硬“核”左林斌:做一个有内涵的农民
2022-09-08 11:02:34
文章来源
平安银行

  左林斌决定回家。


  在2016年的某一天,30岁的他做出了这个决定。此前,他已在外闯荡了12年,做过厨工,也打过厂工,后来决定回到老家陕西铜川耀州区柳林村,陪伴家中年迈的双亲。


  “我想做一个有内涵的农民。”这是左林斌给自己设下的人生目标,并将微信命名为“修心老农”,以资自勉,“思想上不封闭,能跟外边接轨;行动上,能让身边人、村里人过上好日子,这就是我所理解的有内涵农民。”


  返乡六年,左林斌尽孝的同时,也在家乡特产山桃核的“千沟万壑”里腾挪出一块新天地。尤其是2019年以来,在当地政府部门、中宣部挂职干部、中国乡村发展基金会(原中国扶贫基金会)、中国平安以及其他社会力量的合力支持下,左林斌带领村里20多户人家发展核桃加工产业,开设社区工厂,每年营收70至80万,与村民一块过上硬“核”日子。


  最新一个好消息是,就在今年6月,建党101周年前夕,36岁本命年的左林斌成为一名正式的党员。


  如其所愿,农民左林斌越来越有内涵。


  


  核桃“砸”在头顶上


  左林斌家住沮河之畔,毛山之边。


  毛山上随处可见野生山桃树,春天桃花盛开,夏天结果。与一般核桃不同,野生山桃肉口感酸涩,除了孩子偶尔摘几个玩玩,几乎无人采摘食用,满山核桃的最终归宿,是自然成熟、落地、发芽。


  但左林斌无论如何想不到,曾经无人问津的核桃,若干年后竟成了香饽饽,给当地老百姓带来不菲的财富。


  “2016年我回到老家,有点迷茫不知道干啥,就常常在田边地头瞎溜达。从小我就喜欢这样溜达。有一天,我又在溜达,随手摘了一颗成熟的野生山桃放嘴里嚼,嚼完之后我把桃核吐在手里把玩,发现它又圆又饱满,不比市面上的手串差。”左林斌惊讶地发现,小时候吃完即吐的桃核,竟越看越顺眼,或许蕴含着巨大的商机。


  “我就开始琢磨能不能自己做核桃手串,一边琢磨一边动手,两个月后做出第一批手串,然后拿到网上销售,客户购买之后反响特别好,我信心大增。”左林斌说,“几个月后,出货量上升,每个月能出二三十串,能有几千元收入,比我打工好多了。”


  左林斌是个手串小白,遇到问题就“百度”,找视频学习。左林斌忙得不亦乐乎,但村民们不知道他在忙啥,不知道桃核如何加工,也不知道能卖钱,所以他们大多在观望,没有“入伙”。


  2017年初,当地政府组织实施就业扶贫培训,其中一门课程,正巧就是桃核工艺品制作。这是左林斌第一次系统性的核桃制作培训,也是村民的“启蒙课”,村民们慢慢明白,左林斌之前的“不务正业”,或许内有乾坤。由此,村里做桃核的人家多了起来。


  “他们有的自己卖,也有把产品委托给我销售。”左林斌说。


  桃核产品也逐渐丰富。从最初稍微小众的核桃手串,到后来慢慢研发出更适合普通消费者使用的核桃坐垫、枕头、拖鞋,产品销路进一步打开。


  2018年4月,在当地政府的支持下,柳林村成立了桃核工艺品合作社,全村20多户人家加入合作社,核桃产业雏形初现。



  外面的世界很精彩


  2022年6月20日,36岁的左林斌又来到他熟悉的浙江,参加由平安银行、中国扶贫基金会(现更名为中国乡村发展基金会)、浙江大学联合举办的“新农人”培训提升计划。


  2020年中,平安银行、中国扶贫基金会联合启动“新农人”扶持计划,在西北地区优选一批致富带头人,给予资金、品牌、科技上的扶持,其中就包括左林斌。


  “从合作社组织建设到生产品控,从供应链流通到市场推广,我们提供一个全链条的系统性的帮扶模式。”“新农人”扶持计划工作人员表示。


  早在2018年,左林斌即在各方支持下初步组织了桃核合作社,但初期组织比较松散,技术不够娴熟,管理也不规范,发展相对缓慢。


  随后,地方政府、中宣部挂职干部、平安银行、中国扶贫基金会以及其他社会力量一起,启动“新农人”培训计划,对合作社来了一次升级助力。


  这两年来,左林斌在各方资助下,远赴重庆、广州、西安、杭州等地学习,开阔视野,与外界发生更多的连接。6月份的“新农人”培训计划,是左林斌最近一次培训。


  “我文化知识本来就不多,这几年创业后,更感觉完全不够用,所以一有到外面看看的机会,我就很珍惜。”坐在平安银行支持的“新农人”培训提升班的课堂,左林斌开心地说。


  与世界更多的连接,发生在网络直播和短视频上面。


  左林斌的性格相对沉稳,做起桃核手工来,一做就几个小时。左林斌一边打磨桃核,一边开着手机直播。左林斌的直播间相当佛系,镜头只对准手部,人不露脸不说话,也不管直播间人气高低。


