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图片加载失败
  2. 发现网>艺术 > 正文
黄河澄泥砚传人的传承和创新
2022-06-16 09:47:54
文章来源
中国新闻网

黄河澄泥砚传人的传承和创新

  图为张惠在介绍黄河澄泥砚作品。 王宇 摄

  中新网郑州6月14日电 题:黄河澄泥砚传人的传承和创新

  作者 王宇

  黄河澄泥砚,作为“中国四大名砚”中唯一个以泥土为材质的砚种,历经黄河水淘洗与烈火焚烧,至今仍备受欢迎。近日,记者采访了非物质文化遗产黄河澄泥砚传承人张慧,聆听她与澄泥砚之间创新与传承的故事。

  在“中国四大名砚”之中,端砚、歙砚、洮砚都以产地命名,且都是石砚,唯独澄泥砚是以制作工艺命名的砚种。澄泥砚既不是陶也不是瓷,是介于两者之间一种材质。

  图为张惠展示澄泥砚作品“鼎立中原”。 王宇 摄

  走进张慧位于河南省郑州市惠济区的黄河澄泥砚工作室,一方方经过特殊炉火烧炼而成黄河澄泥砚,质坚耐磨,观若碧玉,抚若童肌。

  “80后”的张慧从小就生活在黄河岸边,父母是业内有名的工艺大师张存生和王玲。家族的传承让她早早接触上这门手艺,十几岁就开始参与澄泥砚的制作。

  虽然承袭了家传,但张慧希望能让更多的人了解黄河澄泥砚背后故事。

  “澄泥砚起源于秦汉,鼎盛于唐朝,可惜后来几近失传。”张慧介绍,20世纪80年代,经过其父母的多年努力,终于将黄河澄泥砚这一门技艺成功复原。

  黄河澄泥砚虽被复原,但其产量其实并不高。

  据张慧介绍,制砚用泥必须以沉淀千年的黄河渍泥为原料,选址采掘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河泥采掘后要先在箩中筛去大颗粒,再经过两三层绢袋过滤,最终沉入底层绢袋的细泥就是澄泥。澄泥做成泥坯后还要至少静置一年以上,待燥性完全消失方能使用。

  由于黄河澄泥砚以柴窑烧制,颜色也多以朱砂红、鳝鱼黄、蟹壳青为主。在很长的历史时期内,黄河澄泥砚都以其“贮墨不耗,积墨不腐”、“呵气生津,触手生晕”、“发墨而不损毫”等特点在砚台中享有盛名。

  图为张惠在介绍父母制作的砖雕艺术作品“元春省亲”。 王宇摄

  在古老技艺传承下来后,张慧和家人们又开始把这一古老的技术融入诸多文化元素,创新求变。

  “在制作黄河澄泥砚时,我们选取了一些具有代表性的河南文化符号,例如黄河、龙门石窟、青铜大鼎、仰韶彩陶、安阳甲骨、唐三彩等。”张慧介绍说,在提炼艺术元素的过程中,来挖掘河南悠久的历史文化。

  如今,张慧在黄河澄泥砚制作技艺的基础上,已经做了许多创新,颜色也变得多种多样。通过添加众多现代元素,创作出了许多符合年轻人口味的旅游文创产品。譬如,将郑州的地标性建筑二七纪念塔、黄河铁路大桥、少林禅宗祖师达摩等融入黄河澄泥砚的制作之中,备受欢迎。

  图为外国留学生在学习黄河澄泥砚制作。(资料图) 受访者供图

  在张慧工作室内,摆满了茶具、杯、碟、碗等各种造型的小挂件、把玩件。这些文创作品不仅紧贴百姓生活,还兼具装饰性和实用性特点。

  “这些作品都是在澄泥砚制作技艺的基础上创作出来的,不同的是,它们不再是砚台,而且外面上了一层无毒无味的釉料。”张慧说,目前工作室还创作了一些便携式纪念品,尤其受海内外游客的喜爱。

  谈及澄泥砚制作技艺的传承与创新,张慧说,“老艺人年龄越来越大,早晚有干不动的那一天。如果年轻人不传承,这个技艺早晚就没了。所以,需要我们这代人静下心来做好创新和传承,这也将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完)


责任编辑:林林

黄河澄泥砚

传人

传承和创新

免责声明

发现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违法、不良信息举报和纠错,及文章配图版权问题均请联系本网,我们将核实后即时删除。


  • 版权所有 发现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