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图片加载失败
  2. 发现网>艺术 > 正文
上海歌剧院原创歌剧《晨钟》亮相国家大剧院歌剧节舞台
2021-05-10 10:19:51
文章来源
文汇报


  “何谓信仰,那是历久弥坚。何谓誓言,那是永不背叛。何谓理想,那是矢志不移。何谓先锋,那是奋勇向前。”国家大剧院的歌剧舞台上,“李大钊”面对抓捕临危不乱,这平静而坚定的咏叹直击人心。5月7日至8日,由上海歌剧院历经多年创排打磨的原创歌剧《晨钟》首度亮相北京,登陆国家大剧院歌剧节的舞台。


  回顾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历程,无数仁人志士、革命先驱为探寻民族独立、国家振兴前仆后继、风雨兼程。歌剧《晨钟》再次把观众拉入那个风云诡谲的年代,在振聋发聩的声声“晨钟”里,重温第一代中国共产党人李大钊“寻道、行道、殉道”之路,再现革命先驱们上下求索之艰难与慷慨赴义、不移信仰的伟岸人格。


  声声“晨钟”,再现历史风云


  歌剧《晨钟》中,一个大雪纷飞的夜晚,李大钊乔装打扮,亲自赶着一辆骡车将陈独秀送往天津,两人一路商谈,畅议建党未来,这便有了“南陈北李相约建党”的佳话。从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南陈北李相约建党”再到二七大罢工,歌剧《晨钟》选取建党初期的诸多重要事件,串联起了李大钊这位20世纪初中国革命的“播火者”、中国共产主义运动先驱的不朽一生。


  “《晨钟》里刻画的李大钊是一个细腻、沉稳,具有博爱精神的人,非常符合我心中祖父的形象。”李大钊之孙李建生在观剧后感慨,“尤其关于领导工人罢工的事迹,之前刻画李大钊的艺术作品在这方面着墨并不多,《晨钟》对李大钊的革命生涯做了深入的挖掘。”


  在创作风格上,歌剧《晨钟》选择了以正歌剧、英雄式的音乐风格来塑造中国共产主义先驱们的凛然正气与高尚风骨。东北、河北等民间音乐素材的运用又显得真挚质朴,入耳入心。剧中《晨钟之使命、青年之责任》唱出李大钊对国家前途、同胞安危的担忧;《完美人生》表现李大钊面对牺牲的坦然;《为了四万万劳苦大众》则饱含他对中华民族复兴的祝愿与期许……一个个唱段再现了以李大钊为代表的先驱们对共产主义从探寻到坚定、从践行到牺牲的过程。


  “四年多来,《晨钟》已历经三轮演出和修改,从题材内容选择、台词文本的歌剧化、人物戏剧形象与音乐形象的统一性到人物间唱段的个性化差异、乐队的编配等等,都显得日趋成熟。”上海歌剧院院长许忠说。


  重访故居,缅怀革命先驱


  北京石驸马后宅35号(今西城区文华胡同24号)是李大钊故居所在地,1920年春至1924年1月,李大钊和家人在此居住。为了更好地演绎革命先辈,更真实地塑造先烈形象,8日上午,《晨钟》剧组跟随李建生来到这座隐匿于胡同里的三合院,波光流动在院内的海棠树间,百年前李大钊正是在这里热情地研究和传播着马克思主义,领导建立了北京的共产党早期组织和北京社会主义青年团,领导北方工人运动,推动促成国共合作。


  

  歌剧《晨钟》也以这个小院为背景拉开了第一幕。“祖父李大钊很喜欢这里。”李建生回忆道,“他在这里写了很多文章,一边还画画、养花,后来又到旧货摊上买了一架风琴,在院子里教儿女们唱《国际歌》。祖父还叮嘱他们只能小声唱,不能叫外面的‘密探’听见,但下雨时就可以大声唱了。”与安静小院一墙之隔的外界,仍是风云激荡的社会,字“守常”的李大钊并没有安坐于书斋之内,而是奔走呼号,身体力行地践行着革命之路。


  除了重访旧居,《晨钟》剧组还探访了李大钊烈士陵园。剧中“李大钊”饰演者韩蓬是一位80后歌唱家,虽然和剧中“李大钊”的年纪相仿,但他此前深感与先驱的经历、心境差别太大,表演起来颇有难度。


  “走进李大钊故居和陵园,了解的事迹越多,感慨也越多,也更能接近剧中人物的精神世界。”韩蓬说,“作为一名青年党员,我非常有幸能够饰演李大钊这一角色。正如我们朗读的那段《晨钟》创刊词‘个人有个人之青春,国家有国家之青春……青年当努力为国家自重’,作为青年文艺工作者,心怀崇敬与感佩地讴歌英雄,通过真诚演绎,传递中国共产党先驱们的初心,鼓舞当下青年奋进新征程,正是我们青年党员对百年前中国共产党人使命与担当的最好传承。”


责任编辑:白静

原创

歌剧

《晨钟》

免责声明

发现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违法、不良信息举报和纠错,及文章配图版权问题均请联系本网,我们将核实后即时删除。


  • 版权所有 发现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