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图片加载失败
  2. 发现网>艺术 > 正文
翻开《艺术永不眠》,让你透过镜头直接观察艺术家
2020-12-25 10:53:36
文章来源
中国青年报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讯(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沈杰群)日前,作家孙琳琳携新书《艺术永不眠》,对话知名雕塑家、中央美院教授姜杰,谈艺术的创作和灵感。

  

555.png

  《艺术永不眠》是一份展示当代艺术与中国社会方方面面关联的田野调查文本,该书获2019年度中国编辑学会优秀美术图书银奖。艺术史学家吕澎认为,这本书最大的特点是有现场感。“孙琳琳就是当代艺术的战地记者,这十二年来她一直在艺术前沿穿梭,进行报道也进行分析。与一般的批评家或艺术史研究者最大的不一样是,她善于抓住所记录对象的实质进行表述,并在不同情景之间跳跃,形成现场感”。

  

  作为中国当代艺术的亲历者、观察者和记录者,孙琳琳认为,人们常说的艺术家的“灵感”,是后知后觉的总结,“处于创作当中的艺术家,很难说清哪一个触动他的点才是所谓灵感”。

  

  “书中人”雕塑家姜杰则说,灵感之于她是“所有经历的集合”。书中写到的作品《大于一吨半》,是姜杰的节点之作,她形容自己创作时灵感涌动的感觉像是“天开了”。

  

  灵感降临时从不打招呼,但也从不是灵机一动。为迎接它的到来,艺术家必须做好准备。在《艺术永不眠》中,灵感的谈论贯穿始终,是艺术家们不得不面对的命题。徐冰表示:“作品是由这个人的品味和性格决定的,这个没法做假,你想掩盖的动机都会被你的作品暴露无遗。”

  

  姜杰指出,创作包含着很多状态,它是长时间思考的集合,“很多时候你不知道什么是对,但能感觉到什么不对。”

  

  任何你所经历的事情都能成为创作的营养。姜杰说起一件往事:“我大学刚毕业时,为一间工厂做娃娃,当时就是想赚点儿钱。工业生产的娃娃,和我在学校里学的雕塑很不一样,我发现,当一个写实雕塑去掉所有手法后,竟然变得和人很近。”姜杰从中找到了一种方式,创作出人生第一个个展中最重要的装置作品。“只要你足够敏锐,每一段经历都不会浪费”。

  

  从艺术家角度来看,姜杰认为故事中存在着“真实”。但是,伟大的创作由许多东西构成,某个特定的事件或人物,也许能给人启发,但一切影响都在漫长的艺术创作中融为一体。毕加索固然有众多缪斯,但他成为伟大艺术家的前提,是“14岁就能画得像拉斐尔一样好”。今天的艺术更全球化、市场化、泛消费化,迎来了更多观众和读者,缪斯的故事就像一个个发光体,将人们引向艺术,引向艺术家的创作现场,引向一种热爱的可能。

  


责任编辑:王浩宇

艺术家

访谈

事迹

免责声明

发现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违法、不良信息举报和纠错,及文章配图版权问题均请联系本网,我们将核实后即时删除。


  • 版权所有 发现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