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随着年报业绩的明朗,蛰伏已久的银行股在“五一”假期前后走出一波补涨行情。
为什么银行股前期未能领涨?为什么当大势走弱时,银行股又异军突起?
有市场观点认为,在中特估体系的催化之下,银行股面临估值重塑机遇。那么,从刚刚披露完毕的年报来看,上市银行交出了怎样的业绩答卷?哪些银行表现出更强的盈利能力?
据Wind统计,42家A股上市银行2022年合计实现营业收入5.85万亿元,同比增长0.71%;合计实现归母净利润2.06万亿元,同比增长7.59%。回溯2021年,上述两项指标的增长率分别为7.93%、12.64%,可见上市银行的业绩增速总体有所放缓。
不过,多数银行去年还是保持住了增长韧性,42家银行中有22家实现了两位数的净利润增速,净利润下滑者只有四家。
净息差收窄是影响银行营收的主要因素,如何“稳息差”也成为银行业面临的一大挑战。中信建投证券预计,今年二季度开始,全行业息差逐步企稳,息差新趋势将是估值提升的重要催化剂。
22家净利润双位数增长
2022年,全球通胀仍处于历史高位,世界经济复苏动能减弱,全球金融市场大幅波动。面对复杂严峻的国内外形势和多重超预期因素冲击,中国经济实现合理增长,经济总量再上新台阶,高质量发展取得新成效。
中国银保监会公布的数据显示,2022年末,我国银行业金融机构本外币资产总额379.4万亿元,同比增长10%。其中,大型商业银行本外币资产总额156.3万亿元,占比41.2%,同比增长12.9%;股份制商业银行本外币资产总额66.5万亿元,占比17.5%,同比增长6.9%。
纵观42家A股上市银行2022年年报,从盈利规模来看,前十名银行的座次顺位相对2011年并未改变。“宇宙行”工商银行保持头名,实现归母净利润3604.83亿元,其后依次是建设银行、农业银行、中国银行、招商银行,前五名归母净利润仍保持在千亿元以上。
不过,上市银行2022年的净利润增速较2021年有所收窄,这在国有行身上表现得尤为突出。2021年,六大国有行全部实现两位数净利润增速,而2022年除邮储银行外均回归至个位数。其中,工商银行归母净利润同比增长3.49%,在六大国有行中最低。
股份制银行方面,平安银行以25.26%的归母净利润增速大幅领跑,其后还有三家银行也实现双位数增长,分别是招商银行、中信银行、兴业银行,增速分别为15.08%、11.61%和10.52%。
而区域性银行银行分化更加显着。42家上市银行中,归母净利润增速排名前十名有九席被城农商行占据,17家城农商行都实现了净利润两位数增长。
比如,江苏银行在2021年实现30.72%的归母净利润增速后,2022年这一数字仍高达28.90%,业绩表现相当亮眼。此外,宁波银行、南京银行、苏州银行也稳扎稳打,同样是一贯优秀的区域性银行代表。
不过,城农商行中也有三家2022年归母净利润下滑,而且幅度不低。比如,西安银行2021年归母净利润仅增长1.74%,而2022年更是减少13.55%,增速连续两年均排在上市银行倒数第三。
净息差呈现下行趋势
近几年,在宏观经济增速放缓、银行减费让利支持实体经济、利率市场化等多种因素叠加之下,银行业净息差保持下行态势。事实上,净息差持续收窄是银行业的共性问题,也是多家银行管理层眼中今年面临的主要挑战。
中国银保监会公布的数据显示,2022年末,商业银行净息差为1.91%,同比下降17个基点,这也是自2010年以来年末净息差首次跌破2%。
从2022年年报来看,据Wind统计,42家A股上市银行中,36家银行净息差出现不同程度的下滑,占比达85.71%。
拿工商银行来说,其2022年净利息差和净利息收益率分别为1.73%和1.92%,比上年均下降19个基点。该行解释称,主要是支持实体经济力度不断加大,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多次下调,贷款收益率持续下行,存款定期化使得存款平均付息率上升所致。
西安银行2022年净息差从上年的1.91%降至1.66%,下降25个基点,在城农商行中幅度偏大。受此影响,该行利息净收入同比减少8.09%至55.08亿元。
银行业的息差下行压力是否会延续至2023年,并对未来业绩带来不利影响?毕竟从一季报来看,这种下行趋势尚未改变。
