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银行服务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使命和发力点
2023-06-19 09:43:54
文章来源
金融时报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要求商业银行必须把坚持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作为最高政治原则。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新时代新征程各项目标任务,关键在党。坚持党的领导、加强党的建设,是建设现代商业银行的最大优势和力量所在。商业银行作为现代金融体系的重要支撑,必须旗帜鲜明讲政治,突出金融工作的政治性,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牢记“国之大者”,坚定不移走好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始终成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重要依靠力量。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从现在起,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国际力量对比深刻调整,我国发展面临新的战略机遇。那么,在新发展阶段,商业银行应当如何践行责任担当,更好地助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近日,《金融时报》记者就相关问题采访了中国工商银行原首席经济学家、北京金融街研究院学术委员会主任委员周月秋和中国工商银行博士后柴闫明。

  

  中国式现代化对商业银行建设提出本质要求

  

  《金融时报》记者: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如何正确认识和把握中国式现代化对商业银行建设提出的本质要求?

  

  周月秋:坚持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党的二十大的重大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深刻阐释了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本质要求和必须牢牢把握的重大原则,系统而深刻地回答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基本理论和战略问题,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了理论指引和行动指南,也为商业银行深刻把握全面服务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根本遵循。如何助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伟大征程,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商业银行践行责任担当的中心任务,也是每一位银行人应当思考的重要问题。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要求商业银行必须把坚持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作为最高政治原则。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新时代新征程各项目标任务,关键在党。坚持党的领导、加强党的建设,是建设现代商业银行的最大优势和力量所在。商业银行作为现代金融体系的重要支撑,必须旗帜鲜明讲政治,突出金融工作的政治性,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牢记“国之大者”,坚定不移走好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始终成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重要依靠力量。

  

  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要求商业银行必须把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作为发展的必由之路。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世界上既不存在定于一尊的现代化模式,也不存在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现代化标准。”推进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艰巨性和复杂性前所未有,发展途径和推进方式也必然具有自己的特点。商业银行发展需要学习借鉴各国有益经验,但更重要的是立足国情,从我国实际出发,准确把握我国金融发展特点和规律,绝不是对他国经验的照抄照搬。必须在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个根本问题上一以贯之,脚踏中华大地,走符合中国国情的正确道路。

  

  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要求商业银行必须明确服务最广大人民是价值创造的根本动力。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把握发展阶段新变化,把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上。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银行业必须坚守的初心使命。商业银行必须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植根人民、服务人民,突出金融工作的人民性,以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质金融服务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着力解决好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助力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充分发挥多层次银行体系优势,全面激发微观主体活力,下沉金融服务重心,统筹构建“城市+乡村”“对公+个人”“实体+数字”“线上+线下”的金融服务战略新布局,支持乡村振兴战略,加大县域经济支持,推广普惠金融服务,为实现共同富裕保驾护航。

  

  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要求商业银行必须把服务高质量发展作为经营的根本目的。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基础,是一国经济的立身之本,是财富创造的根本源泉,是国家强盛的重要支柱。金融是实体经济的血脉,为实体经济服务是金融的天职,是金融的宗旨。支持实体经济发展壮大,是商业银行经营发展的必然要求。商业银行必须依托于实体经济而发展,促进经济和金融良性循环、健康发展,全面提升服务效率和水平,把更多金融资源配置到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助力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促进物的全面丰富和人的全面发展。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要求商业银行必须把促进绿色转型作为可持续发展的长久之策。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是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必然选择。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是发展观的一场深刻变革。商业银行必须贯彻新发展理念,引导资源流向绿色低碳发展领域,倡导绿色消费,促进市场主体正确处理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助力绿色、循环、低碳发展迈出坚实步伐。

  

  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要求商业银行必须把积极参与全球经济金融治理作为开放合作的重要途径。中国共产党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的党,也是为人类进步事业而奋斗的党。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旗帜,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以中国的新发展为世界提供新机遇。商业银行必须争当全球经济发展的贡献者、国际金融秩序的维护者,坚定推动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和金融领域高水平对外开放,落实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举措,深化“一带一路”投融资合作,继续朝着贸易投资大市场、货币金融大流通、基础设施大联通、人文大交流的方向,打造更多合作亮点。主动助力完善全球金融治理框架,以合作消弭对抗,以共赢取代零和,在坚定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中谋求自身发展,同时以自身发展更好地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

  

  《金融时报》记者: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过程中,为更好地践行金融工作的政治性、人民性,商业银行需在哪些领域靠前发力?

