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日来,银保监会各地监管局密集发布罚单。从处罚事由来看,信贷管控不审慎成为银行受罚的“重灾区”。
银行信贷风险管理是商业银行的生命线,亦是金融审慎监管的重点。邮储银行研究员娄飞鹏指出,信贷管理不规范会导致对借款人的各项风险无法有效把握,例如因不能及时了解借款人的财务情况导致资金被借款人挪用等,从而引发信用风险。同时,内部管理不严格,也容易引发操作风险。
《中国经营报(博客,微博)》记者采访多位银行人士了解到,信贷风险屡屡“冒头”,与银行的贷后管理意愿不强、贷后管理成本高不无关系。某股份行广州分行人士直言:“银行如果对每笔贷款的贷前、中、后都严格审查,就会影响放贷规模,这是很矛盾的,甚至有些银行员工伙同企业主‘作弊’以获得贷款。”
剑指信贷管理不审慎
近日,结合信贷管理专项检查,各地银保监局连续发布处罚公告。
10月27日,银保监会宁波银保监局披露26张罚单,涉及10家银行及相关负责人合计被罚1215万元,贷款资金用途管控不到位、违规发放项目贷款成为此番处罚中频繁出现的问题。
其中,宁波通商银行因未落实监管意见、关联交易未按监管要求进行审批、员工行为管控薄弱、违规发放项目贷款、个人贷款资金违规流入房地产市场和期货市场、贷款资金用途管控不严、银行承兑汇票业务保证金来源不合规、通过不正当方式吸收存款并导致流动性指标失真、虚增存贷款和变相提高“三农”融资成本等,合计罚款人民币360万元。
10月28日,银保监会浙江监管局公布的行政处罚信息显示,浙江富阳农村商业银行被罚175万元,原因包括:股权管理不到位,未审查发现新入股的投资人及其关联方实际持股比例超过5%;信贷业务管控严重不审慎;信贷业务管控严重不审慎,贷款形成大额损失;员工行为管理不到位。
事实上,信贷资金管理一直以来是监管关注的重点,处罚事由不限于贷款用途不真实、贷款支付管理不合规、信贷管理不规范、贷款资金用途管控不到位、贷款发放不审慎等。
“贷款资金被借款人挪用,一方面是银行对于资金用途管理不严格,没有有效了解借款人贷款目的。另一方面,是借款人有意隐瞒或者采用欺骗手段获取贷款。”娄飞鹏告诉记者。
浙江钱塘江金融研修院特邀研究员李庚南向记者分析,信贷风险的形成多半可以追溯到管理的不规范。信贷管理不同环节、不同部门的不规范将形成不同的信贷风险源。
李庚南指出,在贷前调查环节,如果调查不到位,掌握的客户资信情况不充分、不完整、不真实,可能在贷款之初就埋下风险的隐患。这方面的风险,可能是客户资信本身有问题、诚信度差导致最后的赖账风险。也可能是对客户生产经营情况缺乏了解,客户缺乏真实的还款能力与来源,最终导致客户无力还款。还可能是对客户借款真实用途了解不实,最终导致贷款被挪用。
“在贷款发放阶段,可能由于对贷款条件把控不严,没有严格按照信贷审批流程进行审核,包括对抵押担保的审核不到位,导致缺乏资质的客户获得贷款。亦可能在贷款出现风险后出现抵押担保虚置、脱保等风险;还可能由于内部制衡机制不到位,出现冒名、借名贷款等道德风险。”李庚南进一步分析。
“而在贷后跟踪环节,由于贷后调查不到位,可能出现贷款用途被违规挪用于入房地产和股市等,导致最终贷款出现风险;也可能由于对借款企业及担保人的财务状况恶化等情况未能及时报告、采取措施,导致风险未能及时控制甚至被放大。”李庚南如是说。
贷后管理待调整
事实上,贷后监控成本高、积极性不足是银行贷后管理工作存在的难点之一。某银行对公客户经理向记者坦言,银行毕竟是追求贷款规模的,如果对贷款限制太多,就会影响放贷规模。
李庚南亦指出,除了在各信贷环节把控不严外,现实存在的交易活动类型,比如小微企业的交易,使得资金用途跟踪困难,特别是对提现后资金去向更是难以跟踪。此外,也存在客户经理在考核压力下盲目拓展业务、有意放松对用途把控的情况。
一般来讲,客户贷款到账后,银行的后台技术部门会实时监测,不过这一监控仍存疏漏。某国有大行合规部负责人告诉记者,“贷款资金挪用一直是银行严禁的,但是大型企业会通过资金归集的方式掩盖资金用途,银行监控起来确实存在难度。”
前述受访某股份行广东分行人士还提及,银行对于信用型的小微企业贷款的贷后管理,也存在一定难度,客户经理精力有限,只能通过大数据进行监测,落实起来比较困难。
而在零售消费类贷款方面,银行对贷款资金用途的审核则趋严,在流程上会关注贷款资金用途。如在放贷以及签约审核时,明确强调贷款使用禁止事项,客户需要提供消费证明等。银行方面也会对已发放的贷款进行自查。
某国有行信用卡中心行研经理表示:“目前,只能要求大额消费贷用户提供消费凭证来证明借贷资金的真实用途。对于个人经营贷,一般通过委托支付(资金直接给供应商)来规避资金流入股市。”
谈到如何加强信贷风险管理,交通银行(601328.SH)金融研究中心高级研究员武雯建议,银行可从两方面操作。一方面是在积累的大数据基础上,提升优质客户的识别能力以及通过科技赋能提高风险防控能力;另一方面,银行要提前做好风险预警,对重点行业保持关注。
在北京中治研国际研究院研究员丛勇看来,银行的风险管理机制需加强三道防线。即全面深入地履行相应职责;充分解读监管政策要求,紧跟行业最佳实践;运用先进的技术手段,同时根据不同的客户分类,制定客户标签,并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技术,与金融科技的行业优秀企业建立合作关系,及时获取客户的最新资产信息、经营信息等,有效约束信贷管理风险。
信贷业务
银保监会
发现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违法、不良信息举报和纠错请联系本网。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团结湖北路2号11幢206
邮编:100020
京ICP备05049267号
京ICP备05049267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102001063
版权所有 发现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