年睇大戏”,大胆尝试在城市卖票不赠票。
2018年,打造“周末睇大戏”,经过1年的坚守,年轻人开始了解到周末到广东粤剧艺术中心有粤剧看,上座率不断提升。
2019年,推出“名家演出周”,打造城市粤剧演出品牌。疫情前广东粤剧院周末的演出,上座率都达到了8成以上。
观众感言:她们是真正乘风破浪的姐姐!
“这是我第二次看《红头巾》,感觉在三水的剧场里,观众的掌声更热烈,因为这是《红头巾》的娘家。”9月20日晚,《红头巾》演出结束后,中国戏曲学会副会长、中山大学教授康保成如此表示。一个月之前,康保成在广州看过该剧的首演。
粤剧《红头巾》讲述上世纪三四十年代三水女人“下南洋”做建筑工、自强不息艰苦奋斗的故事。该剧由中共广东省委宣传部、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厅指导,广东粤剧院、中共佛山市委宣传部、佛山市三水区委宣传部、佛山市三水区文广旅体局联合出品,已于8月24日~31日在广东粤剧艺术中心成功首轮演出6场,受到专家和观众的充分肯定。
三水是“红头巾”的故乡,也是《红头巾》女主角卢带好饰演者、广东粤剧院院长曾小敏的家乡,“这次回家乡演出意义非常特别。”9月20日晚演出结束后,她如此表示,“‘红头巾’是发生在家乡三水特有的历史现象,我的太祖母也是一名‘红头巾’,创作和演出这部戏对我来说有着特别的感情。‘红头巾’自尊、自爱、自立、自强,是中国精神在世界的一种展示、认可和传播。”
《红头巾》三水首演当晚观众们的热烈反应,显示了“三水家人们”对这部剧的喜爱。剧中,芦苞胥江祖庙、三江汇流、长岐村、镬耳建筑等三水元素在剧中得到体现,写意的舞美打造出充满诗意的舞台氛围,让观众在看戏的同时,很自然地融入到人物所处的环境中。
当晚,有800观众观看了演出,谢幕时的掌声与叫好声一阵高过一阵。“红头巾”的精神感动了观众,年轻观众小黄表示:“以前听奶奶隐约说起过‘红头巾’的故事。如今看了这部粤剧,她们的艰辛、坚韧和毅力很具象地呈现在我面前,我被深深打动了,她们是真正的乘风破浪的姐姐!”
像一首抒情诗,低回婉转是它的基调
昨日,“国际视野中的艺术复兴——广东粤剧院建设发展实践研讨会”在三水举行,来自广东省内以及北京、吉林、甘肃、宁夏等地的30多位专家学者齐聚一堂,为粤剧建言献策。
研讨会上,多位专家学者对《红头巾》予以好评。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所长、中国戏曲学会会长王馗表示:“《红头巾》将一个具有世界性话语的群体搬上舞台,用现代粤剧的手法展现,是一个非常成功的展示。”
在中国戏曲学会老会长、执行顾问薛若琳看来,“这出戏像一首抒情诗,这是它的风格,而低回婉转是它的基调。”
一位有舞美设计背景的建筑行业人士表示,《红头巾》传递的是最值得我们缅怀的一种情怀——隐忍、奉献,从这样的认知中走进人物,有一种不可方物的审美力量。“《红头巾》用诗剧形式来探索创新现代粤剧,在歌舞化的表演形式中创造诗的意境,在寓言性的故事中寄寓诗化的情感,从而达到艺术的终极目标:追求至真、至善。”这位陈姓观众表示。
康保成表示,“这部戏是广东粤剧院发展史上一部里程碑式的作品。”
研讨会上,中国戏曲学会授予广东粤剧院“中国戏曲学会推荐优秀院团”。中国戏曲学会认为,广东粤剧院在艺术创作和院团建设上成就突出,具有重要社会影响力。学会常务副会长赓续华在推荐辞中表示,“尤其是粤剧《红头巾》,题材独特,舞台呈现别致新颖,是主旋律又另辟蹊径,既为群像立碑,又个性鲜活,诗意盎然中充满戏剧张力。”
出人出戏出效益,主旋律作品“曲高不和寡”
粤剧在中国戏曲的整个发展格局中,是一个不可轻视的剧种。岭南是一片面向大海、春暖花开的沃土,浩瀚无际的海洋成就了广府人开阔的心智、务实的品性和求新的胆识,这是粤剧,也是岭南文化的一个文化基因。数百年来,粤剧艺术也正是立足本土,以海纳百川的胸怀博采众长,兼收并蓄,从而自成一格。在研讨会上,广东粤剧促进会会长、著名粤剧表演艺术家倪惠英如此表示。
中国戏曲学会顾问王蕴明也表示,广东粤剧院在几十年的发展中坚持了它发展的品格——即包容性和与时俱进,而这恰恰是艺术很重要的一种本色。
实际上,《红头巾》的成功,也是广东粤剧院“出人出戏出效益”战略的一个缩影。“坚持以剧目建设树品牌,以人才培养求发展,以市场拓展谋生存,这三点他们做得非常好。”
人才辈出、佳作纷呈是广东粤剧院建院60多年的真实写照。广东粤剧院曾聚集了马师曾、红线女、白驹荣、罗品超、罗家宝等粤剧大师,也培养造就了几代名扬海内外的粤剧名家。对一个院团来讲,人才最重要,广东粤剧院在人才培养方面已形成了有效的梯队。宁夏回族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副厅长、著名秦腔表演艺术家柳萍表示:“在《红头巾》的舞台上,我看到了20多个女演员,那么整齐又那么年轻,这在全国的院团里还真不多。”
剧目创作方面,广东粤剧院近年陆续推出了《青春作伴》《决战天策府》《白蛇传·情》《还金记》《梦·红船》《八和会馆》《风起南粤》《谯国夫人》《红头巾》等一批优秀作品。其中,《白蛇传·情》是曾小敏的“摘梅”之作,该剧为传统剧目注入了青春气息,浪漫唯美犹如一幅水墨画;《梦·红船》把粤剧人的艺术追求、情怀义气与民族危难时刻的担当结合在一起,给老题材写出了新意;《红头巾》在“下南洋”题材里面也实现了新的开掘……
此次,观众在《红头巾》中看到了很多现代艺术手段。比如,3个男子男扮女装去招工的舞蹈,不仅展现了传统戏曲里的丑角特色,也让人想到了近年来让人捧腹的男版“四小天鹅”之舞。而尾声处3个报童用说唱的形式播报1945年至1953年之间的重大新闻事件,也具有浓烈的现代性。这些歌舞化的运用都非常新颖,诙谐的表演,律动的节奏,调和了整个剧的氛围和观众的情绪。
正如广东省文联专职副主席、著名广东汉剧表演艺术家李仙花所言, “一个古老的剧种在曾小敏等新生代的带领下,创新的步子迈得很大”。也正因如此,《红头巾》《梦·红船》等主旋律作品“曲高不和寡”,受到大众好评。(张素芹)
《红头巾》
广东粤剧院
戏曲
发现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违法、不良信息举报和纠错,及文章配图版权问题均请联系本网,我们将核实后即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