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网10月26日讯(记者 秦金月)一幅四分五裂、被团得糟烂的古画还“有救”吗?修复之后的古画,能还原本来的古韵古风吗?
在日前举办的2021年全国文物职业技能竞赛上,记者注意到了一幅已经修复完成的古画,其色调柔美、细节精妙,画中人物栩栩如生,也是南京博物院书画文物修复专家陈思燚带来的参赛作品。
被塞进佛像里的“纸浆团”给修复师提出了新挑战
作为一门极强调专业性、技术性和经验性的学问,书画文物修复近年来逐渐走入公众视野,被越来越多的人了解。在这个行当中,专业人才辈出,修复技艺也在日臻成熟。
10月22日-23日,来自多个地方的书画文物修复师在山东曲阜同台竞技,他们带来的作品也成为2021年全国文物职业技能竞赛上的一抹亮色。
陈思燚向记者介绍了她的参赛作品。
这幅画作在2017年出土于甘肃省武威市凉州区新华乡亥母寺洞窟遗址内,由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考古发掘。
画作出土后外表坚硬、覆有泥沙,并可见明显外力揉捏、挤压痕迹,呈纸团状,因此作为考古出土品暂以“纸浆团”命名,专家初步判定为佛造像的内部填充物。为利于后续的收藏、管理与研究,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委托南京博物院针对系列“纸浆团”开展了相关的科学分析检测。
“纸浆团”出土时的情况(南京博物院供图)
“纸浆团”出土时的情况(南京博物院供图)
专家在取微量样测定纸团的纤维成分时,发现这件“纸浆团”边缘位置纸张叠压处,隐约可见少量颜色外露,由此推测“纸浆团”内部不一定由纸浆组成。
在前期小试可行的基础上,南京博物院文物保护科学技术研究所修复人员采用传统蒸揭法对纸团进行揭展,展开后发现纸团主体为一件大幅绘画作品(尺寸为150×66cm),画面内容虽因原为纸团状产生严重的扭曲变形,却相对保持完整,大部分绘画人物轮廓清晰,服饰用色鲜明。
记者了解到,呈纸团状的书画作品在修复工作中极难遇到,类似出土“纸浆团”这样已无法辨别的则更为罕见。“纸浆团”人物彩画修复中所遇到的病害问题之复杂、揉捏破损范围之广、挑战性之强都是前所未有的。
在“纸浆团”成功揭展后,南京博物院、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高度重视其显现的历史、艺术与文化价值。经双方单位协商后,一致决定对该件人物彩画进行抢救性保护修复,还原作品本来面貌。
据现有的报道显示,这件书画作品也是国内首次对纸团状人物彩画进行保护修复的实践案例。
对于书画修复者而言,这将是一次非常特别的修复探索之旅。重任落在了陈思燚肩上。
修旧如旧保留特色 “四则六性”让文物修复更规范
2017年,时任南京博物院文保所所长、研究员的张金萍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曾表示,文物修复是一把双刃剑。在修复的过程中,也会有一定程度的破坏。文物修复需要“度量衡”,总结为“四则六性”。“四则”即:最小干预原则、最大信息保留原则、文物修复安全性原则、可再处理原则;“六性”为:经验性、专业性、科学性、规范性、艺术性、创新性。
而面对难度如此大的纸团状人物彩画修复,陈思燚做足了充分的准备。
陈思燚修复“纸浆团”(陈思燚供图)
始终坚持以科学分析研究为依据,尊重文物原真性是保护修复过程中必须坚守的底线。而在开展抢救性保护修复实施之前,也要针对“纸浆团”现状制定消除人物彩画现有濒危病害、延长文物寿命、还原原有装裱形制、修复后可陈展的修复目标。
陈思燚告诉记者,针对人物彩画本体材料特点,她对修复作品进行了相应的无损和微损分析检测,包括书画的理化性能(pH值、色度、光泽度)、纤维材质、表面形态以及写印色料等。此外,对画心修复用纸、镶料染色做了相应的小试实验。通过在纸张选材、颜色测定、镶料染制等多方面进行了反复的试验操作,最终选定修复用料。
陈思燚修复“纸浆团”(陈思燚供图)
在操作过程中,她对人物画中188片残片做了位置还原修复,对大面积颜色脱落区域予以全色处理。
在修复后期,对画心、镶料、包首、背纸等多方面纸张粘合厚度问题做了理性考量,并实施检测试验,画芯与镶料之间厚度差在0.005mm左右,包首与背纸的厚度差在0.003mm左右,新装裱的画芯厚度与原画心厚度相差0.006mm左右,且新画芯平展相对较好,在冷热温差交替变换环境中形变问题相对较小。
陈思燚表示:“修复实施采取了最小干预等原则,始终按照‘可逆性、可辨识性和兼容性’进行操作,尽可能地使其恢复原貌,保持书画的历史价值、艺术价值和科学价值。”
陈思燚修复“纸浆团”(陈思燚供图)
在修复完成之后,专家发现,这幅人物彩画没有题字落款。依据作品内的绘制人物和考古出土信息,推测作品年代应不超过明代,明代绘制的可能性较大。
记者在现场看到,整幅人物彩画内容分为三层,共绘有12名人物。由下至上,第一层主体人物身着粉色广袍,体态丰满面容和善,左右各有一名童子随侍,身下有猛虎为坐骑,右手持长针左手高举铜环,与青龙遥望相对,这一人物特点符合民间传说中的药王骑虎针龙图的形象,药王即孙思邈;第二层的主体人物身着凤冠霞披、红色衣袍,霞披为绿色,慈眉善目,有多名仙士随侍,人物形象与神话传说中的碧霞元君相似;第三层人物也着粉色广袍,面目祥和,额上生眼,这一显著特征符合民间传说之中的眼光娘娘。传说眼光娘娘是一位专职负责医治民众眼疾的女仙,手托着一只大眼,治疗各种疾病,能令众生消除眼疾,明是非,辨善恶,保佑人们眼明心亮、身体健康。
这件“纸浆团”人物彩画画面内容与装帧方式的重现,不仅对研究明清时期甘肃当地道教文化传播提供了宝贵依据,也对研究相应的艺术、人文等有所助益。
修复后的人物彩画“纸浆团”(摄影:秦金月)
人物彩画“纸浆团”修复前的情况(南京博物院供图)
另外,由于亥母寺遗址出土有一定数量的“纸浆团”,“纸浆团”人物彩画修复工作的顺利完成,为之后纸团类纸质文物的保护修复留存了从理论到实践的宝贵经验。
在2021年全国文物职业技能竞赛中,陈思燚荣获书画文物修复组二等奖。修复这件“纸浆团”,陈思燚不仅根据具体情况规范编制了书画保护的修复方法,并且模拟修复实施找出修复难点,利用科学分析检测规避修复风险,为修复操作实施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这次修复对于她本人而言是一次非常宝贵的探索经历,也为解决濒危书画面临的复杂病害问题提供了更加开阔的思路。在竞赛现场,陈思燚与来自全国各地的同行交流经验、互相借鉴,身体力行践行着工匠精神,为这些精美的书画文化遗产保驾护航。
“纸浆团”修复前后细节对比图(南京博物院供图):
修复前
修复后
修复前
修复后
修复前
修复后
修复前
修复后
修复前
修复后
修复前
修复后
修复前
修复后
修复前
修复后
修复前
修复后
修复前
修复后
修复前
修复后
破旧
“纸浆团”
精美古画
发现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违法、不良信息举报和纠错,及文章配图版权问题均请联系本网,我们将核实后即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