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图片加载失败
  2. 发现网>艺术 > 正文
那段青春与理想曾在他们笔下燃烧 小记上海工人画家
2021-05-06 09:28:28
文章来源
新民晚报


  杜家勤《钢城喜增生力军》



  张培础《闪光》



  陆一飞《山水》



  武国强绝版套色木刻《黄金周》



  施大畏《祖国处处是我家》



  董连宝《又一个零件下车了》



  武国强《流光溢彩》



  刘旦宅、杜家勤《红色熔炉》


  编者按


  四月芳菲,五月花朝。当盛开的鲜花把“五一国际劳动节”点缀得飞红流翠时,人们不会忘记在共和国的艺术长廊中上海工人画家以他们手中的画笔,创作出的不少富有时代精神、充满生活气息的佳作。他们为那个激情燃烧的岁月留下了璀璨的记录、缤纷的记忆及闪光的记述。


  ◆王琪森


  上海,是一座英雄的城市,也是一座中国工人阶级最集中的城市。“解放区的天是明朗的天。”当年,上海的工人阶级唱着这首歌迎来了新中国的成立。他们拿起画笔,投入了火红年代的创业生产,反映时代的变迁、社会的新风和生活的亮丽。上海工人画家几乎是伴随着新中国的诞生而崛起的,他们以翻身当家作主的崭新精神风貌,在生活的第一线有感而发,挥毫泼墨、绘制新图。


  上世纪70年代后,特别是改革开放的大潮兴起时,上海工人画家以团队形态出现,“寒凝大地发春华”,一大批工人画家推出了成名作,如上海航道局张培础的《闪光》、上海火柴厂王劼音的《显身手》、市建二公司施大畏的《祖国处处是我家》、上海建工局周长江的《红心熔冰雪,焊枪绘新图》、上港三区陈永耕的《劫后》、卢湾区果品公司杨秋宝的《果红心甜》等。上海的工人画家中走出了不少精英名家,挂一漏万,仅以陆一飞、杜家勤、董连宝、武国强为例,纪念那段青春燃烧的岁月。


  陆一飞工人画家到一代名家


  由工人画家起步而后成为上海中国画院著名画师的陆一飞,1931年出生在浙江余姚,他自幼喜好画画涂鸦,常在晚上临习画谱,并注重写生。他的一幅静物写生曾在全县小学绘画比赛中获第一名。上中学后,他依然有志于水墨丹青。因为贫寒的家境,他两次考入杭州国立西湖艺专却付不出学费,洒泪而别。


  为了谋生,18岁的他从家乡来上海中国火柴厂当学徒。1949年后,组织上重视陆一飞的美术专长,把他调入工会搞宣传,创作环境和画画的材料都得到了很大改善。1951年,他在上海《劳动报》发表了处女作《保卫世界和平》。1954年,他的成名作《转身之间》问世,荣获全国工人美术展二等奖。不久,他调入了上海正泰橡胶厂。


  命运再次敲门,1955年,他又一次报考国立西湖艺专(今浙江美术学院)。拿到录取通知书时,陆一飞落泪了。校长潘天寿、教授邓白、周昌谷、李震坚等对他认真辅导,使他如沐春风。1958年毕业后,他还是回到了正泰厂,坚守在生产前沿。1960年是陆一飞的人生大转折之年,他以工人画家身份参加了第三次全国文代会,见到了毛主席。同年加入了新成立的上海中国画院,成为职业画家,先后师从吴湖帆、陆俨少两位大师。日后,终于从一个工人画家成为蜚声国内外的一代海派书画名家。


  杜家勤不让须眉的工装姑娘


  在当年的上海工人画家群体中,活跃着一位创作勤奋、多才多艺的女画家身影,那是来自上钢三厂的杜家勤。1924年出生于天津的杜家勤,从小喜好色彩和绘画。上世纪50年代初毕业于南京大学艺术系后,她来到了黄浦江边的上海第三钢铁厂铸钢车间。这位有着运动员般身材、常年一袭蓝色工装的姑娘,可谓巾帼不让须眉。白天,她在钢花飞舞、铁水奔流、紫烟弥漫的炼钢炉前挥汗工作,从不叫苦叫累。夜晚,则在宿舍的灯下搞创作,,直到月上西楼,画稿积了一张又一张。这如火如荼的现实生活和真实生动的奋斗场景,使这位工人女画家创作激情喷发,腕底笔端新作迭出。1959年,她和陆一飞合作的《夺钢》在参加第二届上海工人业余美术创作展后,被选送出国展览。1960年中秋时节画的《钢城喜增生力军》及剪纸作品《毛主席视察钢铁厂》等,在全国美术界引起了强烈的反响。


