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图片加载失败
  2. 发现网>艺术 > 正文
电影《革命者》:有信仰也有温度,他把李大钊真的演“活”了
2021-07-08 09:34:44
文章来源
文汇报

  


  电影《革命者》细腻地呈现了李大钊从被捕到就义的全过程。制图:李洁


  这是李大钊临刑前的38小时。张颂文饰演的守常先生,在黑暗的炼狱中双手举过头顶,向着仅有的一丝光亮做出了飞鸟展翅的动作。电影《革命者》片头的这一幕揪心又动人,预示着全片所蕴藏的信仰之力量。“张颂文演得好,踏实又深情。”在某评分网站,这条评论被高赞置顶。电影自7月1日上映至今,张颂文的演技得到了观众们的一致认可——他塑造了一个有血有肉的李大钊,把这位革命先烈真的演“活”了。


  在死亡来临之前,影片回顾了李大钊不到40年的人生里,那些为理想、为信仰而斗争的点滴画面。《革命者》用了多个视角并联的结构,串联起李大钊和毛泽东、陈独秀、张学良等人物之间的关系与影响,勾勒出他对中国革命和历史的主要贡献。不仅仅是这些,还有他和妻子、孩子,和战友、学生,以及和千千万万个工人、农民在一起的画面,每一个舍生忘死的平凡面孔,都曾被守常先生所感染,反过来也影响着他的革命道路。于是,一个多面的、丰满的、有人的温度的李大钊形象诞生了。


  20多个时空变换,用细节勾勒一个既伟大又有温度的李大钊形象


  电影《革命者》细腻地呈现了李大钊从被捕到就义的全过程,所涉及的时空有20多个,其中包括不少党史上的重要人物和重要事件。感人的细节、浪漫的视听表达和演员的投入表演,让这些党史故事栩栩如生地映现在银幕之上,或悲壮、或振奋、或温馨,一一激荡着影迷们的心。


  影片开头是李大钊领导的开滦煤矿大罢工的场景。工人们排成队列,如同多米诺骨牌一般,一排排卧倒在铁轨上。他们头上的照明帽璀璨如繁星,彰显了工人的气势与力量,预示着星星之火终能燎原。镜头一转,是彼时外国人莺歌燕语、中国人备受歧视的上海租界,报童阿晨不幸被一个粗鲁的俄国人枪杀,李大钊为其伸冤,清晰地展现了他是如何领导、组织早期工人运动的。


  《革命者》在呈现南陈北李相约建党时,通过看似是闲笔的关于吃饭口味问题的聊天,还原了两位革命先驱的友谊,也生活化地展现了二人的思想交锋。李大钊在北京请陈独秀吃小笼包,他说陈独秀作为南方人,吃不惯北京的小笼包,同理,自己作为北方人,上海的炸酱面也一定没有北京地道。尽管两人相交那么多年也“吃不到一块儿去”,却因为崇高的革命理想而“谈到了一起”。南陈北李相约建党,随着影片中的火锅散发出浓浓的烟火气,如此亲近又如此温暖。


  他在树下轻抚白色的花朵,他在铁牢里望向天窗中透进的光明,他在临刑前喊出“你们要相信”……这些经过艺术加工的镜头或诗意、或热血,彰显了一个中国传统文人的浪漫,一个知识分子的坚定信仰,一个革命者最炽热的情怀和希望。


  真正走进角色内心,褪去本我演出一个形神兼备的守常先生


  有看过《革命者》的网友留言,以前,对于李大钊的印象,主要是通过学生时代课本中的《我的爸爸》《十六年前的回忆》等文章。然而这部电影,让自己心中的守常先生的形象更加鲜活起来。“他会温柔地教导报童,从不嫌弃乞丐,也愿意与学生们打成一片,还爱跟朋友逗趣开玩笑。银幕上的他,就像我们的身边人一样。”不少影迷为张颂文的演技点赞,“很还原,神态动作特别到位!真的太会演了!”


  为了塑造出一个形神兼备的李大钊,张颂文阅读了大量的文献资料,也反复琢磨了李大钊在莫斯科国家大剧院的一段演讲视频,希望真正走进他的内心。在影片中,除了八字胡和眼镜所打造的扮相神似李大钊以外,张颂文确实留下了不少让影评人和观众都难忘的高光时刻——


  那声嘶力竭的演讲,是对民众发出救亡图存的呐喊;他与毛泽东亦师亦友,并肩登楼远眺他们热爱的国家;在北京的街头和学生们手挽手,为了反对列强侵略,一边前进一边发出怒吼;当爱国学生遭到段祺瑞军阀的血腥镇压后,他满眼都是血丝,含着眼泪在医院对妻子说出那句“他们有枪”;他在死亡面前面不改色,听完判决书后还能跷起二郎腿,用河北乐亭话说一声“中”;他在牺牲前拍下最后一张照片,摘下眼镜,眼神里有淡然,有笃定,更有光明……


  据导演徐展雄透露,为了真实地还原一场被打倒的戏份,张颂文趴在地上打滚,让自己的脸上和衣服上留下石子与灰尘;当李大钊一条腿中枪以后,一瘸一拐的身形和步伐背后,是张颂文在鞋里放了小石子,让银幕前的观众体会到了那份“真”、那份“疼”。尽量褪去本我,用角色本身的韵律去传递一切,一个感动张颂文自己也感动观众的李大钊,演成了。


责任编辑:陈雯

电影

《革命者》

免责声明

发现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违法、不良信息举报和纠错,及文章配图版权问题均请联系本网,我们将核实后即时删除。


  • 版权所有 发现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