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图片加载失败
  2. 发现网>艺术 > 正文
传承为经、创新为纬,织出锦绣青春
2022-06-07 09:39:10
文章来源
光明日报

【青春之我】

陈丽雯,90后设计师,现为南京云锦研究所首席高定设计师,曾参与故宫唐卡复制项目绫边纹样绘制、湖南省博物馆马王堆“漆纚纱冠”复制项目等。

“江南好,机杼夺天工。孔雀妆花云锦烂,冰蚕吐凤雾绡空。新样小团龙。”

站在博物馆里,隔着玻璃看到云锦,我觉得世界上一切美好的词语都汇聚在它身上,而这一切美好的词语仍不足以表达它的美。

我也曾走南闯北、远赴海外,2012年从南京艺术学院毕业后前往意大利米兰深造服装设计,见识过许多国外名贵的服装面料。在看到云锦那一刻,我发现,最巧夺天工、底蕴深厚的织物和技艺就在中国,在我出发的原点,在我身边——云锦,我决定拥抱它,成为一名云锦设计师。

这是一份令人沉醉的工作。1600多年前,古人织造出了云锦,我现在做着和古人们同样的工作,当下与历史好像用一根丝线连接起来了。这也是一份需要耐心与定力的工作。虽有服装设计的专业背景,我仍要静下心来,跟着前辈们从头开始,学习云锦的历史文化、技术工艺、肌理纹样等等,从微观的经纬之中,掌握云锦的每一种特性。

传承技艺,必师法古人。2018年,我参与了研究所与湖南省博物馆合作的马王堆“漆纚纱冠”文物复制项目;2019年,我又参与了故宫唐卡文物复制项目,负责唐卡云锦绫边纹样绘制。文物复制要透过虫蛀、侵蚀的痕迹,将纹样一比一绘制出来,还原文物的原貌之美。这段经历提高了我的绘制技术,也让我感受到,所绘的每一笔触,都饱蘸了历史的浓墨重彩。

技艺的创新,师法古人,却不必肖古人。拥有1600多年历史的云锦,不应该束之高阁,被封在博物馆的玻璃内,而应该融入时代的潮流,走进人们的生活。如何在保留传统精华的基础上,打破窠臼,将传统与流行元素结合,让云锦产品更实用,是我和团队一直在探索的课题。我们从设计、纹样、工艺、品类上进行创新拓展,将云锦的肌理、纹样、文化元素提取出来,配合现代的视觉表达,开发了一系列“国潮”产品。

我最得意的一件作品,是“虎嗅蔷薇”纹样系列。我将明代武官补服的猛虎图案与蔷薇图案结合,用柔和的粉色来调和古代武将图案的庄严感,表达了现代年轻人宜静宜动、可刚可柔的生活态度。除了胸针、围巾等织物产品,我们还开发出这一系列的香氛产品,希望人们不仅通过视觉、触觉,还能通过嗅觉来感受云锦文化。

设计理念的变化,与云锦织造技术的提升密不可分。从古至今,云锦都是用“大花楼”木织机织造,南京云锦研究所的老师们对织机进行改造,提升了云锦面料的经纬密度,让它能织造出更加细腻精美的图案,甚至能织出山水画的渐变墨色。曾有顾客在参观博物馆时惊讶地发现,我们生产的云锦、妆花纱围巾,竟比博物馆里古代的云锦展品织造更精细、更精美。有了新技术的加持,我创作的空间更广阔,可以用云锦进行更丰富的表达。

我对云锦这门非遗的热爱,是“始于颜值、终于才华”,陷入它无限的魅力之中,又在它身上不断发现新的知识点、挖掘新的可能性。云锦能传承千年至今,是一代代先人前辈严谨、毫不吝啬地将技艺传给后世的结果。前辈的一句话深深影响着我:因为有知识、有学问,所以更有责任去做好一件事。我当以谦卑之心学以致用,传承为经、创新为纬,将云锦之美继承发扬,让它永葆璀璨光华。

(光明日报记者安胜蓝采访整理)

《光明日报》( 2022年06月07日 12版)


责任编辑:林林

传承

织出

锦绣青春

免责声明

发现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违法、不良信息举报和纠错,及文章配图版权问题均请联系本网,我们将核实后即时删除。


  • 版权所有 发现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