  

  柴闫明:一是强化党中央的集中统一领导,推动治理效能持续提升。坚持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把忠诚拥护“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作为最坚定的政治立场、最鲜明的政治方向、最牢固的政治信念,始终在政治立场、政治方向、政治原则、政治道路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加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理论引领,筑牢银行发展的根和魂。提高政治站位,把经营工作放在党和国家工作大局中去考虑,推动党建工作与业务工作全面融合、深度融合、长效融合,确保党中央各项决策部署不折不扣落实到位。把加强党的领导和完善公司治理统一起来,进一步强化党委(党组)把方向、管大局、定政策、促落实职能,全面锻造坚强有力的基层战斗堡垒,把政治优势和组织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和发展优势。坚定不移全面从严治党,一体推进“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三不机制,完善巡视整改常态化监督体系,加强全过程、全链条、全周期监督检查,一体推进中央巡视整改和内部巡视整改,持续巩固巡视整改成果。

  

  二是立足服务实体经济本源,助力内外循环稳固畅通。发挥好货币政策传导主渠道作用,提升金融资源配置效率,加大跨周期资产运用力度,助力经济稳定增长。扎实推进制造业金融服务能力提升,全力支持产业基础再造和重大技术装备攻关,助力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纵深开展补链强链金融服务专项行动,贯通服务好大中小微制造业企业,助力形成更有韧性的产业链条。坚持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服务传统产业改造升级,提升对先进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等重点领域金融服务能力,聚焦国家战略,围绕增强科技力量、打造核心技术和突破“卡脖子”领域攻关,组建服务专班、配套专项资源、提供专属服务,助力我国科技自立自强。坚持资源倾斜、机制完善、数据赋能一体发力,不断提高服务中小微企业质效。

  

  三是坚守人民至上初心使命,促进民生福祉全面提高。突出人民主体地位,把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贯穿金融工作的全过程各方面,坚守人民金融底色,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紧紧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多端联动做好民生领域金融服务,发挥金融促进社会事业发展方面的重要作用。商业银行应更好履行资源配置媒介职能,强化金融政策与财政政策协同,优化政策性金融与商业性金融配合,畅通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衔接,全面服务好社会领域补短板进程,不断通过优化金融供给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以金融力量助力现代化建设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应建立“我为群众办实事”常态化长效化机制,不断丰富服务内容、创新服务手段、细化服务方式,持续改进服务品质,提升服务体验。坚持以广大人民群众的需求为导向,紧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持续丰富养老、医疗等民生领域金融供给,精准服务好乡村振兴、普惠金融、新市民等重点领域,助力解决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为实现共同富裕保驾护航,推动人民满意银行建设不断取得新成效。

  

  四是坚持中国特色发展道路,聚焦主责主业做强做优。不断深化对金融本质和规律的认识,立足中国实际,走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助力金融领域改革开放稳步推进。优化银行体系结构,深化国有商业银行改革,加快完善中小银行和农村信用社治理结构,坚持聚焦主责主业,在长板领域做强做优,实现差异化发展,促进具有高度适应性、竞争力、普惠性的现代金融体系逐步健全。应坚持守正创新,遵循金融规律,加快推进数字化转型,妥善利用海量数据、丰富应用场景、改进服务、创新模式、增进效率,协同实体经济各领域的数字化转型,推动数字政府建设、数据要素市场培育与企业数字化转型,在服务经济高质量发展过程中实现自身高质量发展。

  

