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续深化金融改革开放 增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
2020-05-20 09:04:46
文章来源
金融时报

  5月18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新时代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正式发布。《意见》紧紧围绕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在体制机制方面的突出问题,围绕建设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提出七个关键领域的改革举措。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新时代的必然需要。”民生证券首席宏观分析师解运亮认为,本次《意见》紧扣制度建设这条主线,以改革实践中新出现的制度创新为重点,及时将实践证明行之有效的改革措施制度化、法治化,上升为全党全国的共同意志。因此,本次《意见》重要的意义在于凝聚共识,一旦共识形成,后续改革推进必将更加有力,我国经济潜在增长空间必将进一步提高。

  

  其中,针对金融领域改革,《意见》提出要健全中央银行货币政策决策机制、建立现代金融监管体系、完善人民币汇率市场化形成机制等要求,引起市场广泛关注。

  

  中商智库首席研究员李建军表示,就金融业来说,疫情防控造成了经济的暂时困难,但金融市场的改革开放的步伐并没有停歇,下一步要继续深化金融改革开放,增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坚决打好防范化解包括金融风险在内的重大风险攻坚战,推动我国金融业健康发展。

  

  建设现代中央银行制度

  

  针对货币政策,《意见》提出,要建设现代中央银行制度,健全中央银行货币政策决策机制,完善基础货币投放机制,推动货币政策从数量型调控为主向价格型调控为主转型。

  

  “货币政策调节机制的改革深入推进重点将体现在强化公开市场操作工具的使用,通过主动的货币投放工具来保障金融市场流动性的合理充裕等方面。在货币政策的传导上,将进一步从数量型向价格型的转变,发挥市场的资源配置能力,核心是利率市场化的改革。”李建军分析称。

  

  目前来看,随着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改革深入推进,贷款利率实现和市场利率并轨,市场化水平明显提高,同时也对存款利率市场化改革起到重要推动作用。央行日前发布的《2020年第一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指出,从实际情况看,银行存款利率已出现一定变化,部分银行主动下调了存款利率,市场化定价的货币市场基金等类存款产品利率也有所下行,存款利率与市场利率正在实现“两轨合一轨”。

  

  加强金融监管制度建设

  

  此次《意见》强调了健全货币政策与宏观审慎政策的双支柱调控框架,以及货币政策、宏观审慎与金融监管三者之间的协调发展。

  

  谈及货币政策、宏观审慎与金融监管三者之间的关系,交通银行金融研究中心首席研究员唐建伟认为,货币政策的松紧调节,将与实体经济运行的实际需要相匹配,起着既防经济过热,又对冲经济冲击的功能。而更加完善的宏观审慎机制在货币政策调节应对各种场景的情形下,始终保持政策定力和“阵型”,防止脱离“稳健”。不断完善的金融监管体系则要发挥好“守门员”的作用,消除监管空白、弥补监管薄弱环节的同时,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

  

  李建军认为,在当前金融风险防范方面,核心还是中小金融机构的风险问题。对于中小银行自身来说,一方面要专注主业,特别是当前情况下,更要专注服务本地企业,降低信息不对称的风险。二是要增强资本实力,增强银行内源性资本补充能力。从监管层面来说,要提高对不良的容忍度,坚持分类施策,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不搞“一刀切”,实行一地一策、一行一策,区分轻重缓急,把握好力度和节奏,对少数高风险机构精准拆弹。

  

  银保监会有关部门负责人近日表示,银行保险机构股东股权乱象治理,是防范化解金融风险的“牛鼻子”,也是推动各项监管工作的“牛鼻子”。

  

  稳步推进人民币国际化

  

  《意见》提出,要有序实现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稳步推进人民币国际化。李建军表示,经过近10年的发展,人民币国际化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人民币在跨境贸易结算和对外投资领域已经得到了市场的认可。随着金融开放的深入推进和新一轮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人民币在国际市场使用的范围将更加广泛。

  

  人民币国际化和金融开放、资本项目开放是密不可分的。李建军谈到,这就需要未来进一步在金融资本市场的建设和投资领域进一步扩大开放,确保人民币在跨境流入流出的顺畅,丰富金融产品体系,增强人民币的国际吸引力。

  

  此外,业内专家提醒,推动高水平金融开放,要把握好节奏,不但要“走得快”,还要“走得稳”。应坚持成熟一项推广一项的原则,梳理好开放的顺序,把握开放的尺度,在加强金融监管、完善宏观审慎管理、提高金融市场透明度的前提下稳步推进。


责任编辑:周子章

金融

金融改革

金融市场

金融服务

免责声明

发现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违法、不良信息举报和纠错,及文章配图版权问题均请联系本网,我们将核实后即时删除。


  • 版权所有 发现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