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唢呐演奏家侯彦秋表演《打枣》。
中国音乐学院供图
本报电(记者郑娜)“民歌是有脚的,随着运河由南至北不断地运输工匠及粮草,人的迁移和流动带来了文化的交流,于是便有了南歌北唱。江苏的《茉莉花》传到河北,除了保持了江南的柔美,河北的《茉莉花》还多了高亢粗狂,整个歌曲拉宽了一倍。”4月17日,在中国音乐学院教授张天彤的讲解下,“倾听京杭大运河沿岸的歌声”音乐会在国家大剧院精彩上演。音乐会由曹文工担任指挥,中国音乐学院师生联袂演出。
京杭大运河是世界上最长的古代运河,是中国南北交通大动脉,流经北京、天津、河北、山东、江苏和浙江多省市,沟通海河、黄河、淮河、长江和钱塘江五大水系。运河沿线不但积淀了深厚的文化底蕴,还呈现出多元交融的文化格局,这些也鲜活地体现在运河沿岸流传至今的民歌中。本场音乐会带领观众从南至北领略京杭大运河沿岸的歌声,演出曲目包括《茉莉花》《对花》《唱秧歌》《采莲船》《孟姜女哭长城》《绣灯笼》《放风筝》《画扇面》《闹元宵》《水牛儿》等经典民歌,还有古筝独奏《杨柳青》、二胡独奏《一枝花》、唢呐独奏《打枣》等乐曲。
为了让观众在视听享受之余了解更多民歌知识,感受传统文化魅力,本场音乐会增加了学术导聆环节,由张天彤对每部作品进行简要介绍。张天彤常年深入民族地区开展田野调查,对民族民间传统音乐进行抢救性保护和研究。她表示,大运河是城市兴盛之路、社会转型之路,更是文化交融之路。此次音乐会精选出来的民歌和音乐就是文化交融的见证和产物,具有重要的文化遗产价值。
音乐会
京杭大运河
民歌
发现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违法、不良信息举报和纠错,及文章配图版权问题均请联系本网,我们将核实后即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