  五是推行绿色低碳发展方式,助力“双碳”目标稳妥推进。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深入贯彻国家绿色发展战略部署,助力完善多元化多层次的绿色金融服务体系,服务国家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创新绿色信贷模式,扩大绿色债券规模,用好碳减排支持工具和支持煤炭清洁高效利用专项再贷款等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推进工业、建筑、交通等领域清洁低碳转型,加大对清洁能源、绿色交通、节能环保等绿色产业支持力度。将环境与社会风险、气候风险评估要求嵌入信贷全过程,坚守环保底线。支持碳市场基础设施建设,健全碳排放权市场交易制度,创新碳金融服务模式,加强碳盘查,提升碳表现,推动形成绿色低碳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同时,推进银行自身运营的绿色化转型,加强各类设备设施的低碳运营,推进各类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持续提升线上服务能力。

  

  六是在维护金融安全中投注更大精力。近期美国硅谷银行、瑞士信贷等金融风险事件,让我们对金融风险有了更为直观、更为深刻的认识,对国内银行也是一个警醒。实践证明,商业银行必须从总体国家安全观的高度认识和把握风险,以“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提升风险管控的整体性、前瞻性和有效性。必须关注全球金融市场走势和资产价格波动,坚持稳健交易策略,控制风险敞口,有效防范市场风险。重视国外银行风险暴露的外溢效应,保障境外分支机构各币种流动性合理充裕。打造干净、平衡、健康的资产负债表,强化流动性风险管理,重视“错配”指标变化,充分考虑各种极端不利场景,做好压力测试与应对预案。

  

  七是进一步提升全球治理参与能力。促进双边、区域和多边合作,共同构建公正高效的全球金融治理格局,共同培育全球发展新动能,更好应对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落实全球发展倡议,加快跨境电商、海外仓、数字贸易、云外包等新业态新模式发展,优化投融资支持,为维护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贡献金融力量。完善全球金融治理合作,积极参与全球金融治理改革,维护以世界贸易组织为基石的多边贸易体制,切实遵守共同制定的国际规则,促进国际经济金融秩序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积极参与区域金融安全网建设,把防范化解重大风险作为金融工作的永恒主题,助力维护我国金融发展和安全主动权,为破解全球金融安全困境提供中国方案。

  

  以稳预期强信心为重点 落实扩大内需战略要求

  

  《金融时报》记者: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总需求不足是当前经济运行面临的突出矛盾”。着力扩大国内需求,不仅是当前经济工作的重点之一,也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立足点。对此,商业银行需在哪些方面靠前发力,更好落实扩大内需战略要求?

  

  周月秋:前期,受疫情反复、主要经济体政策外溢、地缘政治等多重因素影响,我国部分投资回报率较低、收入增长预期转弱、居民杠杆率处于相对高位、存量负债成本相对刚性等原因,部分居民资产负债表出现阶段性失衡迹象,居民的个人消费、投资、储蓄、信贷等经济行为正在发生深刻变化,具体表现为居民消费意愿不强劲、预防性储蓄规模上升、一部分人提前还贷等。从单一个体角度看,居民资产负债表失衡后,通过“去杠杆”收缩资产负债表的做法是理性的,但如果从群体角度看,则必须防范产生“合成谬误”的潜在风险。这也是观察总需求不足、分析制约扩大内需战略实施的重要因素之一。

  

  今年以来,疫情防控政策优化,制约我国居民消费复苏的不利因素正在逐步消退。部分地区房地产市场修复、国内资本市场部分行业的个股价格有所反弹,资产价值回升对扭转资产负债表收缩趋势、提振消费具有积极作用,但预期消费信心完全恢复尚需时日。今年居民消费增长仍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对于当前我国居民资产负债表呈现一定收缩迹象的问题,仍需要引起高度关注,有必要充分利用窗口期,加速修复,助力扩大内需战略全面落地。

  

  针对这一情况,商业银行应稳定资产端价格以助力居民资产负债表修复,以市场化手段释放居民消费需求,这是金融支持扩大内需、服务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要求。

  

