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构性存款达成压降目标 投资者还能买到高息产品吗?
2021-01-26 09:16:26
文章来源
第一财经

  严监管下,结构性存款这一曾经的“明星”产品正回归“正道”。


  日前,央行公布最新银行结构性存款规模数据。数据显示,2020年12月银行结构性存款规模减少了1.02万亿至6.44万亿元,年末余额接近年初三分之二水平,基本完成年度压降目标。其中,中小型银行超额完成压降任务,较目标额多压降了2733亿元,12月压降规模达7059.87亿元,全年压降规模达2.33万亿元。


  接受第一财经记者采访的业内人士认为,预计2021年监管机构将不会对结构性存款规模有硬性要求,此前收益相对刚性的“假结构”产品也会慢慢退出,取而代之的是“真结构”产品。


  同时,考虑到结构性存款利率自2020年下半年以来就呈下行走势,目前,若银行要将结构性存款到期后续作或者重新发行结构性存款,产品收益率将明显下行;再加上银行通常会通过定期存款、大额存单等其他方式承接压降的结构性存款资金,这些产品的收益率往往相对较低。对于投资者而言,以往银行借助结构性存款“高息揽储”的盛况在2021年将很难出现了。


  单月压降规模超万亿


  “去年额度比较紧张,今年虽然有,但受投资者欢迎程度没以前那么高了。”一位股份行支行理财经理向记者感叹道。这背后是结构性存款的有序压降,2020年,结构性存款可谓经历了“先扬后抑”的一年。


  根据央行最新公布的数据,中资全国性银行结构性存款余额至2020年12月末为6.44万亿元,当月环比下降了10213.4亿元,降幅再度扩大。其中,中小型银行降幅为7059.87亿元,单月降幅为年内次高,仅次于2020年6月。


  回顾2020年全年,先是年初至4月,在存在较大套利空间的背景下,银行结构性存款规模快速增长,并在4月达到12.14万亿元的峰值水平,其中中小型银行增幅最明显。


  随后,为打击资金空转套利,2020年6月,北京银保监局下发《关于结构性存款业务风险提示的通知》,对结构性存款从严控业务总量、确保产品设计审慎合规、加强资金来源甄别、切实规范宣传销售行为等几个方面进行规范约束。另外,监管层通过窗口指导,设定了“在2020年9月30日前压降至年初规模,并在2020年12月31日前逐步压降到年初规模的三分之二”的压降目标。


  受严监管影响,结构性存款规模在下半年连续下降,其中中小型银行贡献最大,并带动了平均最高预期收益率持续下行。截至2020年年末,银行结构性存款规模距离年初三分之二的目标尚有440亿元差距,接近完成压降目标。


  具体来看,中小型银行超额完成压降目标,较目标额多压降了2733亿元,全年压降规模达2.33万亿元;而大型银行在12月压降了3153.53亿元,全年压降规模达8204.13亿元。


  就压降规模而言,中小型银行明显超过大型银行。据统计,从5月底6月初严监管以来,除了10月大型银行压降规模稍高出中小型银行之外,其余月份的压降规模大多由中小型银行贡献。


  随着压降任务接近完成,展望未来,东吴证券首席固收分析师李勇对第一财经表示,预计2021年监管机构将不会对结构性存款规模有硬性要求,但也不会任由其增长过多过快,因此预计一季度结构性存款规模将不会增长太多。


  与此同时,银行发行的结构性存款产品也逐步向“真结构”转型。此前监管颁布《关于进一步规范商业银行结构性存款业务的通知》,整体要求结构性存款回归“真结构”的本源。有观点称,对于符合监管要求的“真结构”,监管还是会鼓励其后续规模发展,因而2021年可能会看到结构性存款规模重回正增长。


  昔日“高息”盛况难再现


  伴随着规模的压降,结构性存款的收益率也在走低。融360大数据研究院数据显示,自2020年6月以来,结构性存款利率呈下行走势,四季度平均到期收益率为3.2%左右。


  而2020年3~7月间,新发行的结构性存款平均期限为3~6个月,即大部分结构性存款在2020年四季度陆续到期,且这些结构性存款的成本在3.57%~3.67%之间。


  “若银行要将结构性存款到期后续作或者重新发行结构性存款,皆能以大大低于成本的价格重新定价。”李勇告诉记者,再往后看,2020年8~12月新发行的结构性存款平均期限在3~5个月,这也就意味着,大部分结构性存款将在2021年一季度陆续到期。


  李勇称:“预计一季度结构性存款利率有望维持平稳,在此背景下,去年8、9月份发行的结构性存款到期续作或重新发行也能以低于当时成本的水平定价。”


  这对于投资者来说,意味着将很难再买到像之前一样高息的结构性存款产品了。前述理财经理也告诉记者:“现在和之前比,结构性存款产品的平均收益率多少有些下降,且还要考虑挂钩标的波动情况,如果在区间内的话,那么到期收益率还可以。”


  另外,为弥补结构性存款压降造成的万亿级负债缺口,银行往往会通过定期存款、大额存单等产品来承接。目前由于中小银行的高息揽储工具受到监管,银行定期存款利率有所提高用以吸收存款。但尽管如此,1年期、2年期定期存款利率均低于结构性存款利率。东吴证券研报显示,2020年12月末,1年期、2年期定期存款利率在2.0%、2.7%左右。


  在此背景下,可供投资者选择的高息存款产品并不多了,且这一趋势可能还将持续。步入2021年,在前期监管基础上,央行、银保监会再度发文规范互联网平台存款和异地存款,要求银行不得通过非自营网络平台开展定期存款和定活两便存款业务,地方银行也不得跨区域吸收存款。为促进银行提升负债业务管理水平,有效防范金融风险,1月22日,银保监会更就《商业银行负债质量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公开征求意见。


  而在不符合规定的所谓“创新存款”逐步清理之后,市场或将逐步接受较低的利率水平。中金固收分析称,预计2021年存款的压力边际上会相对2020年有所减轻,尤其是对于头部银行而言,此前靠高息吸收存款的中小银行的存款或向大行流动。


  对于银行来说,随着同业存单利率在12月见顶回落,加之还有较大量的财政存款或在2021年一季度投放,并且结构性存款压降任务或有所减轻,中金固收预计,后续银行负债端综合成本可能会重新回落。


责任编辑:刘悦

结构性存款

高息产品

免责声明

发现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违法、不良信息举报和纠错请联系本网。

  • 版权所有 发现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