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障女画师孙启娟将阳台改造成工作室,正在练习沙画创作。 孙婷婷 摄
中新网济南9月4日电 题:山东“80后”听障女画师邂逅沙画艺术挥沙成画感知艺术魅力
作者 孙婷婷
音乐响起,将一捧细沙倾倒在透光的玻璃上,双手时而抓沙抛洒,时而单指勾画,在黑白阴影变化中,勾勒出一幅幅生动逼真、浑然天成的美妙画面。9月4日,山东济南“80后”听障女沙画师孙启娟站立在沙画台前,构思一组新作品。她已连续10年在这间一米见方的“创作间”内,创造沙画作品。
孙启娟是把自家阳台改造成了“创作间”。当天,她像往常一样,关闭“创作间”位置的窗帘,打开沙画台进行创作练习。在孙启娟“无声”的世界中,听不到跳动的音符,她紧盯手机屏幕上一款识别声音的软件,以此来判断音乐声是否响起。在沙画台上方,孙启娟架起一台录像机。“我用录像机拍摄记录,反复翻看,查找不足。在筛选沙子、手稿创作、手臂摆动姿势等方面做反复修改。”
闲暇之余,孙启娟会画鼻烟壶。 孙婷婷 摄
8个月大时,一次高烧致孙启娟失聪。“妈妈知道听障孩子是很苦的,她千方百计不让我变成废人,教我学说话,不让我贪玩。”孙启娟用手机打字的方式告诉记者,她自幼喜欢画画,经常一个人窝在家中,一画就是一整天。2009年,一次偶然的机会,她接触到沙画表演。沙画变化手法多、表现力度强,瞬间吸引了她。“沙画与绘画不同,让我感觉走进了一个全新的世界,也让我感知到艺术的魅力。”
闲暇之余,孙启娟会画鼻烟壶。 孙婷婷 摄
“沙画是通过构图、明暗、造型等刻画,把画家个人情感和理解表达出来。”孙启娟告诉记者,她的沙画作品风格重在写意,在技法表现上要求抑扬顿挫,同时更讲求线条流畅。“画幅与画幅之间自然且有新意的衔接是沙画最难的地方。”孙启娟说,一组作品上台表演前,她需要做大量准备工作,手稿创作是基础。
孙启娟是母亲马全新的骄傲。在马全新眼中,女儿是一个很勤奋、刻苦、踏实的孩子,而且有一双巧手,剪纸、泥塑、国画、鼻烟壶等都成为她表达心中情感的一种方式。马全新将女儿10岁时画得一幅牡丹国画,悬挂在客厅的墙壁上。“从3岁起,就喜欢待在家中写写画画。后来让她学包饺子、做面条,她不肯,自己拿面团捏小猪、小刺猬,捏得像模像样。”
听障女画师孙启娟将阳台改造成工作室,正在练习沙画创作。 孙婷婷 摄
“沙画表演需要配合背景音乐,女儿最初上台表演时,听不到音乐,我就会站在台下给她举手示意。”马全新告诉记者,在过去的10年间,她跟随女儿到全国各地去演出。“我们有一个行李箱,里面装着女儿沙画表演需要用的道具。不论去哪里,也不论时间早晚,带上行李箱就出发。”
马全新说,在孙启娟没接触沙画行业之前,她曾从事过餐饮、服装行业等相关工作,每一份工作,女儿都认真对待,尽全力做到完美。“不论是做什么,她都必须过了自己心里那一关才可以。”马全新偶尔也会“抱怨”女儿不喜欢出去结交朋友,每每独自在家,她都在一遍遍揣摩、演练沙画表演。
完成一个沙画作品后,孙启娟会将录制的视频拷贝到电脑上,与母亲一起交流后,再进行修改。 孙婷婷 摄
“女儿曾跟我说,她的命好苦,为何要让她听不到声音啊,太不公平了。”马全新说,她记得特别清楚,女儿小的时候,在外面受了委屈,经常跑回到家中后向她哭诉。“现在女儿凭借沙画表演获得越来越多人的认可和喜欢,我为她感到自豪。”
孙启娟目前接受了电子耳蜗植入手术,术后没有接受专业、系统的语训康复,但她从小跟着母亲学发音、说话,现在可以借助电子耳蜗,和熟悉的人进行简单的语言交流。“我想将我所学,教给更多的残疾人朋友,让他们掌握一技之长。”(完)
听障女画师
挥沙成画
发现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违法、不良信息举报和纠错,及文章配图版权问题均请联系本网,我们将核实后即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