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图片加载失败
  2. 发现网>艺术 > 正文
“上接天线、下接地气”的百姓身边事,于平凡中见伟大
2021-05-26 09:47:22
文章来源
文汇报


  作为沪上群文创作一年一度的“检阅”,由上海市文化和旅游局主办,上海市群众艺术馆承办的2021年上海市群文新人新作展评展演活动5月23日在上海星舞台落下帷幕。16个区文旅局和市教委、市总工会、市残联、共青团市委、上海武警总队政治部及中福会少年宫、小荧星艺术团等24家单位报送的172个作品分11场进行了展评展演,比往年增长20%,为历年之最。


  这些原创作品涵盖音乐、舞蹈、戏剧、曲艺四大艺术门类,“上接天线、下接地气”,集中展示了一年来上海群众文艺开展创作的成果。它们聚焦建党百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启航新征程等重大主题,扎根生活、讲述百姓故事,令人为之动容。舞台上的作品题材广泛,展现了不同时代历史长河中各个层面的“小人物”的大情怀,为观众打开一幅幅烙印着时代元素、上海特色的百年厚重历史画卷。


  比如,群舞《装台》将目光聚焦到一群为建党百年演出搭建舞台的幕后装台人员身上,他们搬举扛抬、爬上爬下,挥汗如雨地装台,只为呈现完美的演出,展现了群文人昂扬的精神面貌。男声组合《太阳从这里升起》以中共一大会址为题材,用男声组合的演唱形式,讴歌了中国共产党百年光辉历程和伟大成就。小品《我记得你,你就活着》通过同龄的两个人穿越时空的碰撞,颂扬当年为了伟大信念牺牲自己的党员战士。上海说唱《儿子》讲述了因为战场上的约定,一位老兵替牺牲战友尽孝几十载的动人故事。


  上海市群文新人新作展评展演不仅是上海群文创作的风向标,也被看作群众文艺领域政府最高奖——群星奖的预选赛。


  本次新人新作展评展演活动面向市民提供5000张公益免费票,并新增设了观众评价环节。“以前台下坐的只有专家和对手,演员就抱着比赛的心态来表演。这次台下坐满了观众,拉近了创作者与观众之间的距离,让群文创作更接地气,让创作者更了解观众所思所想。”据上海市群众艺术馆馆长吴鹏宏透露,2021年上海市群文新人新作展评展演最终将评选出“优秀群文新作”“群文新作”“新人奖”“优秀组织奖”四大奖项,其中“新人奖”为时隔四年后再次推出。


  群舞《装台》:群文工作者写群文工作者


  小小三轮车麻溜地穿行在曲里八拐的街巷,胡辣汤、锅盔、裤带面、腊牛肉夹馍“扑面袭来”,热腾腾的气息隔着屏幕传来……去年年底,电视剧《装台》在央视和芒果TV播出,不仅收视率和口碑领跑同期国产剧,更将此前鲜少有人关注的装台人的生活带到了聚光灯下。


  此次参与2021年上海市群文新人新作展评展演的群舞《装台》亦将目光落到这一群体身上。不过,与电视剧主要讲述小人物的摸爬滚打不同,该群舞则聚焦于一群为建党百年演出搭建舞台的幕后装台人员,他们搬举扛抬、爬上爬下,挥汗如雨地装台,只为呈现完美的演出。这也是群文工作的缩影,他们身处台下默默付出,却是成就台上艺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舞蹈纳入街舞元素,以新颖的方式刻画人物,巧妙地运用舞台手法将“台后”与“台前”的人物相呼应。角色再小,也有独属自己的一方舞台;分工虽不同,但都有着自己的艺术追求……作为以庆祝建党百年为主题的作品,群舞《装台》以群文人的视角展现了小人物的大情怀,表现了台前幕后的群文工作者对党、对祖国的热爱。


