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图片加载失败
  2. 发现网>艺术 > 正文
古韵新弹觅知音
2022-08-08 08:44:59
文章来源
人民日报

护文化遗产 彰时代新义

推出“观其复”系列作品,坚持传承与创新并举,北方昆曲剧院——古韵新弹觅知音

本报记者 曹雪盟

图为“观其复”版《玉簪记》。冯 海摄

核心阅读

6年推出5部作品,演出常常一票难求,北方昆曲剧院推出的“观其复”系列作品坚持传承与创新并举,将原汁原味又符合当代审美的昆曲带给观众,努力让更多人爱上这门古老又充满活力的艺术。

在北京西城区的正乙祠戏楼见到北方昆曲剧院导演张鹏那天,戏楼小院外墙上的彩绘刚完工不久。仔细看去,画中戏曲人物的造型与常见的颇为不同,令人想起明清时期的戏曲画。

这样的造型,被北方昆曲剧院推出的“观其复”系列作品在舞台上复原了出来。已经执导了5部戏的张鹏说:“我们尝试一种古典风格的表现形式,希望带给观众既原汁原味又符合当代审美的观剧体验。”

复原妆面造型

展现古典气韵

越是具有实验性的作品,往往越要面对更多挑战。

2016年4月,昆曲《怜香伴》在正乙祠首演,这也是“观其复”系列的第一部作品。这部戏的主演、北方昆曲剧院演员邵天帅当时“非常忐忑”。

《怜香伴》是清代戏曲家李渔创作的剧本,“观其复”版希望尽可能贴合原著。“戏曲妆容在近代变化很大,不同剧种的造型越来越相似。”张鹏想,能不能恢复昆曲曾经的样貌?

他们找到清代掌管宫廷戏曲演出活动的升平署留存的戏曲人物画册,并邀请专家指导,再根据现代舞台的特点调整,让造型既符合人物和行当,又更具美感。

细眉弯弯、妆容清淡,头面多用点翠、珍珠、烧蓝等传统工艺……定妆照甫一发布,就引来热议。“有人说我们糟改艺术,但也有许多观众认为很有古典美、很耐看。”在张鹏看来,能让更多人关注昆曲、走近昆曲,他们的努力就没有白费。

2017年,张鹏又排演了“观其复”版《玉簪记》,女主角陈妙常的扮相细致复原了清代《同光十三绝》中名旦朱莲芬的造型。他们将画作与定妆照同时发布,获得了广泛认可,“观其复”系列昆曲的造型风格也确定下来。张鹏表示,最重要的是抓住古典气韵,再结合角色创作,“我们不是一笔一画临摹,而是希望观众能感受到昆曲的古雅之美。”

《怜香伴》中的两名女主角互为知音,对主创来说,从这部戏开始的“观其复”系列,也是他们寻觅知音的旅程。邵天帅认为,“如果不能弘扬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就是在闭门造车。”这个系列之所以取名“观其复”,“既是想寻找昆曲本初的样貌,也是通过我们这代人的努力,让昆曲走向复兴,觅得更多知音。”张鹏说。

融合传统现代

降低接受门槛

6年来,“观其复”系列已经做了5部戏,但有些原则始终不变。“我们尽量以原著的文学体例作为艺术呈现的模板和标准,并最大限度复原了古代‘工尺谱’所记录的老式唱腔。”张鹏以《望江亭中秋切鲙》为例说,剧本除了删减外都按照关汉卿的原著排演,还复原了元杂剧一人主唱、余者宾白的表演方式。

在《望江亭中秋切鲙》中,有一段唱段格外别致。张鹏说,这是实验性复原的“京高腔”。“京高腔”已失传百年,只留下了几段唱片。为此,北方昆曲剧院请来多位老艺术家回忆细节,最终根据“京高腔”行腔规律创作了一段唱腔。“我们用的大筛、小锣、大铙,最起码几十年没用过了。”张鹏说,这是一次实验性复原,也是对这门艺术的致敬。

看“观其复”版《玉簪记》,除了常见几折戏,还能看到故事的“开头”和“结尾”。

在北京大学艺术学院副教授陈均看来,“在尊重戏曲基本规律的前提下,今天的戏曲需要更具故事性,比如要有一条主线,要有起承转合。”这也正是“观其复”系列所做的尝试。“我会先看一遍剧本,捋出一条主线,再交给编剧裁剪。”张鹏表示,“观其复”系列尽量用100分钟讲一个完整的故事,“这对新观众比较友好,我们不会降低质量,但希望降低观众接受昆曲的门槛。”

2016年至今,“观其复”系列作品已演出近百场,常常一票难求,多部剧目还走出国门。北方昆曲剧院院长杨凤一认为,“古典与时尚并不矛盾,只要找到合适的方式,就能够被年轻人认可和接受。我们要从传统中去粗取精,将优秀的部分古为今用,在保护的基础上进行精加工和适度创新。”

丰富表现形式

提供多样体验

“太美了!”……2020年6月,一场名为“云游北昆看网戏”的直播活动吸引了不少观众。此次直播采用了电影拍摄手法,把《望江亭中秋切鲙》浓缩到30分钟,并穿插演职人员讲解,与观众互动。

古老与新潮相遇,碰撞出别样火花。100分钟的直播收获了超260万次观看量、近40万点赞量。作为北方昆曲剧院拥抱互联网的首次尝试,杨凤一说:“线上是一个机遇,为演出开辟了新阵地。”

陈均认为,应该用更开放的心态看待昆曲的发展,“传承经典是核心,更多样的尝试也值得鼓励。重要的是要提高创造力,不断提升创作理念和审美。”

“变则新,不变则腐;变则活,不变则板。”在《闲情偶寄》一书中,李渔曾写下这样的思考。如今,年轻的从业者们正通过多样探索,唤起更多人对昆曲的热情。

去年10月,张鹏和团队在安徽会馆举办了一场体验活动。为了更好还原古代戏楼的观戏环境,现场不使用音响、电灯、话筒等设备,完全运用自然光、自然声表演。演出也不设字幕,而是发放纸质戏文,“让观众沉浸式感受昆曲之美。”张鹏说。

意境十足的造型照、为每部戏量身定制的古风主题曲……“观其复”系列总能令人耳目一新。“昆曲的百花园就像一块大蛋糕,虽然精美但体量很大,我们想通过小体量、轻巧化的做法,先让观众品尝可口的小蛋糕,循序渐进,最终吸引更多人爱上这门艺术。”张鹏说。

杨凤一表示,北方昆曲剧院还将推出更多精巧版作品,带来差异化体验。“昆曲是古老的,但绝不能固步自封,要继承传统但不拘泥于传统。”杨凤一说,高雅艺术要亲近大众,最重要的是推出更多精品力作,让更多人能够近距离感受传统艺术的魅力。

( 《 人民日报 》2022年08月08日   第 12 版)


责任编辑:林林

古韵新弹

昆曲

传统艺术

免责声明

发现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违法、不良信息举报和纠错,及文章配图版权问题均请联系本网,我们将核实后即时删除。


  • 版权所有 发现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