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强风险抵御能力,银行业一直在路上。“十一”小长假过后,多家银行公告资本补充计划新进展,涉及永续债、二级资本债等多种资本补充工具。
业内认为,在息差收窄的背景下,银行尤其是中小银行盈利能力有所减弱,内源性充实资本压力增大。与此同时,再融资新规出台、银行估值低迷引发投资者信心不足等因素综合影响下,发债仍是银行“补血”的主要选择。考虑到内生资本补充对于提高风险抵补能力的重要性,银行业应“内外兼修”,在积极发行各类资本补充工具的同时,也应注重保持和增强自身的盈利能力。
多家银行更新“补血”进展
中秋国庆“双节”过后,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官网密集公开一系列批复文件,其中涉及部分银行的资本补充计划。以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山东监管局为例,该局核准齐商银行发行额度20亿元的资本补充工具。在批准额度内,齐商银行可自主决定工具品种、发行时间、批次和规模,额度有效期为批复下发之日起24个月。按照要求,齐商银行应制定并不断完善与自身发展战略和经营管理能力相适应的中长期资本补充规划,加强资本管理,强化资本约束,确保资本的节约与有效使用。
国家开发银行也于10月7日取得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批复,获准发行不超过500亿元的资本工具,具体工具品种、发行时间、批次和规模由该行自主决定。
同样是近期,芜湖扬子农村商业银行披露了二级资本债券的发行公告,该行计划发行不超过3亿元二级资本债券,所募集资金将用于充实二级资本,提高资本充足率,以增强该行运营实力,提高抗风险能力,支持业务持续稳健发展。
国有大行方面,邮储银行于10月10日公告称,将发行200亿元“2023年无固定期限资本债券(第一期)”,并附加不超过100亿元超额增发权。超额增发机制出现于2022年,部分国有大行通过采用“基本发行规模+超额增发”机制,来提升发行灵活度,在降低发行风险的同时,实现发行规模、票面利率的综合平衡。
提高风险抵补能力要“内外兼修”
受内外部不确定性因素增多影响,我国银行业面临一定的经营压力。尤其对于中小银行而言,盈利能力减弱导致的资本内生不足、损失吸收增多等引起的资本占用消耗加快,都为其资本补充带来不小考验。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二季度末,我国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为14.66%,其中,城商行资本充足率为12.44%、农商行资本充足率为11.95%,低于行业平均水平,与国有大型银行及股份制银行也存在较明显的差距。
为了增强我国银行业抵抗风险的能力,近年来,监管持续引导银行业通过永续债、二级资本债、地方政府专项债等方式外源性补充资本,并取得积极进展。据《中国银行保险报》记者不完全统计,2022年,我国商业银行累计发行永续债2814亿元,其中国有大行及股份行占绝对主力;累计发行二级资本债9077.55亿元,与2021年相比增长近50%。
地方政府专项债补充资本金方面,光大证券研报显示,2020-2022年,中小银行资本补充专项债发行金额分别为353亿元、1594亿元、630亿元。2023年以来,专项债发行强度有所提升,上半年发行额已超去年全年水平。
需要注意的是,考虑到风险防范的持续性,商业银行仅依靠外源渠道“补血”还远远不够,内生资本补充亦要跟上。“基于银行风险暴露的滞后性、当前尾部银行更弱的风险抵补能力以及中国银行业的特殊性,中资银行有必要维持一定的利润水平以支持信贷投放和化解风险资产。”中金公司分析师林英奇分析指出,根据“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2035年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要实现这一目标,2021-2035年年均实际GDP增速为4.7%左右,对应名义GDP增速约为6.8%。假设银行资产增速较名义GDP增速高约1个百分点,预计未来10年银行资产规模增速有必要达到7%-8%的水平。假设风险加权资产增速与总资产增速相等,且银行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能维持当前水平,则要求核心一级资本净额增速至少为7%,即净资产收益率(ROE)至少为10%-11%,才能实现银行内生资本补充与支持实体经济发展两者间的平衡。
商业银行
资本补充
金融
发现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违法、不良信息举报和纠错,及文章配图版权问题均请联系本网,我们将核实后即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