  生活是创作的源泉,群文创作也不例外。群舞《装台》的创作团队大多有着丰富的群文工作经历。以编导顾风庆为例,作为上海本土成长起来的群文工作者,他长期扎根基层,深入生活、立足本土,创作了一批反映传统文化与市井生活的舞蹈作品,如《小笼师傅》《老陆和他的孩子们》《爷爷的浑堂》《高考》《大饼油条豆腐浆》等,从不同角度反映了上海的城市精神,表现了普通百姓的时代风采,在上海群众舞蹈创作中呈现出鲜明的时代特征和独树一帜的个人风格。其中,部分作品曾获文化部“群星奖”金奖、华东专业舞蹈比赛创作金奖等奖项。业内人士评价,他的作品最大的特点就是接地气,有人情味,对于观众感受上海的地域文化有积极意义。


  顾风庆从事群文工作20余年,从16岁开始就在文工团,既是搬运工,又参与布置舞台,还是表演者,舞台台前幕后的情景已深深烙印在他的脑海中。然而,在舞蹈作品中反映群文工作者的状态还是第一次。顾风庆坦言,创作该作品最大的挑战是如何用舞蹈语汇表现这一全新题材,因为舞蹈的属性是善于抒情但不善于叙事。最终,群舞《装台》将流行舞与现当代舞巧妙地融合在一起,并尝试采用电影镜头语言作为迅速的舞台空间转换,做到视觉新颖、独特,人物塑造鲜活,作品充满生活气息,使观众产生情感共鸣。


  据透露,从剧本讨论到最终的舞台呈现,群舞《装台》打磨了半年多时间,在结构、表现手法等方面反复推敲。比如,在展现装台工人辛勤劳动方面,最开始设置的场景是工人完成工作后,脱下衣服拧汗水。“这个手法太老套了,装台工人的工作虽辛苦,但大家是很享受的,并愿意为之投入热情和精力,后来我们就让演员踩着时尚的舞步完成装台的每一道工序,感觉马上不一样了,整个基调都变得轻松欢快起来。”顾风庆说,每年参加新人新作展评展演,创作的每一部作品都会感到异常艰难,必须思考如何清晰地巧妙叙事,如何塑造鲜活的人物形象和情感,如何让观众感动。一次次的实验,一次次的否决,一次次的反复修改,才有了现在这般模样。令创作团队欣慰的是,群舞《装台》演出后反响热烈,很多同行和观众说很想看第二遍第三遍。


  男声组合《太阳从这里升起》:讴歌党的百年光辉历程


  “太阳,从这里升起!一个新天地,在黄浦江畔屹立。举起了右手,改变世界,也改变自己,越来越长的队伍,蓬蓬勃勃。”当男声组合《太阳从这里升起》的旋律在2021年上海市群文新人新作展评展演的舞台上响起,台下的观众不禁湿润了眼眶。这个以中共一大会址为题材的作品,采用男声组合的演唱形式,讴歌了中国共产党百年光辉历程和伟大成就,生动表达了人民群众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美好生活和安全感、获得感、幸福感。


  “这首歌我酝酿了整整20年。”作曲王晓宁透露,早在2001年迎接建党80周年的时候,他就以中共一大会址为题材创作了合唱《石库门的灯光》,至今仍有很多合唱团队在传唱,包括外地团队。在完成了《石库门的灯光》后,他便有想法再创作一首这个题材的曲目。然而,身为上海市群众艺术馆创作部主任,繁忙的工作使得他一次次拿起又放下。“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作为党的诞生地的群文工作者,怎能缺席创作?!”在领导的鼓励下,王晓宁决定挤出时间完成创作。他多次前往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参观,镌刻在纪念馆建筑外墙上的三句话——中国共产党从这里诞生,中国共产党人从这里出征,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从这里开篇,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太阳从这里升起”这个曲名从他的脑海中蹦出。王晓宁说,这个名字有着多重含义,一是代表了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二是从地理位置上,东海确实是太阳最早升起的地方。“本来我们还取了个副题:献给一大会址的歌,后来舍掉了,因为字面意思已经很明了。”


