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生银行回复上交所问询函 事关可转债融资
2023-05-23 10:48:21
文章来源
21世纪经济报

  21世纪经济报道 记者唐婧北京报道

  “发行人作为国内主要的股份制商业银行之一,为了更好地应对未来宏观经济发展的不确定性,进一步提升服务经济转型发展的实力,加强应对复杂国际环境和国内宏观经济快速变化的风险抵御能力,实现稳健经营的目标,有必要进一步补充资本。”近日,民生银行(4.020,-0.03,-0.74%)针对上交所对其出具的向不特定对象发行可转债申请文件审核问询函作出回复。

  根据此前的申报材料,民生银行拟发行A股可转债募集资金总额不超过人民币500亿元,扣除发行费用后,在可转债转股后按照相关监管要求用于补充发行人核心一级资本。3月24日,上交所向民生银行下发审核问询函,要求其结合相关数据就本次融资的必要性、融资规模的合理性等问题做出说明。

  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3月31日,民生银行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一级资本充足率、资本充足率分别为9.04%、10.70%和12.80%,均满足监管要求。

  按照巴塞尔协议III和《商业银行资本管理办法(试行)》中的资本监管要求,目前,国内商业银行的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一级资本充足率和资本充足率需分别达到7.5%、8.5%和10.5%。且民生银行在2022年9月开展的我国系统重要性银行评估中被认定为第一组,根据《系统重要性银行评估办法》,还需满足0.25%的附加资本要求。因此,民生银行的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一级资本充足率、资本充足率须不低于7.75%、8.75%和10.75%。

  如此看来,尽管有附加监管要求,民生银行的资本充足率水平仍然达标。那为何民生银行仍然热衷于发行可转债补充资本?这与民生银行的未来规划又有何关联?

  资本充足率低于上市银行平均值

  民生银行表示,虽然发行人资本充足相关指标持续满足监管要求,但是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一级资本充足率及资本充足率均低于可比上市银行的平均水平。可比上市银行的名单包括七家A股上市的股份制银行,分别为平安银行(12.280,-0.10,-0.81%)、浦发银行(7.520,-0.02,-0.27%)、招商银行(33.930,-0.27,-0.79%)、华夏银行(5.970,-0.06,-1.00%)、兴业银行(17.080,0.00,0.00%)、中信银行(6.840,-0.19,-2.70%)和光大银行(3.230,-0.03,-0.92%)。

  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3月31日,可比上市银行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一级资本充足率、资本充足率的平均值分别为9.36%、11.03%和13.31%,分別高于民生银行对应指标0.32个、0.33个和0.51个百分点。

  民生银行称,一方面,发行人依靠自身积累、资产负债管理和外部融资等多种渠道提高资本充足水平,为发行人业务经营发展提供了有力的资本支持。但是,随着业务持续快速发展、信贷规模不断增长,发行人有必要进一步充实资本、提高资本充足率水平。另一方面,发行人积极响应国家政策,加大对中小、小微企业的信贷支持,持续提升服务实体经济能力,信贷资产迅速增长,资本快速消耗,资本充足率尤其是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承压。

  为保证发行人稳健经营和战略转型以及未来可能提高的监管要求预留空间,并结合可比上市公司资本充足水平,发行人需设置一定的缓冲区间,保持合理、稳定的资本充足率水平。根据测算,在不考虑本次可转债发行及其他外源性资本补充的情况下,为满足发行人未来三年的资本充足率目标,预计于2025年末核心一级资本缺口将达到493.39亿元。

  本次向不特定对象发行可转债转股后,发行人的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一级资本充足率、资本充足率均将提升0.86百分点至9.90%、11.56%和13.67%,发行人各级资本将得到有效补充并达到行业合理水平,有利于发行人优化资本结构、增强核心竞争力、提升风险抵御能力,并为各项业务可持续发展夯实可靠的资本基础,保障发行人发展战略的顺利实施。因此,本次融资具备必要性。

  根据民生银行《五年发展规划(2021-2025)》,第一阶段(2021-2022年)为基础夯实期,通过打基础、固本源,实现增长方式转型;第二阶段(2023-2025年)为持续增长期,通过强能力、提质效,提升市场竞争优势,实现高质量、可持续发展。2023年正是第二阶段“持续增长期”的承前启后之年。

  接下来,民生银行计划从以下三大方面发力,一是围绕金融服务实体经济主线,加强资源配套保障,全力推动贷款增长,突出对国民经济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支持力度,服务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二是区域特色化发展战略持续发力,对粤港澳大湾区、长三角、京津冀、成渝等重点区域加大支持力度;三是深入优化产品服务,持续推动减费让利,服务实体经济,助力市场主体发展。

  而信贷投放等业务的持续发展需要充足的资本作为支撑,通过本次融资,有利于发行人持续推动信贷投放,加快投放节奏,持续加大对重点领域贷款的金融支持力度,提高重点领域、零售贷款等优质资产占比,深化信贷结构调整,有利于发行人未来业务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和资产负债规模稳步增长。

  可转债“补血”的AB面

  近年来,可转债融资成为上市银行“补血”的重要方式之一。一般而言,上市银行补充核心一级资本主要包括内源性补充方式和外源性补充方式,前者一般通过留存利润补充;后者主要包括定增、配股、发行可转债。

  中央财经大学证券期货研究所研究员、内蒙古银行研究发展部总经理杨海平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可转债融资有诸多优势,一是转股之前可按一定比例计入核心一级资本,转股后则全部计入;二是与定向增发和配股相比,发行可转债补充资本的方式可以递延对股权的稀释,对股价的冲击较小;三是由于采用阶梯式定价,即使转股不成功,其融资成本也低于金融债。

  截至5月22日,全市场共存续银行转债18只,从发行主体看,股份行有三家,分别为中信银行、兴业银行、和浦发银行,其余均为城农商行。从发行规模看,兴业转债(103.750,-0.24,-0.23%)和浦发转债(107.925,0.02,0.02%)的发行规模均为500亿元,中信银行为400亿元。从转股率看,三家股份行的转股比例均不足1%。

  金乐函数分析师廖鹤凯告诉记者,目前,上市银行可转债的转股率整体仍然偏低,主要是近年来商业银行股价估值持续低迷,投资者从回报角度考虑没有转股动力有关。

  不过,这一情形或在“中国特色估值体系”的催化下发生改变。Wind数据显示,今年以来,万得银行指数上涨4.89%,中信银行、中国银行(4.070,-0.10,-2.40%)等14家银行年内涨幅超过两位数。

  杨海平认为,商业银行大多国资背景突出,积极践行金融的政治性、人民性,紧跟国家战略确定自身发展战略。长期来看,银行股具有穿越周期的能力,且股息率较高,具有长期的配置价值。在“中特估”的逻辑框架下,银行可转债的投资价值亦会得到提升。

  廖鹤凯则提醒,“中国特色估值体系”的逻辑能够提振投资者对银行转债的转股意愿,不过这是个相对长期的过程,在银行股股价大面积破净的情况下,要扭转这一态势尚需时日。截至5月22日收盘,仍然只有招商银行和宁波银行(26.570,-0.30,-1.12%)的股价高于每股净资产。


责任编辑:腾会言

民生银行

上交所问询函

转债融资

免责声明

发现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违法、不良信息举报和纠错,及文章配图版权问题均请联系本网,我们将核实后即时删除。


  • 版权所有 发现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