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银行数字化转型务必坚决
2023-07-19 09:19:36
文章来源
中国银行保险报

  留给中小银行的空间不多了

  

  中小银行,一般包括城市商业银行、民营银行、农村商业银行、农村合作银行、农村信用社和村镇银行等银行业金融机构。截至2022年末,我国共有该类机构4003家,占银行业金融机构总量的87.65%。截至2023年3月末,总资产合计为104.96万亿元,占比26.91%(不含民营银行),刚刚超过银行业总资产四分之一。

  

  服务上浮,暴露自身短板。大致从20世纪八九十年代至今,国内中小银行相继出现,在发展中逐步形成了各自的特色,为我国经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如城商行,定位为“服务地方经济、服务中小微企业、服务城乡居民”(以下简称“三服务”)。理论依据是:在金融资源有限的情况下,考虑服务成本和风险偏好,国有大行和股份制银行(以下简称“大行”)做不好“三服务”,导致小微企业和小城镇居民金融服务获取困难。而城商行在乡在地、机构小、机制灵活,可以与大行开展错位竞争,专注地方发展。城商行在成立之初,确实也希望做好“三服务”,但任何一家组织成立以后,都有做大做强的冲动。“垒大户”是迅速做大的捷径,但这种行为不仅会积聚风险,亦属于背离战略定位的服务上浮,这也意味着与大行展开正面竞争,进入自己的劣势领域。

  

  对手下沉,生存空间变小。除了中小银行主动选择服务上浮之外,硬币的另一面,则是大行服务下沉。1997年,中国银行在国内率先推出网上银行,国内银行业进入网银时代。2013年互联网元年开启,以工商银行、招商银行等为代表的大行将网络金融的发展水平提升到了新高度,拓展了原来覆盖不到的区域和客群,且效率更高,成本更低,风控能力更强。易观发布的《2022中国手机银行年度专题分析报告》中提到,手机银行在“渠道、平台、生态、开放运营”上渐进式发展。如果说头部大行已经进入“开放运营”阶段,实现内外无界、互联互通,大部分大行处于生态建设阶段,相当一部分中小银行则还处于渠道建设的初级阶段,主要的工作内容是线下产品线上化以及柜面业务分流,两者差距以10年计。

  

  此外,顺应国家政策导向,各大行大力发展普惠业务,又抢走了本属于中小银行的部分基石客户,这让众多中小银行差异化竞争优势进一步缩小。

  

  山不转,水在转

  

  传统上,中小银行最大竞争优势是在乡在地、人头熟、利率高,服务更显人情味。但随着大行服务下沉,客户的选择增多,要求提高,忠诚度降低。同时,利率自律要求也让高息揽存变得越来越没有空间。

  

  另外,年轻客群是银行发展的未来,但他们对数字化服务的要求更高,中小银行的数字化服务手段如果跟不上,他们就“用脚投票”。这就导致年轻客户占比原本就低的中小银行客群老龄化程度更高,进一步加大了中小银行数字化转型的难度。

  

  对于企业客户,传统上最重开户,账户在手,天下我有。但现在客户的选择多了,银企关系经受多重考验。加上客户自身也有数字化建设需求,要求银行配套数字化金融服务手段。如果银行不能满足需求,就很难留住客户。同时,如果缺乏数字化手段去深度绑定客户,银行也很难了解对方的实际经营状况,这对贷款安全也是不小的挑战。毕竟对很多小微企业而言,他的资产负债表、现金流量表和利润表的可靠程度还不如水表、电表和纳税表。

  

  必须坚决,务必聚焦

  

  数字化转型绝不是江湖郎中葫芦里的药,包治百病,一用就灵。转型是在寻求出路,但同样意味着风险。并且,原有模式越成功,转型的阻力就越大。正如经济学上所称的“荷兰病”,一国的初级产品部门异常繁荣导致其他部门衰落。道理很简单,如果能赚快钱,人就没有动力发展其他能力。等到赚快钱的机会不再,才赫然发现自己没有核心竞争力。

