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2日上午,一个月一次的LPR定价出炉,1年期(3.85%)和5年期(4.65%)均维持不变,这是一个不算意外却令人失望的结果。
说不意外,此前已经有较多的信息传递出不降的信号。先是6月15日缩量、等价续作MLF,后是6月18日7天逆回购利率维持不变,当然当日的14日逆回购利率调降20个基点,让个别专家对今天的LPR产生了“奢望”。因为有了这份“奢望”,所以结果令人失望。
令人失望,不单单是因为6月18日的14天逆回购给了“奢望”,而是因为这也是市场的期盼,尤其是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推动利率持续下行”。在两会前后,多次国务院常委会也要求降低利率、降低社会融资成本。
既然要求“推动利率持续下行”,相信大家对于利率持续下行的理解,要么是一条斜率为负的斜线,要么是逐步下台阶式的曲线,相信不会有第三种理解,更不会认为利率应该持续上升。
而过去一段时间,我们能够看到的利率,要么是维持不动,要么是持续回升。例如,LPR连续两个月维持不变,一年期MLF利率连续两个月不变,7天逆回购自3月30日以来连续维持不变;而不断上升的利率,则有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国债到期收益率等,具有典型意义的10年期国债到期收益率,自4月24日的加权平均利率2.4872%,到6月19日的2.8683%,反而是上涨了38.11个基点,显然与“推动利率持续下行”的要求背道而驰。
从国际上来看,大幅降息是主基调。美联储不到半个月时间将联邦基金利率调降至0-0.25%的历史低点,欧央行和日本央行延续负利率政策,同时加大量宽规模。据6月9日,IMF的报告,多数新兴市场经济体实施了降息(多数经济体降息50个基点或更多),而非加息。巴西央行今年已经四次降息,最新一次是6月18日,将基准利率一次下调75个基点至2.25%,相比去年底调降2.25个百分点;俄罗斯6月22日将关键利率下降1个百分点至4.5%,今年三次累计下调1.75个百分点;印度5月22日宣布将回购利率下调40个基点至4%,此前的3月27日曾紧急降息75个基点以应对疫情对经济的冲击。
相对来看,我国经济受疫情影响的程度并不小。从前5个月的宏观指标看,需求端改善远弱于供给端。就需求来看,由于基建投资等政府投资的拉动,投资改善好于消费;消费恢复远低于预期,尽管4、5两个月连续回升,但是仍未转正,尽管有外卖支撑,5月份餐饮收入同比下降幅度仍然高达18.9%,由此可见疫情对于消费的影响之重。从供给端来看,工业复工复产以及恢复相对较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已经连续两个月实现正增长,但是服务业尤其是生活性服务业受到疫情防控仍然较紧以及居民仍然谨慎出门和出行,恢复极为缓慢,最典型的就是餐饮业。还有,境外疫情仍然肆虐,我国出口以及相关的制造业很难独立与外部经济而一枝独秀,极可能与他们同步衰兴。据我们测算,我国制造业三分之一产能面向国际市场。境内消费低迷却无增量的同时,外向型企业转向内销,必然是替代其他企业的市场份额。企业生存维艰,无需扩大再生产和不敢投资的情况下,可能并不急迫需要增量贷款,而更需要降低存量贷款的利率。据我国央行网站,截至2019年底,我国企事业单位贷款余额为98.37万亿元,到今年5月末为106.60万亿元,新增略高于8万亿元,如果降息0.5个百分点,企事业贷款将节约利息成本约5000亿元,这对于有贷款的广大中小企业来说,更加迫切。
物价早已不是降息的障碍,当前已经是通缩风险。CPI月同比自今年1月创下5.4%的高点后,持续回落,5月份同比只有2.4%,低于市场预期,较1月份已经大幅回落了3个百分点,从环比看,已经连续三个月环比下降,累计下降2.9%。PPI月同比连续四个月下降且降幅不断扩大,5月份PPI同比下降3.7%。从环比看,连续四个月环比负增长,累计降幅为3.2%。综合来看,我国面临的早已不是通胀风险而是通缩风险。
在还没有实现复苏恢复疫前经济活力的情况下,就谈论退出和后遗症,是不是有点儿太过“前瞻性”了?!
作为贷款利率的基准,LPR连续两个月维持不变,且银行负债端利率降低极为有限的情况下,有哪家银行会大幅下调贷款平均利率水平,而且,又有谁会相信银行贷款加权利率会明显下降呢?
LPR
利率
宏观调控
金融市场
发现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违法、不良信息举报和纠错,及文章配图版权问题均请联系本网,我们将核实后即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