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图片加载失败
  2. 发现网>艺术 > 正文
严师濮存昕为上戏藏族班执导毕业大戏《哈姆雷特》
2021-05-10 10:02:53
文章来源
文汇报

  今晚的上戏剧场灯火通明,上戏表演系首届西藏本科班的毕业大戏《哈姆雷特》正在上演。剧场里,观众戴着口罩坐得满满当当,著名表演艺术家濮存昕就隐藏在最后一排的角落里,他目不转睛地盯着舞台,生怕错过任何一个细节。


  作为“中国出演莎士比亚戏剧最多的男演员”之一,濮存昕这次有了一个新身份:他是整台大戏的导演,更是台上孩子们的挚友良师。这也是濮存昕第一次以导演的身份亮相,换一个角色,重新走进他能倒背如流的莎翁经典《哈姆雷特》。



  此次演出特别分为“普通话”与“藏语”两个版本,5月7日至14日在上戏剧院上演。两个不同的语言版本,既带给西藏班毕业生们更多展现的机会,同时也意味着老师和学生们都需面临语言关、台词关等更多的挑战。


  “舞台表演和影视表演是不同的,”演出前,濮存昕接受本报采访,“我不允许他们用麦克风,要有那种点火就着的激情。”他希望通过这次舞台训练,让西藏班的孩子们接触世界戏剧经典,在舞台上彻底打开自己的身体,释放出表演能量。“这将是上戏表演系首届西藏本科班带回西藏的礼物。”



  2021年,正值西藏和平解放七十周年。上海戏剧学院自1959年开始,贯彻党的民族政策,开设藏族话剧表演班,每十年一招生,为少数民族文艺发展做出了显著贡献。此次参演《哈姆雷特》的班级,总共22人,男生14人,女生8人,是上戏建校以来第一个四年学制的本科表演西藏班。


  濮存昕告诉记者,此次排演的《哈姆雷特》是1990年林兆华执导的版本,由李健鸣担任中文翻译和戏剧构作,“这一版本的台词琅琅上口,就好像莎士比亚是给孩子们写的那样。”濮存昕说,藏族班的孩子们大多来自牧区,汉语和藏语“混”着演对他们难度很大,因而在台词上要尽量减少难度,最大程度地展现感情。


  “30年前我曾因林兆华先生导演的这部戏,成了好演员,”在场刊扉页上,濮存昕写下一段动人的发言,“经过上戏四年的学习,如今他们能用普通话和藏语精彩诠释世界经典戏剧,为他们鼓掌,请记住他们,将来更出色的他们还会随着西藏自治区话剧团回上海演出的。”



  面对关注藏族班的孩子们,“纯真、质朴”,他毫不吝啬自己的夸奖,温暖地关注青年戏剧人的教育与成长。而带藏班四年主讲老师杨佳也提到,“这些孩子来源于藏族不同地区(牧区),包括那曲、山南、拉萨等不同方言。此次演出无论是普通话或藏语的拉萨话,对他们都是很大的考验,更值得期待”。


  “莎士比亚是属于世界的,”濮存昕介绍,选择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是因为它有非常重要的文化含义,那就是,中国的文学和戏剧是可以深刻、准确、丰富地诠释莎士比亚的。“全世界的《哈姆雷特》,我们看了很多。我非常喜欢这次演出的《哈姆雷特》版本。今天我们又做了很多新的加工,会出现节奏上的跳跃,让人耳目一新。”


  从一定程度上来说,这一次西藏文化与莎剧的“梦幻联动”,不仅是一次教学成果的汇报,同时也为莎剧的跨文化改编及本土化研究提供了更为深刻的素材。


责任编辑:白静

濮存昕

上戏

毕业大戏

免责声明

发现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违法、不良信息举报和纠错,及文章配图版权问题均请联系本网,我们将核实后即时删除。


  • 版权所有 发现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