  名字有了,王晓宁接下来找到了词作家汤昭智,正好他写了这个题材的词尚未发表。“我特别喜欢词里面的‘举起了右手,改变世界,也改变自己’,可谓中国共产党百年历程的生动写照。”从上海音乐学院作曲系毕业后,20多年来王晓宁一直在群众文艺的百花园里默默耕耘。他喜欢写有温度的歌:一首《塔里木的胡杨》当年感动了一大批新疆知青和援疆干部。小组唱《站在高高的脚手架上》唱出了在上海打工的建设者的心声。情景小合唱《种子》采用藏族音乐和汉族音乐的结合,唱出了钟扬教授援藏16年,行路50多万公里,采集4000万颗种子,献身科研、献身教育、献身理想、可歌可泣的“种子精神”……这些温情脉脉的歌曲无数次打动了评委和观众的心,让他的作品在许多人的口中传唱。在《太阳从这里升起》的编曲上,王晓宁采用了《国际歌》的素材。“马列主义传入中国,才有了中国共产党,所以表现党的诞生的歌曲作品或多或少会借鉴《国际歌》的元素。但我们没有照搬,而是打碎了重新组合,产生全新的旋律,简单常见但又不落入俗套。”王晓宁说,他在创作这首歌曲时,没有一味地追求技术,而是把它当群众歌曲来创作,努力做到易记、易学、易唱,让大家听得懂、唱得了。歌曲采用AB两段体,在调性上做技术处理,副歌部分采用小二度的转调,使得结构小但歌不小,延展艺术张力。


  小品《我记得你,你就活着》:两代年轻人穿越时空“相遇”


  “建党百年之际,以此作品献给人民的英雄。正是因为他们的无畏和坚定,才有今天盛世如他们所愿。他们诠释了英雄的真正含义,他们的牺牲应当被铭记,向所有坚守和奉献致敬!”小品《我记得你,你就活着》的编剧刘晓耕如是表达了创作初衷。该作品独辟蹊径,通过同龄的两个人穿越时空的碰撞,颂扬当年为了伟大信念牺牲自己的党员战士们,深深打动了在场观众。


  刘晓耕透露,剧本的创作缘起于戍边战士牺牲的消息登上热搜:“他们是为我而死”,简简单单几个字,却蕴藏着沉甸甸的力量,许多人隔着屏幕留下热泪,发自内心感动着。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她想创作一个红色题材的作品,但不希望仅仅停留于口号和说教,而是能给人带来同样的真情实感。“要打动别人,先要打动自己。”刘晓耕说,为戍边战士感动是因为每一个人都接受了恩泽,同样没有先烈的鲜血,就不会有每个人今天的幸福生活。为了汲取创作素材,她来到位于宝山烈士陵园内的上海解放纪念馆参观,一件件泛黄的文物、史料让她深深感受到战争的惨烈与残酷。以月浦攻坚战为例,它打开了通往吴淞口的大门,为上海战役的全面胜利奠定了基础;但在此战中,近两千名指战员壮烈牺牲。



  故事的主角就这样确定了——上海解放战役中为了理想信念牺牲的小战士。刘晓耕又从同事栾岚导演的音乐剧小品《和未来的约定》中得到灵感,把穿越的概念搬到舞台。于是,故事的框架逐渐清晰:硝烟四起的战场,远处传来炮弹和爆炸的声音。战争一夜未停,全连只剩下30个人,连长吩咐王春和二狗抓紧时间睡会儿,随时可能再打起来。可是,一觉醒来,王春却穿越到了今天的上海,并在上海解放纪念馆遇到了做解说的大学生志愿者……


  小品中有一幕,让人感动不已:当王春知道自己当年已经在战场上牺牲,他依然要坚持回去,志愿者拉住他说:“我不想你死!”,王春的回答:“只要你记得我,我就活着。”刘晓耕说,这句话来自清明节期间人民网的一篇报道,该报道以先烈们口吻做着讲述。于是小品标题便以今天人的口吻取名《我记得你,你就活着》。


