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图片加载失败
  2. 发现网>艺术 > 正文
访京剧地标原点
2020-12-29 10:43:26
文章来源
北京晚报

  今年是“徽班进京”230周年。清乾隆五十五年(1790)为给高宗弘历祝寿,从扬州征调了以戏曲艺人高朗亭为台柱的“三庆班”徽戏戏班入京,这成为徽班进京的开始。到北京以后,这种戏曲广受欢迎,在后来的发展中,它兼收并蓄,逐渐形成了京剧。到了近代,在无数艺人的努力下,京剧成为流行全国的剧种。


  230年间,除了戏曲的不断发展,北京城里还留下了一代又一代艺人们的诸多印记,他们使得古老的北京城,衍生出新的文化内涵。


  “唱戏的离不开百顺韩家潭”


  徽班进京之后,随着徽班在京城越来越受欢迎,老北京形成了这样的一句俗语:“人不辞路,虎不离山,唱戏的离不开百顺韩家潭。”


  如果要寻找京剧之源,到韩家胡同最为合适。退休多年的邱崇禄,家住韩家胡同不远处,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他就一直专注于拍摄北京胡同的变迁,对于韩家胡同一带,他颇为熟悉。


  一个冬日的上午,我们开始了京剧的“溯源”之旅。


  这趟旅程是从胭脂胡同南口开始的。提起胭脂胡同,很多人可能并不太了解,但是提起京剧《苏三起解》,很多人都知道故事的梗概。邱崇禄介绍,相传这个故事的主人公、明代时的青楼女子苏三(花名“玉堂春”),当年就住在胭脂胡同的北口。当然,这个说法无从考证。


  胭脂胡同北口紧挨着的就是东西走向的百顺胡同。在胭脂胡同与百顺胡同相交的路口,能看到非常明显的京剧元素,一座院子的墙上有早期戏班人物的铜质浮雕,上面刻有几个字:“人不辞路,虎不离山,唱戏的离不开百顺韩家潭。”


  会馆专家彭泽民向记者讲述过这样一件趣事,不久前他也到过百顺胡同,在这些浮雕前逗留时,一位大姐告诉他,这座刻有浮雕的院子,是北京京剧团的宿舍。彭泽民想起一位战友似乎住在这里,他说出战友的名字,这位大姐居然认识。从当年的戏班所在地,到北京京剧团宿舍,这似乎也是一种独特的传承。


  百顺胡同55号是有着“青衣泰斗”之称的陈德霖的故居。门前两块拴马桩似乎是当时的旧物,只不过,如今这里已物是人非。


  再往西走,在一座非常不显眼的民居的墙上,看到一个铭牌:程长庚故居。门牌号显示为34号,正门是一座再普通不过的小门,门后就是一条狭长的甬道,甬道两旁是人们并排而建的大大小小的房间,邱崇禄不无惋惜,“以前来过几次,每次来都没开门。这次来,门倒是开了,可惜里面已经完全看不出四合院的痕迹。”


  在百顺胡同的最西端,百顺胡同40号就是京剧名家俞菊笙、俞振庭父子的故居。进入小院,虽然已不是四合院格局,但走过曲曲折折的通道,在最里侧看到一栋两层小楼,木门、木窗、木楼梯、木质的廊柱以及木头刻成的雕饰,依稀诉说着陈年往事。


  百顺胡同往北,就是韩家胡同,当年三庆班住在何处,已经没有了痕迹。在很多人眼里,韩家胡同在旧时是一条“花柳巷”,而且胡同的确还保存着几栋旧时风月场所的建筑,但是韩家胡同的底色并非如此,这条胡同有着浓厚的文化底蕴:胡同得名就是因为清代康熙年间内阁学士韩元少在此居住过;清康熙年间的戏剧评论家李渔,曾寓居于此,他还在院子里修建了一所“芥子园”,闻名京师。


