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第29届华鼎奖“2019—2020中国电视剧满意度调查百强榜单”揭晓,前三分别是《隐秘的角落》《三叉戟》和《庆余年》。
这三部剧作荣登榜单,并不意外。悬疑网络短剧《隐秘的角落》,探寻人性幽微,制作精良,是今年上半年的现象级口碑之作,其“爬山梗”因太过惊悚而一度霸屏;《三叉戟》为主旋律剧作,凭借鲜活特色的人物设定、几位老戏骨的出色表演,引人入胜;穿越古装剧《庆余年》虽排名第三,但“观看价值”分项排名第一,轻松幽默的语言风格,耳目一新的情节与人物,一开播便成为爆款。
上榜的前三剧作虽各自精彩,但有一共同点,均改编自小说作品。《庆余年》原本即为阅文集团白金作家猫腻的经典作品之一,拥有超高粉丝基础,电视剧热播之际,人民文学出版社也适时推出了修订版多册图书;《隐秘的角落》改编自推理作家紫金陈的《坏小孩》,是“社会派”推理三部曲的第二部,2014年由湖南文艺出版社出版;《三叉戟》则改编自金盾文学奖获得者、公安作家吕铮的同名小说,图书2017年由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出版。在这些剧集热播期间,也带动同名图书的销量再次大涨。
影视与出版,因为共同的天然属性,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优质的图书作品,能成为影视作品的资源富矿;受欢迎的影视作品,反过来又能带动图书作品的大卖,实现口碑效益双丰收。最经典的例子便是“哈利·波特”,无论在图书界还是影视界,它都称得上是巅峰作品之一,在书迷和影迷心中的地位至今难以逾越,引发阅读和观影的狂欢。而其他的书例也不胜枚举,如《琅琊榜》播出后,原著小说出版方四川文艺出版社透露,原本不温不火的图书销量猛增,瞬间提升33倍;《都挺好》催泪大结局之后,其同名小说也掀起了一波热卖浪潮……
好的书作被改编成影视剧作,实现收益与口碑“双一流”,的确值得夸赞、令人向往。但这是否意味着,打造和出品一本好书,一定要以能够荧幕大热为目标呢?毕竟,比起书架上的静寂,能够被制作成影视作品,和演员、荧幕、娱乐圈等话题深度捆绑,容易增加曝光度,实现名利双收。一本好的书作,也因其产品特质,有着影响力上限,哪怕再受欢迎,关注度和兴趣度也仅存在于其读者群中。如刘慈欣的科幻著作《流浪地球》,最初的影响力限于科幻圈读者。直到电影火了后,才吸引来大量圈外人士对书作的关注。特别是在影视剧行业迅速发展的当下,好的影视作品,曝光度和话题度往往能够呈现连环式引爆,影响力量级递增,极具“诱惑力”。很多书界从业者,也有意识去寻求那些可能被搬上荧幕的图书产品,或者图书营销时有意识地引入影视力量,力求打造爆款。
现实是,能够改编成影视作品、走上大荧幕的图书,毕竟是少数。能够像“哈利·波特”这样,拥有巨大数量的忠诚书迷和影迷,成为现象级的全球IP,更是可遇不可求。一部图书作品,能够同时具备荧幕价值,一定得有好的内容架构和人物形象,品质做到位了,才能搭上影视剧顺风车。但是,并不是好的图书作品都能被改编成影视剧。一般而言,网络文学作品更容易受到影视界的青睐,被选中的可能性更大。而市场上也不乏好的书作,被搬上大屏幕后却未获得预期效果的情形。毕竟,文字表达和画面表达,还有着诸多不同。影视剧制作涉及多方面环节,观众的评判标准自然不会像阅读一本书那么单一。
有专家指出,理想中的文学改编电影,原著小说应该具有充分的影像化的空间,同时,精神力过强,有时候对电影也会造成压力。文学创作和影视剧本创作的核心不同点,在于文学的境界取决于作家对社会理解的深度,标准是独特性,独特性的根源在于你看待你个人的方式,以及你看待世界的方式;文学创作和影视剧本创作的核心共同点在于创作结构、核心的技巧、思维的顺序。
正如有报道分析,好的文学作品改编成电视剧不一定会火;成为热门的影视剧可以为图书销售带来一时的热络,却未必能使其成为生命周期更久的“长销书”。与其追求一部图书能够幸运地被改编搬上大荧幕带来衍生价值,不如踏踏实实安心将心思放在提升书作的品质上。一部能够经得起时间检验的、赢得读者口碑的图书作品,特别是那些经典之作,最终依靠的还是其自身的价值和内容。
无论图书产品,还是影视产品,都属于文化产品,肩负传递正面积极向上的价值观、输出优秀思想内容的职责。从这个角度而言,无论是出版界还是影视行业,都应该将这个标准视作产品制作的基本出发点。我们期待的是,无论作者还是业界从业者,能够创作、挖掘更多高品质高水准的作品,让文化市场更繁荣,读者的精神世界更充沛。(李 艳)
好书
荧幕
发现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违法、不良信息举报和纠错,及文章配图版权问题均请联系本网,我们将核实后即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