国信证券研报判断称,2023年全年银行基本面承压,主要是净息差下行的结果。就关键驱动因素来看:第一,受一季度贷款重定价影响,即便后续净息差逐渐企稳,全年净息差降幅预计也跟去年接近,因此今年全年净息差将继续拖累收入和净利润增长;第二,虽然房地产行业风险继续暴露,但随着宏观经济走向复苏,预计全年行业不良生成率将保持稳定。银行当前拨备覆盖率、拨贷比处于近几年高位,依然可以通过拨备反哺利润,因此预计净利润增速仍将明显高于收入增速;第三,预计在稳增长政策下,上市银行资产增速会有所回升,但对净利润增长的贡献有限。
相对于国信证券而言,中信建投证券的观点更趋乐观。其预计,今年一季度重定价的一次性影响之后,息差将进入全行业逐步企稳、部分高弹性银行率先回升的新趋势,这个拐点是重要的行业催化剂,重申看好银行板块。
中信建投证券同时认为,通过维持一定净息差水平以保证营收稳定增长,对于维持资本与资产质量平衡是非常必要的。商业银行净息差已经处于历史低位,在此基础上不宜持续压降。若保持收窄态势,在未来8年之内,一轮强度比肩2012-2017年周期的不良暴露就将导致银行触及甚至突破资本或拨备覆盖率的监管底线。若息差企稳后能逐步回升,在有效应对未来不良周期和稳定资本充足率的情况下,合理的利润释放有望助推ROE企稳回升,对估值中枢具有决定性作用。
今年5月初,三家股份制银行下调人民币存款挂牌利率的消息引发广泛关注,这被认为是银行为缓解负债端压力、保持盈利能力所采取的措施。
据报道,其实早在去年8月LPR下调之后,六大国有行就集体下调人民币存款挂牌利率,随后多家股份行、城农商行陆续跟随调整。当前部分国有行年利率最高的存款产品(五年期整存整取)的年利率已降至2.65%。
资产质量稳中向好
2022年,商业银行信贷资产质量总体稳定,风险抵补能力整体充足。据中国银保监会数据,当年末,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3万亿元,较上季末减少83亿元;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1.63%,较上季末下降0.02个百分点。
42家A股上市银行的资产质量总体稳中向好。Wind统计显示,其中32家银行的不良贷款率相比2021年末有所下降,占比达76.19%,另有4家持平,6家有所上升。
部分城商行的资产质量持续优秀,宁波银行正是其中典型。近十年来,该行各年末的不良率持续保持在1%以下,资产质量相当稳健。
2022年末,宁波银行不良率为0.75%,在42家上市银行中最低。同时,该行逾期90天以上的贷款余额为53.21亿元,占比0.51%,较上年末下降0.03个百分点。
据了解,该行在授信审批上,借助数字化模型,强化授信政策传导和执行,准确牵引前台业务。风险预警上,借助风控模型体系,形成全流程风控支撑,及时预警和处置风险。公司依托金融科技支撑,持续强化风险管理数智化水平,构筑和完善全方位、全流程、全覆盖的风险管理体系,确保守住银行经营的风险底线。
而与此同时,仍有部分银行的资产质量风险需要警惕。统计显示,有5家上市银行的不良率超过了1.63%的行业平均水平。其中,青农商行2022年末不良率增加0.45个百分点至2.19%,不仅攀升幅度较大,同时也是唯一一家不良率超过2%的A股上市银行。
对于上市银行的不良生成状况,东方证券认为,目前疫情对银行资产质量冲击的最高点已经过去,展望2023年全年,经济复苏态势良好,企业经营环境改善、居民信心提升,叠加地产政策的持续宽松,银行后续的不良生成压力有望逐步趋缓。
而对于银行业未来的投资机会,国信证券认为,银行基本面虽然继续承压,但当前低估值反映了市场的悲观预期,后续随着经济进入复苏通道,银行板块存在估值修复机会,维持行业“超配”评级。个股方面,一是随着稳增长效果显现、私人部门经济复苏,建议关注与实体经济活动关联性强、以中小微民企为主要客群的小微银行;二是建议在估值底部布局未来业绩有望保持相对更快增长的标的。
上市银行
银行
金融市场
发现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违法、不良信息举报和纠错,及文章配图版权问题均请联系本网,我们将核实后即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