  一是以稳预期、强信心为重点,着力改善居民消费的内生动力。其一,加快推动房企支持政策落地,坚持“房住不炒”定位,助力稳定房价预期。进一步完善面向优质房企的综合金融服务方案,促进信贷、债券、股权、内保外贷“四支箭”落地生效。加快研究出台落实住房租赁“金融17条”金融服务方案,积极完善住房租赁基金(不动产私募投资基金)等支持房地产企业融资新模式。在房价下跌较多的城市有针对性地开展个人金融服务活动,激发刚性、改善性住房融资需求。其二,全方位助力居民财富保值增值,稳定市场预期。将稳定理财产品投资回报率作为主要发力点,提升投研能力,优化投资组合,以市场化方式适应投资者投资需求。持续加大个人养老金业务推广,丰富养老金融产品供给,更加聚焦投资的长期性、稳健性和普惠性,助力资本市场稳步扩大中长期资金来源,更好发挥市场“压舱石”功能。其三,促进实体经济微观细胞焕发活力,改善收入预期。持续加大对中小企业,特别是此前受疫情影响较为严重的零售、餐饮、文旅、物流等行业的支持服务力度。在支付结算、用户推广、供需撮合等方面创新服务手段,助力增收,扩大有收入支撑的消费需求。

  

  二是以扩内需、促消费为主线,全面提升居民消费的外生动力。其一,商业银行应主动加强与政府和平台企业的深度合作,探索和创新消费场景,与试点地区财政、税务部门合作,探索面向中低收入群体的数字人民币消费补贴定向发放服务模式等,助力重点群体消费需求释放,满足人民群众差异化金融需求。其二,进一步挖掘消费潜力新空间,助力消费升级。探索适应中低收入群体消费贷、信用贷需求的服务方式,有针对性地创新面向新市民、新康养、新青年群体的消费信贷产品服务。加大对县域商业供应链的金融支持力度,加强对农村电商平台的赋能作用,丰富农村消费优质供给,培养农村消费市场,进一步促进农村消费潜力释放。

  

  三是消除影响个贷业务发展的不利因素。其一,创新贷款服务模式。加快推动二手房交易“带押过户”模式推广,进一步优化个人住房贷款业务办理流程,缩短新发放贷款到账时间。其二,强化贷款全生命周期管理。加强对经营贷、消费贷、信用贷等贷款用途真实性审查,以及贷后资金流向监测,压实各级机构主体责任。完善大数据风控平台智能服务,做好重点个人贷款客户反诈、防骗风险提示,切实加强对金融消费者的权益保护。

  

  发挥好枢纽作用 助力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

  

  《金融时报》记者: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基础支撑和内在要求,也是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内容。当前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面临哪些难点?商业银行如何切实发挥好引导资源配置的枢纽作用,助力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

  

  柴闫明:在百年变局加速演进的时代背景下,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是我们从容应对国内外环境变化、增强发展主动性、守住风险底线的重要选择。目前,世界上许多国家深受“滞胀”、“通胀”困扰,“黑天鹅”与“灰犀牛”风险迭现,世界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一段时间以来,主要国家央行竞相加息,全球流动性紧缩对新兴经济体的外溢效应加速显现。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受单边主义和贸易保护主义干扰严重,全球产业分工体系正面临深度调整。传统的国际循环弱化,依靠外贸大进大出的环境条件发生不小的变化。同时,国内经济发展环境的复杂性、严峻性也有所上升。人口老龄化加速,劳动力红利减退,土地要素供给面临瓶颈,资源环境约束仍然很紧,科技创新能力不强,全要素生产率提高受到制约。面对国内外经济形势的不确定性,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就是把发展基础牢牢抓在自己手上,以自身最大的确定性来抵御外部的不确定性。

  

  从可行性角度分析,我国具备优厚的条件来实现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从需求侧看,我国市场主体总数达1.7亿户,拥有超过4亿人的世界最大规模的中等收入群体。目前,我国已连续10年保持全球最大网络零售市场地位,有望超过美国成为全球最大消费市场,内需增长潜力巨大。从供给侧看,我国拥有世界上规模最大、门类最齐全的制造业体系,四成以上主要工业产品产量世界第一,在全球产业分工体系和供应链体系中占据非常重要的地位,供给能力强大。从未来趋势看,我国近1亿农村贫困人口已实现脱贫,14亿中国人对美好生活的不断追求,将成为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的最大力量来源。

  

