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挥中小银行作用 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2023-06-21 10:18:20
文章来源
经济参考报

  制造业是实体经济的根基,支持制造业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是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核心体现。在党中央、国务院引领下,银行业金融机构积极优化资源配置,扩大制造业中长期贷款投放,提高信用贷款占比,通过多种方式拓宽制造业融资渠道。

  

  作为银行体系重要组成部分的中小银行依托自身资源禀赋,创新金融产品,优化服务模式,为制造业发展提供有力金融支撑,实现制造业贷款规模稳步增长。

  

  一是提升制造业金融发展定位。主动融入国家或区域发展大局,准确把握制造业发展总体规划和政策导向,落实落细支持制造业发展的各项政策要求,聚焦制造业发展的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用好用足现有金融产品和服务,加大信用贷款和中长期贷款投放力度,着力构建金融资源配置优化、供给体系质量提升、管理保障机制健全的制造业金融服务体系。

  

  二是实现制造业贷款规模稳步增长。建立分层营销体系,为不同类型制造业企业匹配差异化支持政策,为制造业融资广引“活水”,提高贷款占比。支持传统产业设备更新、技术改造、绿色转型发展,加大对先进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中长期信贷投放;满足存在“卡脖子”问题的关键领域核心企业的融资需求;日益重视对“专精特新”等中小制造企业的金融服务,通过创新信用贷款产品、发展供应链金融等方式解决其融资难题。

  

  三是全方位支持制造业发展。丰富金融产品,为制造业企业提供包括贷款、商票、银票、信用证在内的多种融资产品,满足不同行业、不同大小、不同阶段企业的差异化需求。提升综合化服务能力,成立研究小组,组织产品、风险、审批等专业力量,针对不同产业链制定特色金融服务方案,完善“信贷+非信贷”综合服务体系,推进金融服务的特色化、专业化、定制化,为企业提供一站式、全生命周期服务。

  

  但中小银行受制于自身禀赋及其它原因,在支持制造业发展方面还存在着明显不足和短板,如专业化能力有待提升、产品创新不足及风控手段有待优化等;部分出于考核、成本、收益等因素考虑,对发展制造业金融动力不足。未来,中小银行要结合自身实际和资源禀赋,优化信贷供给,重点聚焦服务于本地中小制造企业,推动产品与业务模式创新,加强数字化应用,提升风控水平,赋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一是优化机制,聚焦行业。构建支持制造业发展的体制机制,统筹信贷资源,调整优化信贷结构,建立制造业贷款绿色审批通道,下沉评审授权,通过“政策资源、产品服务、渠道合作、科技支撑、风险防控、利率定价”等多项举措,加大向制造业金融支持力度。建立单独的贷款定价机制,实施专门的资金成本核算方法,降低内部资金转移价格,降低制造企业融资成本;积极落实改革相关政策,并对部分制造业客户予以降价转换,对中小制造企业扩大补贴。参照普惠金融相关政策,完善尽职免责制度,提高贷款不良容忍度。

  

  二是创新产品,提升专业化能力。强化专业经营,加强行业研究,重点研究制造业企业在项目升级、技术改造中的资金需求特点,根据制造业企业类型和发展阶段,开发符合制造业企业发展阶段特点和需求的金融产品,创新性地提供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案,提高信贷的可获得性;加大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力度,创新抵押担保方式,丰富抵质押品范围,让知识产权有“价”,让应收账款和存货能“变现”;完善细分行业的金融服务方案,着力打造行业服务特色,通过“一链一策”的产业链金融服务方案,助力打造产业链生态圈。

  

  增加中长期信贷投放,适当调整产品种类、期限、利率、担保方式、偿还方式等,提供差异化、精准化金融产品;探索运用抵押补充贷款,实现制造业中长期贷款精准投放,降低中长期贷款利率。

  

  三是推动科技赋能,创新供应链融资。增强制造业供应链产业链金融服务能力,快速响应产业链核心及配套企业融资需求,实现金融服务链与产业链、创新链的深度融合;依托产业链核心企业,在有效控制风险的基础上,加强数据和信息共享,运用应收账款、存货与仓单质押等方式,为产业链上下游制造业企业提供金融服务;针对应收账款抵质押融资中存在的核心企业积极性不高、新型抵质押品确权难等政策堵点,从顶层设计角度做好探索优化,打通制造业融资的各个环节。应充分借助物联网、区块链等金融科技手段,发掘中小制造企业金融需求潜力,做好产品设计、风控流程、架构调整、考核激励等制度和组织重构,将更多的信贷资源投向制造业相关业务。

  

  四是完善风险分担机制,提升风控管理水平。积极与地方政府、保险机构、融资担保机构加强合作,建立多层次风险分担和补偿支持手段,争取地方政府风险补偿基金的支持,形成程序规范、高效便捷、风险共担的保障体系,有效缓释信贷风险。建立与制造企业研发、生产、服务等相配套的风险评估、授信审批和贷后管理机制,将制造业企业的知识产权与科研成果进行市场化“定价”,构筑以知识产权价值、产能扩张、科研成果竞争力、订单增速为框架的企业信用资产,形成相对完善的企业风险评价体系。推动智能风控体系建设,通过大数据、物联网等手段全面掌握制造业企业的订单状况、生产运营进展与技术研发优势,降低信息不对称带来的逆向选择风险及企业改变资金用途导致的道德风险,较为准确地评估和管理风险。


责任编辑:周子章

中小银行

银行

金融服务

免责声明

发现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违法、不良信息举报和纠错,及文章配图版权问题均请联系本网,我们将核实后即时删除。


  • 版权所有 发现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