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强乡村振兴金融服务的可持续性
2023-06-19 09:55:26
文章来源
金融时报

  金融支持乡村振兴,再迎重磅文件。6月16日,中国人民银行、国家金融监管总局、中国证监会等五部门联合发布《关于金融支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加快建设农业强国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

  

  农业强国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根基。作为现代经济的核心,金融为“三农”提供更有力支持可谓义不容辞。自2019年1月人民银行等五部门下发《关于金融服务乡村振兴的指导意见》以来,涉农贷款增速持续上升,金融服务乡村振兴质效双增。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健全乡村振兴多元投入机制”,鼓励更多金融和社会资本投向农业农村,在落实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涉农贷款继续维持较高增速。根据人民银行披露数据,截至2023年4月末,涉农贷款余额53.16万亿元,同比增长16.4%。

  

  《意见》的出台则进一步细化了相关要求,提出要建立完善多层次、广覆盖、可持续的现代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其中,多层次、广覆盖方面,当前,我国农村地区已经初步形成了以银行业金融机构为主体,非银行业金融机构和其他微型金融组织为补充,商业性金融、政策性金融和合作性金融互相协作,广覆盖、多层次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总体实现了人人有银行卡、村村有POS机、乡乡有ATM。那么,可持续又指的是什么呢?

  

  在笔者看来,可持续既指金融机构对“三农”工作的支持可持续,要坚持回归本源、履行责任、支农支小,不能只是政策指挥棒下的阶段性表现;同时也指金融机构自身要实现商业可持续,把包括涉农金融在内的普惠金融长期推进。从具体做法来看,至少要做到三重可持续。

  

  首先,增强资金支持和运作机制的可持续。金融支持乡村振兴最终落地离不开金融机构的支持与落实。人民银行等金融管理部门在强调社会责任与普惠价值的同时,也会关注金融机构作为商业主体的可持续性。一方面,适当的政策激励和引导可有效撬动更多资源流向乡村。例如,用好再贷款再贴现、差别化存款准备金、差异化金融监管和考核评估等政策;另一方面,要夯实金融基础设施建设,以有效缓解涉农金融领域的信息不对称问题,让金融机构更敢贷。本次《意见》也提出,要推进农村信用体系建设,支持各地与金融机构共建涉农公用信息数据平台,完善信用信息数据多方采集和分类分级保护机制,强化数据运用有效性和数据存储安全性。

  

  其次,以产业支撑实现政策效果可持续。解决了“钱从哪儿来”“贷得到”等问题,下一步就是如何“用得好”。毕竟,增加金融支持本身不是目的,真正目的在于利用金融活水更好助力发展。长期以来,农村产业基础薄弱,部分地区缺乏合格承贷主体,更缺乏合理使用途径。因此,金融支持必须结合当地的特色产业,撬动乡村经济的大发展。当然,客观来看,目前不少地方还面临着乡村产业发展粗放、产业融合层次低等问题,因此金融支持必须找到“抓手”,例如,以新型乡村经营主体为主要对象、鼓励供应链核心企业通过链条白名单确认、应收账款确权、设立购销基金等多种方式为上下游企业担保增信,提升链上企业农户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融资可得性,最终实现金融支持与产业发展的良性互动。

  

  再次,以不断创新实现发展的可持续。除了要发挥好传统的金融优势外,还要更多地引入新工具、采用新手段来提升金融服务的效能。在产品方面,要与时俱进,例如引导金融机构创新种植业固碳增汇、养殖业减排降碳、绿色农机研发等领域信贷产品,推广林权抵押贷款等特色信贷产品,探索开展排污权、林业碳汇预期收益权、合同能源管理收益权抵质押等贷款业务;在技术方面,要充分发挥金融科技优势,更精准对接融资需求。

  

  连续20年,中央一号文件均聚焦“三农”,凸显了党中央对“三农”工作的高度重视。农业是国家安全的基础。只有农业强起来,粮食安全有保障,我们稳大局、应变局、开新局才有充足的底气和战略主动。更令人期待的是,几亿农民整体迈入现代化,会激活巨大的消费潜能,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动力。让我们共同期待在金融活水的精准滴灌下,乡村发展呈现出更美好的前景和巨大动能。


责任编辑:周子章

金融服务

银行

乡村振兴

免责声明

发现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违法、不良信息举报和纠错,及文章配图版权问题均请联系本网,我们将核实后即时删除。


  • 版权所有 发现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