  

  转型必须坚决。一个组织,即便总部制定了转型战略并推动实施,但基层从知道、认识、理解,再到执行,层层传导,逐级衰减,中间会遇到诸多阻碍和反复。总部必须具有足够的战略定力,否则很容易做成夹生饭。战略转型中,当然会有不适、不解,甚至是不合理,但正如华为引入IBM管理方法时任正非所强调的,引入的制度和规范必须先僵化、再固化、最后优化,不允许中间变形走样。所以一旦总部制定了数字化转型战略,基层必须不打折扣地执行,不能总是待在自己的舒适区里不出来,有困难只能想办法克服困难。诺基亚CEO奥利拉曾说过一句话,“我们并没有做错什么,但不知为什么,我们输了。”

  

  转型务必聚焦。研发投入在总支出中的占比是衡量一家企业创新能力的重要指标。相应地,科技研发投入也能衡量一家银行对数字化转型的重视程度。从实践看,虽然互联网产品具有边际成本为零的特点,但是前期基础投入是巨大的。不像大行财力雄厚,有能力多线程并发推进全面数字化,并且都能做得很好。中小银行资源有限,这就要求必须聚焦,必须精打细算,必须足够务实,做出特色,不能贪大求全、好大喜功、好高骛远,不能一味求新求奇。

  

  保持合理期待。不转型,与大行的差距只会越拉越大。但转型,既不能照搬照抄,否则就像齐白石先生谈作画时说的,“学我者生,似我者死”。因此,合理期待,保持平和心态也很重要。

  

  敢问路在何方?

  

  数字化转型不是一句空话、一句口号,而是一项久久为功的系统工程,牵涉银行服务的方方面面,不可能一蹴而就、一劳永逸,再加上预算线的约束,这就要求必须区分轻重缓急,逐项实施。优先要实现的,当然是直接面对客户的网络金融业务。

  

  一是聚焦移动化,加大移动平台建设和推广力度。把握住移动化,既契合互联网行业的发展趋势,也扭住了中小银行以小微客户为主的“牛鼻子”。总行主建,分行主推,联动促活,重在使用。

  

  二是做好场景建设,形成线上生态闭环。Brett King在《Bank3.0》中提到,“银行已不再是一个场所,而是一种行为。”实现这一点,其一,是银行服务的线上化、移动化;其二,是场景化。这里的场景化也可以进一步细分为两种具体模式:一种是在银行自建平台中嵌入与金融服务关系密切的非金融服务,可称之为“金融周边”,比如在手机银行里引入衣、食、住、行、娱等内容,弱化手机银行的工具属性,丰富生活属性,化低频为高频,增强黏客能力。另一种将银行服务包装成API接口,嵌入外部非金融场景中,实现金融服务的开放化、泛在化。其中最常用、最基础的手段就是支付,因为支付是经济活动中最广泛的触角,所谓支付连接一切。互联网界也有一句说法,叫“得支付者得天下”。

  

  三是推动营销与支持手段的线上化、智能化。要形成线上平台的常态化运营机制,提升精准营销能力,既提升营销效果,也避免对客户的过多打扰。要构建内容更加丰富的线上服务支持体系,比如更多配备和运用移动电子设备营销工具。

  

  四是形成主动应用网络金融产品拓展业务的意识。以往拓展业务,主要靠高息、关系、感情,靠厅堂值守,靠扫街,大联动、大走访、大座谈。但现在,高息已经被证明属于饮鸩止渴,不可持续。其他手段虽然依然有用,但成本太高,并且越来越不可靠。所以中小银行的各级管理者一定要坚定数字化转型的信心,主动学习和应用网络金融产品拓展业务。同时也要注意,网络金融是工具、渠道、平台和手段,而不是目的。真正的目的,是提升客户体验和降本增效。


责任编辑:周子章

中小银行

数字化转型

银行

免责声明

发现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违法、不良信息举报和纠错,及文章配图版权问题均请联系本网,我们将核实后即时删除。


  • 版权所有 发现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