欣闻《聊斋志异》法文绘图本于今秋出版,这不仅是促进东西方文化交流的好事,也使一部优秀的文言短篇小说集穿越时空,以中西合璧的传播形式跃动于当今世界文学艺术之林。
我们知道,《聊斋志异》自问世以来,已有包括法语在内的20余种外文译本。单就法文译本而言,也已达20多种。从19世纪于阿里(Huart)译出单篇《种梨》之后,经过陈季同、戴遂良(Wieger)、莫朗(Morant))、巴兰(Baglin)以及拉卢瓦(Laloy)、阿尔方(Halphen)、道丹(Daudin)等人的不断努力,至上世纪40年代,《聊斋志异》中的50篇作品已有法文版。外研社此次出版的法译本,保持了这一数量上的优势。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将译作与清代人的绘图相结合,体现了原书的东方韵味,成为一大亮点。
《聊斋志异》的清人绘图,除了我们习知的详注图咏本之外,乾嘉时人改琦有聊斋故事画册一本(今藏台北故宫博物院),光绪时有佚名《聊斋全图》90册。两书皆为工笔彩绘精写本,可惜流通不广,且后者散佚不全,诚有沧海遗珠之叹。法文译作兼配图者,例如吴益泰先生编译的《中国小说》中所附《马介甫》《黄英》插图二幅(韦加出版社1933年版),数量既少,亦不多见。
相形之下,外研社此版《聊斋志异》在选图与配图方面,有着长足进步。概言之,不仅图片数量可观,也能够让世人窥见中国清代故事人物画的成就,厥功大焉。21世纪,在所谓的快餐文化、读图时代的氛围中,短篇、美文、美图三位一体的《聊斋志异》,当会深受各国人民喜爱。清采蘅子曾赞《聊斋》为“必传之书”(《虫鸣漫录》卷二),所言诚是。
《聊斋志异》初名《鬼狐传》,后增益他条,定为今名。谚曰:画犬马难,画鬼魅易。而《聊斋志异》惯常将鬼狐赋以人形与人情,比写人添出一段奇幻色彩,也因此反而难以描摹,一不小心就会弄巧成拙。妙就妙在,作者蒲松龄以传奇法志怪,刻画形象惟妙惟肖,并借此表达自己的人生追求。尤其是书中虚构的各色女性形象,其高于生活的艺术真实,甚至会让读者产生宁愿信其有的痴迷。法国文艺理论家丹纳在《艺术哲学》中认为,艺术品各部分之间存在相互依赖的关系,绝对正确的模仿并非艺术的目的。蒲松龄正是在合情合理地处理人与非人形象关系的基础上,驾驭想象之车奔向了辉煌的艺术天堂。
长期以来,前辈、时贤对《聊斋志异》中的人物形象,业已做了大量的品评工作,相关研究论著可以汗牛。这里,笔者尝试采用论稗组诗的形式以点带面,希望能够绍续传统,以丰富当下的文艺评论体系。
清代改琦《聊斋故事画册》之《贾奉雉》
引子
寄托为书不为名,山东蒲老自多情。谢渠一管神来笔,渡越三生证夙盟。
其一
誓守可怜仙眼开,奈何桥畔几徘徊。至情感得阎罗许,漏尽推棺续旧来。(鲁公女)
其二
双鸣青鸟白杨头,百日相须已入秋。一滴真情融腠理,唤醒阿琐路遐悠。(连琐)
其三
南村老屋木方床,李女莲卿各梦长。引得桑郎舒胆笑,鬼神恩怨涕淋浪。(莲香)
其四
平居课读怨禽啼,此际行媒奋翅飞。诚望离魂结同好,祛痴斫指视如归。(孙子楚)
其五
寤寐荷塘无限情,陶然听取采莲声。良缘化就冰縠好,应谢灵狐福报成。(宗相若)
其六
试前期摘蟾宫蕊,试后难簪琼宴花。等是年年退飞去,何如酬志向坟家。(司文郎)
其七
雪作肌肤玉作容,传家诗礼墨华浓。郎君未悟羞相见,玉府焚馀期再逢。(颜如玉)
其八
不通文墨换心脾,祸福从来未易知。酒醉贪看双美舞,可能新首认前时?(陆判)
其九
被占榴园未肯降,深山来访义田郎。平生拒受虚黄白,拚却头颅姓字香。(田七郎)
馀文
元知孤鬼镜缘空,笔冢续吹情冢风。一种伤心求解处,付他孤愤旧编中。
清代《聊斋全图》之《画皮》
《聊斋志异》一书,以婚恋题材为主。与女子的冶容、男子的家世相比,作者蒲松龄更看重难得的钟情:一往情深,便可以不避幽冥阻隔、消泯物我之别。在他看来,人格魅力超越于外表之上,两者不可得兼,宁舍后者。本此,作者创作了《乔女》《画皮》等篇。
乔女有着独立人格,高尚其志,难忘曾知遇于孟生;抚育孤儿,不但为后世之无盐。《画皮》中的王生,惑于被俏丽皮囊包裹的鬼魅,因无定力,虽生必死,所以“王生”之为言“妄生”也。其妻陈氏,一灵忠诚,为救丈夫而忍辱吞痰。说来奇特,痰唾呕出时竟化作一颗跃动之心。其实易解,此心满载她深爱丈夫的一腔真情。陈、阵同音通假,所以“陈氏”之为言“真实”也。同理,《莲香》中的莲和怜谐音,李和履双声,同归于桑郎,结而为“连理”。蒲松龄之用心深微,于此可见一斑。
蒲松龄早年科场得志,而后踣不复振,遂对科举的情感比较纠结:既不甘心长期蛰伏,又洞晓科举内幕、深恶其弊。《叶生》《贾奉雉》堪称这类题材的力作。同时,他对读书有着深入体会,时有怅触,不免拈毫为后生说法。《司文郎》《书痴》《陆判》等是其例。读书贵在神凝心受,克己而不尤人,听、读尚在其次。否则,即便像郎玉柱一般日日呫哔,腹中空有五车书,也往往于事无补。此外,本无慧心之人,借他力而能文,倘若不自检束,则亦不能长保无虞。清代文网严酷,读书人不得不有所忌惮,《聊斋志异》只能“寄托如此,亦足悲矣”。
长期的村居与游幕生涯,使得蒲松龄熟稔当时中下层人民的生存境遇,贴近他们的思想感情,从而乐于通过作品反映他们的心灵诉求。例如,田七郎在自刎后犹能手刃仇雠,这虽是作品的一个鹘突之处,整个故事却真实地揭示出乡绅倚势欺人、百姓有怨难伸的残酷现实,因此具有较为深刻的社会批判意义。
《聊斋志异》所反映的社会生活面颇为广泛,不只上述几个方面。蒲松龄自念前世瞿昙,而雅爱搜神,日久遂以成编。他用敏锐的观察力、细致而温情的笔触,留下了近五百个奇幻多姿的故事,至今深受人们喜爱。
(作者系洛阳师范学院文学院讲师)
《聊斋志异》
中西合璧
世界文学
发现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违法、不良信息举报和纠错,及文章配图版权问题均请联系本网,我们将核实后即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