  与此同时,当前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也还面临一些难点问题:一是供给能力不优,不能适应国内需求结构变化。科技创新能力还不足,科技发展面临“卡脖子”的问题,基础性、原发性创新项目仍有待积累,部分产业绿色低碳转型发展相对滞后。二是有效需求不足,不能紧跟生产效率提升。居民收入差距仍是制约国内消费需求的瓶颈,人口老龄化趋势加速到来也成为消费进一步扩张的约束,城乡间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三是要素流通不畅,不能高效引导资源配置。技术、劳动力、数据等要素自由流动和平等交换所必需的制度体系和基础设施仍有待健全和完善。直接融资比重提升相对较慢。“数字鸿沟”对偏远地区居民、特殊群体与统一大市场的高效联通客观上还存在障碍。

  

  要打通堵点、解决难点、消除痛点,离不开金融机构的深度参与和积极作为。在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过程中,商业银行应坚守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本源,从供给端、需求端、要素市场化配置等方面发力,切实发挥好引导资源配置的枢纽作用。

  

  一是供给端发力,促进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针对科技“卡脖子”问题,商业银行应加快创新支持基础研究的服务方案,全面深化“银校企”各方合作,促进科研攻关的实用性和科技成果转化的时效性。加大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支持,优化“专精特新”企业融资环境,围绕科创企业金融需求,靠前发力、靶向发力,创新投贷并举等新型融资模式支持中小科技企业发展,不断优化金融服务体制机制和风险管理模式,加大专营机构建设力度,积极破解科创金融难题,助推“小巨人”企业竞相涌现。针对供应链安全问题,应以发展供应链金融为抓手,强化科技赋能产业链、供应链优化升级,精准识别上下游企业,特别是其中的中小企业的金融服务需求与潜在风险,持续提升供应链平台功能,促进企业高效对接,助力“固链、强链、补链、延链”。针对绿色低碳转型问题,商业银行应强化碳达峰碳中和金融服务,推动绿色信贷、绿色债券增量扩面,优先满足企业绿色低碳转型融资需求。同时加快探索排污权、用能权、用水权等环境权益的抵质押贷款。

  

  二是需求端发力,激发国内超大规模市场优势。针对收入差距问题,商业银行应努力发展普惠金融,优化新市民金融服务,加大对个体工商户、灵活就业人员、农村创业人群等市场主体的金融支持力度,助力低收入群体增收。针对老龄化问题,应加快健全养老金融服务体系,推动养老金融业务创新,大力推进第三支柱个人养老金体系建设,提高居民养老财富储备和养老支付能力。针对城乡发展不平衡问题,应加大对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的金融支持力度,探索发展农业供应链金融,依托核心企业,提高小农户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融资可得性。

  

  三是要素流通领域发力,助力提升资源配置效率。针对技术、数据要素市场基础设施短板,商业银行应强化对技术、数据要素流通平台建设的金融支持力度,助力国家级数据运营管理机构和技术、数据交易场所建设,加快金融标准化建设,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适应要素市场主体的金融需求。以落实党中央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决策部署为导向,聚焦缩小区域差距、城乡差距,下沉渠道、创新产品、完善服务,助力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激发国内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加快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增强国内大循环内生动力和可靠性。针对提升直接融资比重要求,积极参与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特别是对商业银行而言,应在加快发展直接融资相关业务中做出努力,提升综合金融服务专业性,主动适应资本市场快速发展带来的新机遇、新挑战。针对“数字鸿沟”问题,加快打通金融服务的“最后一公里”,不断下沉服务重心,重点关注并满足特殊群体金融服务需求,依托创新数字人民币使用场景、实施线上服务适老化改造、进一步扩大供应链平台覆盖范围等方式,助力偏远乡村用户、老年群体、中小企业跨越“数字鸿沟”。强化贸易金融领域科技赋能,推动金融领域迈向更高水平的制度型开放,助力人民币国际化有序推进,提升国际循环质量和水平,增强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联动效应。


责任编辑:周子章

银行

金融服务

金融

免责声明

发现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违法、不良信息举报和纠错,及文章配图版权问题均请联系本网,我们将核实后即时删除。


  • 版权所有 发现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