  我曾在上海工人文化宫筹办展览时,与杜家勤有过接触,她为人豪爽,无论对工作还是创作,都充满了激情。她对山水、书法、篆刻等亦颇有功力。在厂工会工作期间,杜家勤还积极组织、辅导工人的美术创作,专门邀请海上书画篆刻名家来工厂指导,并请专业画家与工人画家合作。她和刘旦宅创作了《红色熔炉》,为工业题材的创新与突破作出了贡献。2017年3月《杜家勤作品捐赠仪式暨艺术座谈会》在中华艺术宫举行,杜家勤家属代表向中华艺术宫无偿捐赠了14件作品,从而让一个时代的丹青记忆和一个群体的美术追求融入一座城市的文脉艺绪。


  董连宝学者风度的版画大家


  董连宝是一位颇有学者风度的工人画家,他钟情版画,有全面的绘画基本功和相当扎实的构图造型能力。他原在上海东风有色金属合金厂工作,平时注重观察积累,善于捕捉工厂生产中的闪光场景。如他1961年创作的《节日里的检修工》、1963年创作的《女起重工》、1964年创作的《革新迷》、1965年创作的《赛场上学先进》等,构思独特,表现细腻。


  我曾与他探讨过中外版画的创作,他对中国新兴版画之父鲁迅的版画理论及赵延年、黄新波、陈烟桥、曹白、赖少其的创作颇有研究,也借鉴德国珂勒惠支、梅菲尔德,比利时的麦绥莱勒及前苏联法复尔斯基、克拉甫琴科的创作技法及表现手段,因此,他的版画作品有相当的艺术层次与创作水平。1981年,他到浙江美术学院版画系高级研修班学习,从一位工人画家成了一级美术师。他的创作中西融合,还借鉴了毕加索变形夸张的手法。


  武国强“工人美术的大教头”


  以水彩画、版画崛起于美术界的工人画家武国强,自小就有着画画情结,后入上海印刷学校,一直以画笔相伴,与色彩为友。1968年毕业后分配到上海印刷一厂二车间工作,“文革”期间,他没有放弃坚持业余创作。1972年武国强正式调到上海市工人文化宫,他在坚持水粉画、版画创作的同时,还从事上海工人美术的培训。早在1950年上海市工人文化宫成立之初,老市长陈毅就亲笔题词:“工人的学校和乐园。”为贯彻落实老市长的嘱托,武国强广泛联系上海著名的画家来市宫上课辅导,如廖炯模、杨可扬、俞云阶、邵克萍、王个簃、黄幻吾、应野平、朱屺瞻、邱瑞敏、魏景山、陈逸飞等,并和北京、天津等城市总工会组织了数届《京津沪职工美术作品展》,被美术界称为“不发文凭的美院”,而武国强则被誉为“工人美术的大教头”。


  武国强有自己的艺术创作思想,他曾对我说:“艺术创作本没有专业、业余之分,只有绘画水平高下之分。美术创作还是要下生活、有烟火气。”1992年,他调到上海美协创作展览部,除了继续组织美术培训,还创作了大量水粉画、版画,如《艳阳天》《盛世》《黄金周》等。为庆祝建党100周年推出的《画说上海——武国强水彩画展》从4月15日至5月31日在青浦朱家角全华水彩艺术馆举办,他追求的具象与抽象交融、写实与变形的叠加、神采与意韵的契合,以温馨而雅致的情怀与高迈敏锐的视角,在画面中再现我们这座城市的精神风貌与品格境界。


  上海工人画家的创作留下了几代人青春的贡献与人生的理想,弥散出现实主义的精神与浪漫主义的气派,是应当在共和国的艺术史上占有一席之地的。


责任编辑:白静

上海

工人

画家

免责声明

发现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违法、不良信息举报和纠错,及文章配图版权问题均请联系本网,我们将核实后即时删除。


  • 版权所有 发现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