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3日,中国人民银行发布了2023年前三季度主要金融数据。“前三季度金融数据显示,流动性合理充裕,信贷结构持续优化,实体经济融资成本下降,为经济回升提供了适宜的货币金融环境。”中国人民银行调查统计司司长、新闻发言人阮健弘如是表示。
业内专家普遍认为,整体上看,在8月公开市场操作利率下降、9月全面降准相继落地,稳增长政策持续发力背景下,9月新增信贷继续保持较大规模,且结构明显改善,新增社会融资延续同比多增,这意味着本轮稳增长政策效力逐步显现,市场需求也在逐步回暖。
前期政策落地见效市场融资需求有所恢复
在招联首席研究员董希淼看来,9月金融数据整体势头良好,这反映了当前我国经济延续修复态势,主要经济指标回升,融资需求有所恢复。
“前期各部门出台了一系列稳增长、扩内需的政策,随着这些政策落地实施,叠加效应显现,提振了市场信心和预期。”董希淼对《金融时报》记者表示,9月,银行响应政策要求,加快信贷投放,加大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和服务。
对于9月贷款同比少增,专家提示,这主要源于去年同期基数较高,并不代表金融支持力度减弱。实际上,与往年同期相比,今年9月信贷环比多增幅度要超出季节性。从结构上看,9月信贷“居民弱、企业强”特征明显缓解,其中,受存量首套房贷利率下调落地等政策影响,9月居民贷款数据有明显好转,居民中长期贷款同比较大幅度多增。
而对于9月信贷环比多增幅度要超出季节性,信贷投放延续了8月以来的走强势头,东方金诚首席宏观分析师王青认为主要受两方面因素带动:一是随着稳增长政策加码发力,基建相关配套融资需求受到拉动,带动实体经济融资需求边际回暖。二是为推动经济继续回稳向上,当前宽信用政策持续发力,整体货币信用环境较为宽松,也支撑了信贷增长的稳定性。
中国银行研究院研究员梁斯细致拆解了信贷数据之外的数据增减情况。他表示,9月企业债券净融资1.63万亿元,同比少6128亿元;但政府债券净融资5.96万亿元,同比多462亿元,这与9月地方专项债发行提速,带动债券融资规模保持高位有关。
居民贷款多增消费意愿普遍增强
近期的居民贷款多增现象引发关注。梁斯对记者解释,前三季度,从居民部门看,短、中长期贷款分别多增6600亿元、少增2200亿元。但8月和9月居民短期贷款同比连续出现多增,9月居民中长期贷款同比多增2014亿元,且增幅为4月以来最高。
“短期贷款同比多增说明居民消费意愿增强,中长期贷款同比多增意味着居民购房意愿有所转暖。”梁斯认为,“从数据看,虽然当前房地产市场仍处于探底阶段,但同比降幅并未继续扩大。”
王青同样认为,9月居民贷款数据有明显好转受房地产市场转暖因素影响。“9月存量首套房贷利率下调政策落地,居民提前偿还按揭贷的情况得到缓解;二是楼市‘金九’到来,在前期行业支持政策推动下,当月全国楼市出现一定程度的回暖。”他表示。
此外,受益于普惠金融支持政策发力和消费修复,居民贷款中的消费贷也持续发力。王青表示,整体而言,9月新增居民贷款在整体新增贷款中的占比远高于今年以来的平均水平。
与此同时,三季度企(事)业单位新增贷款15.68万亿元。不过,值得关注的是,9月企业短期、中长期贷款同比均出现少增,这意味着企业对未来经济预期仍处于持续修复阶段。“稳增长政策仍不能松劲儿。”董希淼表示,应重点关注企业贷款增长的稳定性和居民贷款增长的持续性,全面落实前期政策组合拳、继续采取有力措施,提振信心、稳定预期,持续激发有效融资需求。
作为少数几个实施正常货币政策的主要经济体之一,我国货币政策近年来保持稳健基调,并持续加大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专家建议,下一步应更好地发挥好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作用,并加强政策协调,综合用好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产业政策和就业政策等,更好地发挥政策集成效应。
M2增速延续小幅回落态势M2-M1剪刀差缩窄
数据显示,9月末,广义货币(M2)同比增长10.3%,增速分别比上月末和上年同期低0.3个和1.8个百分点。对此,专家分析认为同比增速下降或受税期等因素影响。“9月企业存款同比少增5639亿元,而财政存款同比多增了2673亿元。缴税导致企业存款减少,财政存款增加。”梁斯分析认为。
此外,上年同期基数偏高也影响了M2增速。王青解释,9月末各项贷款余额增速较上月下行0.2个百分点,这意味着存款派生也会减速,进而对M2增速会有一定影响。加之9月政府债券发行量大增,相应的财政存款比上年同期少减2673亿元,也会导致M2增速放缓。
董希淼认为,整体看,9月末,M2增速延续小幅回落势头,但仍然维持10%左右的较高水平,这显示出稳健的货币政策精准有力,市场流动性合理充裕。同时,他提示,9月M2-M1剪刀差缩窄至8.2%,从侧面反映出经济活力和企业信心有所回升。
居民贷款
信贷
银行
金融
发现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违法、不良信息举报和纠错,及文章配图版权问题均请联系本网,我们将核实后即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