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言忆语】
作者:帅志强(福建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研究员、莆田学院文化与传播学院副教授;韩雨亭,系莆田学院文化与传播学院特聘副教授)
福建省泉州地区的木偶戏正在出圈走红。每逢节假日,当地木偶戏演出团体就忙得不亦乐乎。由泉州木偶剧团编排演出的《古艺新姿活傀儡》也成为当地的文化品牌,外地游客到泉州旅游,木偶剧院成为重要的打卡地,常一票难求。
笔者了解到,为推广和传承木偶戏,泉州的木偶戏演出团体走出剧院,走进校园、社区,“打入”游客集中的旅游区,成为当地一道文化风景线。锣镲铿锵,神鬼幻境,世间百态,尽在演员十指悬丝之间。
古老的泉州木偶戏如何通过传承和创新重获新生,这背后一定有它值得推广的独特之处。
偶戏越千年
傀儡多机巧,偶戏越千年。
泉州木偶戏有提线木偶戏与布袋木偶戏两种演出形式,是享誉国内外木偶表演艺术的珍稀范本之一,也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绵延不绝、具有强大生命力的有力见证。
木偶戏在中国古代又称“傀儡戏”,即用木偶表演故事的戏剧。晋唐时期,木偶戏随中原士族南迁入闽,泉州当地俗称“嘉礼戏”。据史料记载,木偶戏至迟从唐末五代即已在泉州及周边地区流行,历经千年,传承从未间断。五代时泉州籍道士谭峭在其所著《化书》中有“观傀儡之假而不自疑”之句,足见五代时泉州木偶戏表演水平之高超。
历经千年传承与沉淀,泉州木偶戏不仅成为泉州乃至闽南语系地区民俗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而且以其独特的技艺和精彩的演出,成为当地雅俗共赏、喜闻乐见的民间戏曲艺术。目前,泉州木偶戏保存700余出传统剧目、由300余支曲牌唱腔构成的独特剧种音乐“傀儡调”,以及“压脚鼓”“钲锣”等古乐器和相应的演奏技法。除了成熟的演出规制、表演线规,其偶像、偶头的雕刻、造型和制作工艺亦有严格完整的规矩。2006年,泉州提线木偶戏、晋江布袋木偶戏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泉州市提线木偶戏传承保护中心主任洪世键告诉笔者,如此漫长的历史岁月中,这门古老的传统艺术还能传承和发扬,更说明其生命力。泉州木偶戏的传承早已引起学术界高度重视,因为在泉州木偶戏的传统剧目中,保存着大量古代泉州地区的民间信仰、风情习俗等内容,并保存着“古河洛语”与闽南方言俚语的语词、语汇、古读音,以及许多宋元南戏的剧目、音乐、演剧方法、演出形态等珍贵资料,因此对“闽南文化学”“闽南方言学”与“宋元南戏学”等多种学科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
由于泉州与台湾及东南亚地区特殊的地理位置、历史与人文联系,明末清初,泉州木偶戏开始向台湾及东南亚流播,在当地生根开花。如今,木偶戏已成为一条重要的文化纽带,联结海峡两岸同胞及东南亚各国侨胞感情,传播、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泉州木偶剧团作为国有专业文艺表演团体,长期担任“文化交流使者”,演出足迹遍布世界各地,曾应邀赴联合国总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演出,并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中表演,还多次登上“春晚”舞台。
根据笔者初步统计,在泉州和下辖的区县市里,国营单位和民营团体加在一起,共17家。国营院团、木偶戏艺术保护传承中心担负的责任是传承非遗,主要通过政府补贴下的公益性演出来实现木偶戏的保护和传承。
近年来,在泉州下辖的安溪县、永春县、德化县和南安市,涌现了多个民间的木偶剧团,部分剧团的注册时间是2019、2020年,这意味着木偶戏传承已由单一的政府行为,变为政府和民间共同参与的格局。
创新传万世
泉州木偶戏从唐宋元明清发展到近现代,经千年而不衰,其最核心的原因,在于艺人们对技艺的传承、保护和创新。
当然无须否认,快速变革的社会结构和生活方式,对泉州木偶戏形成了史无前例的冲击。新的文化娱乐方式让当代人有了更多的选择,木偶戏慢节奏的表演方式、陈旧的剧目内容及传统的木偶形象已不适应当代的文化需求,因而被观众逐渐远离、舍弃。木偶戏逐渐退至边缘,技艺传承出现“断层”。
陈应鸿,是泉州木偶剧团资深演员、国家级非遗项目木偶戏(泉州提线木偶戏)代表性传承人,已和提线木偶戏打了几十年交道。他告诉笔者,泉州提线木偶表演虽经历低谷,却从未间断传承。
以黄奕缺为代表的老一辈木偶戏艺人,开启了一场泉州传统木偶戏向现代木偶戏转变的系统性变革。比如在木偶的设计上,现代木偶是根据人体骨架做结构,使木偶动作的仿真程度更高,动作也更完美;现代木偶戏的人物不能像古装戏人物那样,用宽袍长裙包裹身体四肢,而是要让观众看清楚木偶的身体骨骼,连手、脚、指、掌的细微活动也要展现出来。因此木偶的设计可谓费尽心思,使木偶能根据剧情和表演需要动起来,模拟真实场景。
木偶戏艺人们通过对头像造型、形象塑造、线位布局、操弄技艺、舞台效果等不断创新,形成了全新的木偶戏表达方式,让演出的体验感、视觉冲击力及艺术表现力都得到极大提升。比如木偶剧团在经典剧目《西游记》中,创造了“天桥高台”舞台形式,融提线木偶、杖头木偶、掌中木偶、人偶表演于一体,具有很高的技巧性、艺术性与观赏性。最让观众惊叹的是,孙悟空还能从耳朵里掏出金箍棒,从嘴里喷出烟火。
创新势必带来新的要求。南派掌中木偶戏第六代继承人、晋江市掌中木偶艺术保护传承中心副主任蔡美娜告诉笔者,为了契合现代人的审美情趣,剧团在灯光、舞美、偶形设计、表演形式、表演剧目等方面都作了一定程度的创新。
木偶戏的创新还体现在剧目内容上。传统木偶戏以“大戏”为主,讲述一个完整故事,但节奏缓慢;而现代剧目通常呈现“大戏”的某个章节或片段,犹如影视剧精彩片花,产生高潮迭起的效果,符合当代人碎片化的欣赏习惯。同时,现代题材成人剧和儿童剧也应运而生。如提线木偶戏《雪域金猴》,讲述的就是藏族小姑娘卓玛为保护珍稀的雪山小金猴与境外偷猎者斗争的故事。近年来,泉州创排了《铁窗蝴蝶》《赴宴斗鸠山》《风雨桃花山》《小金刚传奇》等众多现实题材和革命历史题材的木偶大戏,让观众在享受舞台艺术的同时,更生动地认识和理解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浴血奋战、百折不挠的光辉历程,抒写新时代精神,讲好中国故事,在社会上引起了热烈反响。
守正、创新,这是包括泉州木偶戏在内的非遗能够传承至今、继续发展的根本原因。
《光明日报》(2023年09月17日12版)
泉州
木偶戏
文化品牌
发现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违法、不良信息举报和纠错,及文章配图版权问题均请联系本网,我们将核实后即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