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图片加载失败
  2. 发现网>艺术 > 正文
甘肃非遗青年说:一双巧手绣丝路 “绣郎”也承“针”功夫
2022-11-10 09:16:34
文章来源
中国新闻网

  图为刘云帆刺绣作品。(资料图) 甘肃省非遗保护中心供图

  中新网兰州11月9日电 (闫姣)作为甘肃非遗传承人的青年力量,现年42岁的“绣郎”刘云帆,凭一腔热爱和刻苦,练就了“针”功夫。数十载以来,他创新针法绣出丝路百像,也倾力挖掘、整理、提取古今刺绣内涵之精华,为民间刺绣单品赋予时尚元素。

  刘云帆走上刺绣之路并非偶然。他出生于甘肃天水市武山县,家中刺绣氛围浓厚,从小耳濡目染。孩童时,便经常穿针引线,学绣简单花鸟,作品被当地绣娘夸赞,“这娃子手咋这么巧,我们做了一辈子还不如这男娃。”

  图为甘肃天水市武山刺绣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刘云帆专心刺绣。(资料图) 甘肃省非遗保护中心供图

  刘云帆有刺绣天赋,但真正推着他不断探索的,是源自心底的热爱。“站着看师傅们刺绣,能站一整天,内心感到开心。”他9日接受中新网记者采访时坦言,为接触更多刺绣知识,他曾前往南方,身兼数职,边打工边学习,最难的时候,一天只吃馒头果腹,矿泉水瓶中装自来水充饥。

  为了学通刺绣,只有高中学历的刘云帆,自学上了专科,目前准备自考大学。他还搜罗了上千件刺绣老花样,图案、花色各异,从中汲取民间刺绣的养分。他甚至钻研摄影、绘画、历史、染缬等知识,将其内化后融于刺绣,使作品更有意境和新意。

  图为刘云帆刺绣作品——麦积山石窟。(资料图) 甘肃省非遗保护中心供图

  地处三大高原交汇地的甘肃,兼具游牧文化、农耕文化、丝路文化,文化交融与碰撞也体现在刺绣的图案上。在刘云帆看来,传承千百年的图案,就是在找寻民族文化的根,久而久之的积淀,才会累积成值得骄傲的作品。

  “民间刺绣的配色有点‘太山了’(太土了),保留图案,搭配其他颜色,作品会更现代化,具有时尚感。”刘云帆认为,让刺绣作品走进更多年轻人的世界,才能让这项技艺得到活态传承。

  建设刺绣博物馆、整理甘肃刺绣书物、开启刺绣染缬研学游……作为武山刺绣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刘云帆的传承方式如今更加多元化。他的刺绣作品近300幅,耗时最长为一年,时间最短为半天,最近计划创作“百蝶图”,并将作品都收纳于刺绣博物馆中,供往来民众鉴赏。

  刘云帆是高级刺绣艺术师,曾在清华大学研修期间,为31国外交官做陇绣非遗技艺展示。作品《脚印》被选入中国当代纤维艺术世界巡展——墨西哥展,《敦煌菩萨》被国家图书馆典籍博物馆收藏,《伏羲》和《敦煌遗韵》被台湾丽阳职业技术学院和大汉学院收藏。原创双面绣《玉帛之路》获“中国工艺美术百花奖金奖”,填补了甘肃刺绣史三项空白。(完)


责任编辑:林林

甘肃非遗

“绣郎”

“针”功夫

免责声明

发现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违法、不良信息举报和纠错,及文章配图版权问题均请联系本网,我们将核实后即时删除。


  • 版权所有 发现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