  直播之余,左林斌把平时摘桃、剥核、打孔的流程拍成小视频,配上佛系音乐,放在抖音快手上面。左林斌的抖音名为“核桃哥哥”,最高一期点赞量有2000+,评论量400+,粉丝们互动热烈。


  “他的小视频,无论拍摄还是剪辑,都挺有逻辑的,不是瞎来。”我们拍摄团队一位资深摄影师如此评价。


  “你们这机器什么型号?”左林斌的太太甚至还跟我们讨论起摄影器材的性能。可见,他们一家对互联网短视频并不陌生。


  “这两三年疫情,我们有40%的货都走网络出去。”左林斌说。


  外面的世界很精彩,左林斌见识过,却未曾融入过。返乡的左林斌,更频繁与世界互动,或是实地参观学习,或是通过网络接触,与外面的世界反而更加亲近。


  硬桃核的软文化


  “而计其长曾不盈寸。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大多数人对核桃的印象,基本停留在中学课文《核舟记》的全文背诵上,真正了解、把玩核桃的群体并不大,甚至可以说,桃核手串是小众玩品。


  已在桃核圈折腾了六年多的左林斌,非常清醒地认识到这一点,“如果不通过裂变的方式,通过现在的客户让更多人了解桃核,那么市场肯定是越来越小的。”


  这次从浙江“新农人”培训归来,左林斌既信心满满,又明显忧心重重,他看到了桃核合作社最大的发展瓶颈——品牌宣传与文化内涵。


  对此,左林斌内心也有了基本雏形,“盘核桃手串可以修心养性,穿核桃拖鞋可以按摩穴位,桃树本身可以辟邪,核桃枕头也可以助眠安神。”


  “我们专门安排经费帮山桃核做包装设计和产品定位,在宣传推广方面,邀请专家介入,为桃核赋予文化故事内涵,做好文化传播。”“新农人”帮扶计划负责人说。


  “陕西铜川耀州区是药王孙思邈的故里,具有浓厚的养生文化传统,山桃本身的养生功能就有了文化背书。另外,柳林村也是陕甘宁边区的南大门,有很优秀的革命文化传统。”挂职干部鲁骥说。


  从左林斌家向西走20余公里,即为西北第一个山区革命根据地——陕西照金革命根据地,这也中宣部批准的全国100个红色旅游经典景区之一,拥有较大客流量。


  “希望借助周边红色旅游景区,打造红色旅游纪念品,卖给旅客。”左林斌说。


  得知左林斌计划之后,“新农人”项目组专门购买了两台机器,一台木刻机,用于加工、雕刻桃核;一台石刻机,用来在小石头上雕字。两台机器,组成“木石联盟”,支持柳林村的乡村振兴。


  “你们不是只刻桃核吗?这台石刻机用来做什么?”记者好奇地问。


  “用来刻石。有一次,我在河滩捡了一块形状花纹都很奇特的石头,居然卖了500元,我就觉得,这里面有商机。”左林斌笑着说。


  左林斌所说的河滩,是陕西沮河。沮河源自子午岭东麓的沮源关,九转十八弯,形似巨龙,从柳林村中穿过,再向东蜿蜒128公里汇入洛河。沮河古称“姬水”,是轩辕黄帝的“母亲河”,也是陕西耀州的“母亲河”,有很深厚的文化底蕴。


  沮河河滩有不少鹅卵石,在沮河水长年冲刷之下,外表光滑,形状喜人,


  “我就准备挑选一些好看的石头,在上面刻一些点缀文字或者图案,放在景区或者网上售卖。”左林斌说。


  这是黄帝他老人家“赏饭吃”,左林斌未来的“石头记”或许不比“桃核记”逊色。


  【后记】


  无论龙纹还是脑纹,微距镜头之下的山桃核,与千沟万壑的黄土高原总有八分相似。陕西汉子左林斌,曾花十多年的时间试图走出黄土高原,却始终抵不过命运的安排,再次回到山桃树下,在这粒同样“千沟万壑”的小核桃里攀爬腾挪。


  左林斌是个怀旧的人。在采访调研期间,他特地带我们到一块田地旁边,指着一块空地说,那里曾经长着一棵桃树,就是给他打磨核桃灵感的第一棵树,可惜的是,“灵感之树”已经被砍。他又给我们拿出一张照片,指着照片上面那串盘出漂亮色泽的手串说,这是他第一串手串,盘了三四年,送人了。


  但左林斌并非恋旧、守旧之人。他怀念第一棵“灵感之树”,但目前他所有的情感都寄托在自家窑洞顶上一棵新长的桃树上,新树的桃核更饱满、更坠手。他怀念那第一串手串,但目前在盘新的手串,色泽更柔和。


  左林斌也不把自己仅仅局限在核桃的千沟万壑里,他还帮助村民销售蘑菇、计划做石雕,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帮助村民发家致富。左林斌的“新”思维、“农”气息、带头“人”特征,是“新农人”计划最好的体现。


责任编辑:admin
免责声明

发现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违法、不良信息举报和纠错,及文章配图版权问题均请联系本网,我们将核实后即时删除。


  • 版权所有 发现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