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杂技化蝶 芭蕾点睛(主题)
从上海出发开启全球巡演(副题)
新民晚报记者 赵玥 朱渊
“上海是‘肩上芭蕾’起步、圆梦、走向世界的起点,今天这一刻,我们期盼已久。”杂技舞剧《化·蝶》在上汽·上海文化广场全球首演谢幕时,主演吴正丹感慨万千。16年前,正是她和搭档魏葆华在上海大剧院连演22场杂技芭蕾《天鹅湖》让他们获誉“东方天鹅”。前昨两晚的演出现场,吴正丹和魏葆华再次将“肩上芭蕾”的技巧融于《化·蝶》中,让不少老观众重温了一回有如《天鹅湖》般的感动,也惊叹于杂技艺术的新突破。
《化·蝶》剧照 新民晚报记者 王凯 摄
《化·蝶》剧照 新民晚报记者 王凯 摄
《梁祝》提供不竭灵感
梁山伯与祝英台至死不渝的真爱飞越舞台,穿透心灵。即使剧终,《梁祝》的旋律仍然不绝于耳,吴正丹动情地说:“60多年前《梁祝》诞生于上海,感谢作曲家将这个中国爱情故事用音乐传递到世界各地,给了我们很多灵感。”无论是两位主演与上海的缘分,还是剧中化用的小提琴协奏曲《梁祝》,《化·蝶》由内到外都与上海这片文化沃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看完全剧的观众可以发现,剧中《梁祝》的音乐虽不算高频,但贯穿全剧,充分考虑了和剧情的适配性,演绎至关键、动情处,将经典音乐作品呈现出来。其他剧情段落的音乐均由团队青年音乐家、作曲家结合情境创造性编排,让舞蹈、杂技、音乐的节奏合而为一。
观众席中,导演胡雪桦看完后赞叹,梁祝的故事在今天看来依然感动如初,“《化·蝶》将杂技的技术和艺术做了非常好的融合,非常现代又非常民族,灯光、服装、特效都非常到位,完全是美的享受。”
“东方天鹅”飞向全球
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中心总裁李明是当年杂技芭蕾《天鹅湖》的策划者、投资方。回忆起“天鹅”的诞生,他充满自豪道:“是上海这个码头和窗口让‘肩上芭蕾’从一个小节目蜕变成为一出完整的剧,也让‘杂技芭蕾’这一形式为观众所了解、所喜爱。”
在吴正丹看来,上海的舞台是她真正走向观众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窗口。其实,在《天鹅湖》之前,吴正丹和魏葆华就已经研究出了“肩上芭蕾”,但真正为观众所了解,时间的指针还要再往前拨4年。2001年上海APEC会议期间,吴正丹和魏葆华的“肩上芭蕾”赢得了各国首脑多达18次的掌声,“从此我们跟上海结下了不解之缘,一年中来上海不少于20次。”吴正丹回忆道。
杂技芭蕾《天鹅湖》从黄浦江畔扬起洁白的羽翼,飞向全世界。十多年间,它飞遍了全球,在俄罗斯圣彼得堡、克里姆林宫,在英国皇家肯特花园,中国艺术家演绎的西方经典获得如雷掌声。没想到的是,杂技芭蕾的形式还“反哺”了诞生于西方的芭蕾,俄罗斯艺术家在《天鹅湖》的启发下,将杂技融入芭蕾经典《胡桃夹子》,也创排了一出杂技剧。作为《化·蝶》全球首演的第一站,上海也再次成为吴正丹、魏葆华的新作与世界交流的窗口。
“王子”“英台”共翩跹
如果说,当年《天鹅湖》的亮相尚处于实验阶段,经过十余年的发展,“杂技芭蕾”已是一种较为成熟的艺术形式。《永不消逝的电波》《战上海》等作品也陆续“出圈”,不同艺术门类之间的相互交流、融合更成为一种常态。在《化·蝶》中,观众不仅能欣赏到芭蕾、杂技,还有多媒体影像甚至青少年喜爱的动漫元素。而这一切,都如鱼得水地融入到跌宕起伏的剧情中,打动人、感动人。
虽然16年前没有来到现场观赏杂技芭蕾《天鹅湖》,但演过无数次王子的上海芭蕾舞团首席演员吴虎生,也在网上观赏过吴正丹、魏葆华的演出片段。吴虎生说,无论是《天鹅湖》还是《化·蝶》,它们共同的特点就是创新,“这次《化·蝶》将杂技、戏曲、舞蹈等很多艺术元素融合在一起,芭蕾的元素也让全剧更加唯美。”
这一份唯美,也得益于芭蕾的影响。彼时,吴正丹、魏葆华埋首于《天鹅湖》的钻研中,如何将芭蕾与杂技在剧中相结合?如何在保留美感的前提下,完成足尖站肩、单脚站头转体、单足尖站头顶踹燕等高难度动作?他们在艰难的探索过程中。受导演赵明邀请,上海芭蕾舞团团长辛丽丽前往广州,带着两位主演从最平常的芭蕾基训课开始,苦练芭蕾的基本功。借用舞剧的手法,以技巧展现舞蹈,以舞蹈来讲述故事,这正是赵明所要强调的。
昨晚演出结束后,在休息室,吴虎生见到了吴正丹、魏葆华,在交流演出心得中,吴正丹谦虚地向“芭蕾王子”吴虎生讨教芭蕾动作,两位艺术家边说边舞,留下“王子”与“英台”共蹁跹的惊鸿一瞬。
杂技化蝶
芭蕾点睛
全球巡演
发现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违法、不良信息举报和纠错,及文章配图版权问题均请联系本网,我们将核实后即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