  刘晓耕毕业于中央戏剧学院戏剧文学系本科、上海戏剧学院戏剧文学系研究生,创作过多部舞台剧、电视剧、电影,小品曾多次获得“华东六省一市戏剧小品大赛”等奖项。“其实,历史离我们并不遥远。”这一次的创作给了刘晓耕很大的感触。她在查阅资料时发现,当年上海解放战争遭遇的很多是碉堡战,而如今这些碉堡依然在城市里面,或许就在我们的身边。有的人死了,但是他改变和影响了每一个人,某种程度来说,他们一直活着。


  上海说唱《儿子》:替牺牲战友尽孝的动人故事


  一位耄耋老人,在当年保家卫国的战场上,与同生死的战友彼此许下承诺,若谁战死沙场,另一位就要代替自己尽孝。于是,挺过战场的战士回乡后找到牺牲战友的父母,守诺做了他人55年的“儿子”。在他中年时,为建设家乡,他自己的儿子却不幸牺牲在自己安排的岗位上。年老时,响应坟墓用地规范化,他带头迁离儿子的墓地,却在寒风中迷路,怎么也找不到自己的儿子了……


  这是上海说唱《儿子》讲述的动人故事,在90后青年演员周檬奇声情并茂的演绎下不禁让人热泪盈眶。12分钟的表演,从初稿到最终上台演出一共进行了9次修改,历经1年半时间。周檬奇透露,这个故事的原型出自浦东新区真人真事,他参加过抗美援朝,在战友临死前承诺:“你的父母我来照顾”,并且说到做到,照顾了战友的父母数十年。



  “光这一个故事,我们觉得略显单薄,于是把上海最大的人工河——大治河的开挖往事加入进来。”周檬奇的外公告诉他,当年条件艰苦,基本开河都靠人力来完成,缺少大型机械。后原市文联创作部主任范林元告知,唯一的机械就是卷扬机。所谓卷扬机就是两根钢丝绳一头连着拖拉机,一头连着钢板,河道里的工人把挖出来的泥放在钢板上,积累到一定量后由拖拉机拉走。但是一旦钢丝断掉,非常危险。上海说唱《儿子》第二段故事中,老人儿子便死于卷扬机事故,这是身为村支书父亲派给他的任务,那一天是大年三十。老人愧疚不已,从那以后,别人家热热闹闹过年,他就一个人去儿子坟上祭奠陪儿子说说话。以前,浦东农村的坟墓都是在田里,后来政府规范坟墓用地,设立了专门的墓园,他带头迁离儿子的墓地。一次,在去给儿子上坟的路上,老人因新墓地的路远了,且年纪大了就迷路了,零下五度的寒风中,他昏迷路旁,被路人发现后送到了镇政府。镇政府立即把老人送到医院,并从其随身携带的药盒上知道了他所在的村庄。通过村支书了解了老人的事迹后,镇党委书记备受感动,两人决定充当老人的儿子,陪他过一个久违的新年。


  “通过这个作品,我们想要表达社会大家庭是有爱的,人间到处是温暖!”周檬奇30岁不到的年纪在曲艺界算得上很年轻,在群文创作队伍中尤为难得。他说,因为爷爷是黄永生的弟子,从小耳濡目染便喜欢上了上海说唱,他毕业于上海戏剧学院附属戏曲学校,曾进过上海滑稽剧团,后来自己开公司,经常前往社区演出,主要以滑稽戏为主,自己创作并演出独脚戏《戏曲达人1》、《戏曲达人2》、《谁聪明》、《我要做好事》、《非常年代》等。


  周檬奇坦言,尽管是科班出身,但群文创作舞台给了他很多磨炼。“群文舞台和观众更近。通过参与新人新作我补了很多课,学会如何拆分开剧本,每句词后面都加备注,做好案头工作,这是以前没有的习惯。”周檬奇说,这一次上海说唱《儿子》的表演,要特别感谢市群艺馆创作部的鲁俊和市文联的范林元两位老师。“他们一次地改编充实剧本,帮我分析动作和人物心理,才有了台上的精彩。”


责任编辑:白静

百姓

平凡

伟大

免责声明

发现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违法、不良信息举报和纠错,及文章配图版权问题均请联系本网,我们将核实后即时删除。


  • 版权所有 发现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