  韩家胡同东侧与大外廊营胡同相交,在大外廊营胡同的最北侧,就是谭鑫培故居。“谭鑫培故居”的铭牌旁,是一扇不大的门,我们正要进门一探究竟,一位大姐说,这不是故居的大门。她用手指着南侧两三米远的一处房子:这里才是原来的大门,后来被改成了一间房,院子也都被隔起来了,走不通。大姐在这条胡同住了60多年,她告诉我们,谭家后人几十年前就搬出去了,几年前他们还回来探访过旧居,如今谭鑫培故居正在进行腾退。


  彭泽民介绍,在这一时期,精忠庙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组织。它是戏曲界的行会组织,当年由于设在精忠庙内,因以庙名作为会名。精忠庙起着调节行业内的利益关系、为行内同仁提供帮助等作用,甚至还充当着与宫廷联系渠道的角色。庙首都是由德高望重之人担任,比如高朗亭、程长庚、谭鑫培等人曾先后担任庙首多年。后来精忠庙历经多次搬迁,如今精忠庙无存,因庙而得名的精忠街还在。


  从富连成旧址到京韵园


  有着浓厚地方特色的戏曲,兼收并蓄,最终形成了新的艺术形式:京剧。越来越多的人投身于这门艺术,他们以百顺胡同、韩家胡同为中心,向大栅栏、宣武门一带延伸,为京剧开辟出更为广阔的空间。


  毕业于中国戏曲学院,一直从事戏曲行业的娄悦告诉记者,“大马神庙”是京剧发展历史上不可忽视的“地标”:煤市街南口西侧的大马神庙28号(如今的培英胡同20号),正是梨园界有着“通天教主”之称的王瑶卿的居所。如今,王瑶卿故居还在,墙上挂有铭牌。


  王瑶卿出生于梨园世家,1904年,23岁的他应召入宫演戏,同年,因偶然的机会,与谭鑫培搭戏,一时名噪京城。后来谭鑫培、王瑶卿密切合作长达五年之久,被誉为“京剧二妙”。上世纪二十年代,王瑶卿在大马神庙的住处潜心教戏,经他亲授的弟子多达四百余人。王瑶卿教戏非常注重因材施教,不少已露峥嵘的京剧演员,也慕名向他讨教。


  他根据梅兰芳、尚小云、程砚秋、荀慧生四大名旦的特长而分别培养,并使他们成为各自流派的创始者的故事,一时传为佳话。新中国成立后,王瑶卿任中国戏曲学校校长。


  对于很多喜欢京剧的北京观众而言,富连成科班如雷贯耳。富连成创办于1904年,前期称“喜连成”,后因出资人的变化,改为“富连成”。经过四十多年的发展,富连成共培养了近800多名学生,梅兰芳、周信芳、马连良,均与它有极深的渊源。因为规模的不断壮大,富连成科班所在地也历经多次变迁。据叶春善(富连成班主)之子叶盛长(叶世长)的回忆,1934年,在富连成最为鼎盛的时候,买下了虎坊桥路北45号(今天晋阳饭庄所在地)有数十间房屋的一大院落。


  如今,紧邻晋阳饭庄西侧,新辟了“京韵园”,在一块“京剧发祥地”纪念石后面,建有一座亭子,名为:富连成。在富连成旧址,建起这座亭子,亭子西侧,在一条条玻璃做成的装饰上,写有富连成的校训。


  戏园里度春秋


  与京剧不断发展相匹配的是,众多戏园、戏楼相继开办。大大小小的舞台,成就了一批又一批京剧大家,同时滋养了一批又一批观众。很多人正是因为舞台的魅力,投身于京剧艺术。二百多年来,这门艺术改变了很多人的命运,也默默改变了这个城市的气质。


  现年80岁的王友昌老先生,从小就在天桥的天乐戏园听戏。因为离戏园近,放学回家后第一件事就是溜进戏园听戏。1950年,9岁的他如愿进了科班,开始学戏。王友昌一开始学的老生,后来因为练功,伤了身体,再加上“倒仓”,后改学武生。


