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图片加载失败
  2. 发现网>艺术 > 正文
半世银缘 匠心独运
2024-01-29 09:39:28
文章来源
人民日报海外版

  


  林仕元展示最新创作的作品。


  本报记者王崟欣摄


  用“艺痴”来形容林仕元一点也不为过。


  见到林仕元时,他正伏案桌前,对着一块银胚敲敲打打,丝毫未察觉有人走进来。


  房间很静,只听得见“叮叮当当”的声音。灯光照亮一方案几,也照亮林仕元手中的银胚,远看洁白一片。


  这间位于福建省福安市中心商业街二层的屋子不大,进门处挂着“林仕元大师工作室”的牌子。这是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畲族银器制作工艺代表性传承人林仕元的“家”。


  之所以说是“家”,是因为这是林仕元一天中待得最长的地方。只要不出差,他都在这里构思、创作、打磨作品,一待就是10小时以上。


  工作室内,摆放着林仕元正在创作或已创作完成的多件作品。银首饰、银茶具、银摆件……件件精妙绝伦,见证了林仕元50多年的艺术生涯。


  16岁时,林仕元拜师于福安市赛岐镇一户远近闻名的银匠世家——叶家。当时,打银行规严格,手艺不外传,叶家同样有个不成文的规定:师傅带徒弟,不要把真货都“掏”出去。


  林仕元却成了例外。艺满出师后,不仅扛起了叶家“珍华堂”的银雕商号,师傅叶惠雄还把女儿叶丽萍许配给他。


  林仕元的手艺是苦练出来的。3年学艺,打银占据了林仕元生活的全部,5时起床,担水、扫地,忙到7时后开始打银学艺,晚上总是最后一个收工。每年正月,林仕元就随师父外出,走街串巷打银,一直到当年11月底才回程。


  林仕元是有天赋的。一次,一位有名的打银老师傅说起自己的一件得意之作,回去后,林仕元就根据老师傅的口头描述做了出来。创作中,林仕元还对原先作品的不足进行了改进。作品流传出去后,老师傅找到林仕元:“你这小家伙,太厉害!”


  创新的火种从那时就已点燃。当时,林仕元学的是传统首饰制作工艺,随着时代发展,流程繁杂、做工粗糙等问题渐渐暴露。1985年,为振兴民间工艺,福建在全省选拔民间艺人跟随香港师傅进修。林仕元幸运地被选中了。在银器制作车间,现代化生产让林仕元大开眼界,从1楼熔化车间学到5楼抽花机使用,每道工艺他都不落下。得益于这次培训,林仕元将生银和熟银技艺融合,实现了自身技艺的突破,也推动了宁德银器行业的创新。


  此后,创新不断。在保存传统技法基础上,林仕元对设计方式、雕刻技艺进行改进,并发挥作为畲族银器制作工艺代表性传承人的作用,在作品中融入畲族文化元素。工作桌上,散落着不少用于雕刻的錾子。每创作一件作品,林仕元都要根据作品特性,自制新的打银工具。从艺至今,林仕元已数不清做过多少錾子。


  挂在福建博物院的一件长880厘米、高56厘米、厚2厘米、重达1吨多的双面银雕作品《清明上河图》,如今是福建博物院的镇馆之宝。这是林仕元带领8名弟子历时6年创作的。细看作品,每片树叶的形态、每条河流的走向、每个人物的表情,都栩栩如生。为了这幅作品,林仕元熬白了头,变卖了家当,历经2000多个日夜,将自己的艺术生涯推向顶峰,奠定了自己在银器届工艺美术大师的地位。


  已经声名斐然的林仕元仍在创新。最近,林仕元正在打磨一块银胚,雕刻着一龙一凤,龙凤缠绕,构成一个“福”字。林仕元说,龙是迎接即将到来的龙年,凤凰是畲族的守护神。龙凤呈祥,既传承了文化,也寄托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精进工艺,不断创新出具有时代内涵,符合人民期待的好作品,是我一生的追求。”林仕元说。(王崟欣)


责任编辑:林林

银器制作工艺

工艺美术大师

非遗

免责声明

发现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违法、不良信息举报和纠错,及文章配图版权问题均请联系本网,我们将核实后即时删除。


  • 版权所有 发现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