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股呈现颓势之际,银行高管出手了!
近日,上海银行、重庆银行高管纷纷以自有资金从二级市场买入公司A股股票。
今年以来,多家银行股价触发维稳机制,高管们抛出“真金白银”稳定股价。
高管增持释放对自家银行未来发展的信心。业内人士认为,在稳增长的基调下,后续配套政策有望逐步落地,叠加市场流动性充裕,有助于稳定银行的扩表强度,形成有效对冲,稳定银行板块表现。
银行高管自掏腰包增持
上海银行近日公告称,行长朱健等6位公司高管于5月5日以自有资金从二级市场买入公司A股股票,合计买入数量为56.5万股,成交价格区间为每股6.45元至6.50元。整体来看,此次上海银行高管增持耗资至少逾360万元。
具体来看,行长朱健、副行长兼首席财务官施红敏、副行长兼首席信息官胡德斌、副行长汪明、副行长崔庆军、董事会秘书李晓红分别买入12.3万股、11万股、11万股、10.2万股、10万股、2万股。6位高管均承诺,将所购股票自买入之日起锁定两年。截至5月9日收盘,上海银行股价为6.38元/股。
重庆银行5月6日也发布公告称,自2022年5月5日起,该行董事、高级管理人员按照稳定股价增持计划陆续增持该行A股股份,履行稳定股价义务。据了解,上述增持计划是指今年2月重庆银行采取由该行现任董事、高管、第一大股东增持股份的措施稳定股价,增持金额合计不低于2662.24万元。12名董事、高级管理人员拟以不超过上一年度自该行领取薪酬总额(税后)15%的自有资金增持该行股份,增持金额合计不低于76.34万元。
据中国证券报记者不完全统计,除上述两家银行外,今年以来,还有厦门银行、浙商银行、渝农商行等多家银行先后触发股价维稳机制,并相继采取董事、高管或股东增持股份等措施来稳定股价。此外,兴业银行部分子公司、分行及总行部门负责人(包括其配偶、子女)今年也以自有资金买入公司股票。
银行股整体估值处于低位
实施稳定股价措施的启动条件是连续“破净”,即出现连续20个交易日银行股票收盘价均低于该行最近一期经审计的每股净资产情形。
数据显示,A股银行板块42家银行中,截至5月9日,股票收盘价低于一季报每股净资产的银行有36家,仅6家银行未“破净”,破净率超过85%。
银行板块大面积“破净”的背后,是银行股整体估值的低位徘徊。
今年以来特别是二季度以来,银行板块股价回落明显,4月1日-5月9日银行指数累计跌幅为7.33%。4月1日-5月9日,仅成都银行、南京银行、杭州银行区间涨跌幅为正,剩余39家A股上市银行股价均有所下跌。
其中,区间累计跌幅超10%的有兰州银行(-22.15%)、招商银行(-22.07%)、重庆银行(-16.89%)、厦门银行(-13.08%)、瑞丰银行(-12.97%)、郑州银行(-11.22%)。
面对股价下跌,银行高管多次在公开场合发声。3月2日,建设银行董事长田国立在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表示,大的银行股都不适合做短线,但长期来讲,其股息率已经远远高过理财产品,同时持有之后还有获利的机会。
3月10日,平安银行董事会秘书周强在该银行2021年业绩发布会上表示,“开个玩笑,14块钱的平安银行要珍惜,以后可能价格就不多见了。市场可能有点缺乏信心,但平安银行管理层在去年集体增持股票过程中,已经体现出了信心。”
区域性银行获机构热情调研
值得一提的是,4月以来,机构对银行股的热情有所升温,共有14家银行迎来机构的扎堆调研,其中大多为区域性银行。
从被调研次数来看,常熟银行最多,为唯一一个被调研超10次的银行。江阴银行(9次)、苏州银行(8次)、张家港行(8次)紧随其后。从调研家数来看,常熟银行依旧排名第一,共接待147家机构;江阴银行和苏州银行并列第二,接待71家;张家港行居第三,接待65家。
从调研问题来看,信贷投放成为机构投资者重点关注内容。杭州银行表示,今年一季度该行基建类贷款投放情况较好,长期来看城建类国企客户在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新型城镇化建设、交通水利等重大工程建设方面具有较大的融资需求,项目储备情况较好,包括较多省市重点项目。
天风证券研报指出,银行板块今年的投资主线是宽信用、稳增长。首先,今年一季度末上市银行贷款同比增速还未明显提升,可以预期后续宽信用或将持续加码。基建类贷款和制造业贷款将为信贷扩张提供抓手。其次,友好的监管环境使银行能够维持较高的利润释放水平,强化内生性资本补充能力,为信贷扩张提供资本弹药。最后,在当前宏观经济环境下,上市银行不良率和拨备覆盖率继续保持一降一升态势,资产质量核心指标向好,表现优于市场预期。
光大证券分析师王一峰、董文欣认为,二季度疫情演化对银行股走势来说是重要变量。在明确的“稳增长”信号之下,后续配套政策有望逐步落地,叠加市场流动性充裕,有助于稳定银行的扩表强度,形成有效对冲,进而稳定和延续银行板块表现。
银行股价
维稳
发现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违法、不良信息举报和纠错,及文章配图版权问题均请联系本网,我们将核实后即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