  有意思的是,因为学艺时“偷学”过一些戏装知识,人到中年,他做起了戏装租赁的生意,凭着深厚的知识积累,他的戏装不仅受到票友的喜欢,就连专业剧团都极为认可。两年前,他在密云租了一家大院子,用于存放这些行头。


  提起戏院,除了大栅栏一带大家熟知广和楼、广德楼、中和戏园、华乐戏园(后改为大众剧场)等,在王友昌的记忆中,珠市口一带也有不少重要的剧场。他当时常去的有民主剧场和华北戏院。


  民主剧场颇有一些历史,民主剧场的前身是开明戏院,它建于1922年,位于珠市口大街路南,开明戏院开风气之先,是当时第一家有售票处对外预售戏票的新式剧院。新中国成立后,开明戏院改为民主剧场,后又改建电影院,2000年左右被拆除。


  华北戏院的前身是清末的文明茶园,修建于珠市口路北,文明茶园是京城首家允许女宾看戏的茶园,民国时期改为华北戏院。上世纪70年代,丰泽园扩大经营面积,兼并了华北戏院旧址。


  人民剧场的辉煌记忆


  新中国成立后,各行各业迎来了新的气象。如果寻找这一时期京剧发展的“地标”,非护国寺街莫属。上世纪五十年代,护国寺街东侧是梅兰芳住所(如今的梅兰芳纪念馆),西侧就是人民剧场。


  1955年1月10日,中国京剧院成立(2007年改名为中国国家京剧院),梅兰芳担任首任院长。同年,中国京剧院所属的人民剧场正式开幕,京剧大师梅兰芳登台为人民剧场举行了开幕演出。此后,这里成为京剧的殿堂,无数京剧名家在此献艺。


  今年的1月10日,在中国国家京剧院成立65周年之际,国家京剧院京剧艺术展陈馆正式落成。国家京剧院京剧艺术展陈馆馆长李继勇,带领记者一行参观了展陈馆。展陈馆里陈列着很多与京剧相关的珍贵文物,梳理了新中国成立后京剧发展的历程。其中有一件文物尤为特别:当年人民剧场的木质正门。人民剧场修缮的时候,李继勇看见老的木门被拆下来随便靠放在一边,他觉得应该放在仓库收藏保护起来。后来,在布置展陈馆三楼的沉浸式体验区时,他灵机一动,设计了一面墙,把老的大门镶嵌其中。


  这件文物令京剧爱好者阜娟无比感慨:“我开始以为只是一个普普通通的装饰,没想到它居然是当年的实物,想到当年党和国家领导人、一批又一批京剧艺术大家正是推开这扇木门,走进人民剧场,就有一股莫名的感动。”


  在民间,有很多票友凭着自己的一腔热血将这门艺术发扬光大。护国寺街的护国寺宾馆,就自发办起了一个京剧票房,它为广大京剧票友提供公益的场地服务。护国寺宾馆总经理段祺林介绍,京剧票房自2012年成立后,受到了京剧界以及诸多票友的欢迎。在疫情之前,这里每周都有票友的演出。姜妙香艺术研究会还把活动地点固定在护国寺宾馆京剧票房。梅兰芳与姜妙香曾是亲密搭档,如今,梅兰芳故居在护国寺街东侧,姜妙香艺术研究会在西侧,一东一西,也是一种独特的缘分,而这也正是京剧的魅力。


  纵观京剧数百年的发展,京剧有一个特质没有改变,那就是这门传统艺术,滋养了一辈又一辈人。


责任编辑:王浩宇

京剧

戏剧

艺术

免责声明

发现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违法、不良信息举报和纠错,及文章配图版权问题均请联系本网,我们将核实后即时删除。


  • 版权所有 发现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