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6日,中国银行业协会农村中小银行工作委员会发布《全国农村中小银行机构行业发展报告(2023)》(以下简称《报告》)。《报告》显示,2022年,全国农村中小银行资产质量进一步夯实,农村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7546亿元,同比下降109亿元,不良贷款率3.22%,同比下降0.41个百分点,拨备覆盖率143.23%,同比上升13.75个百分点。
经营规模稳步增长
《报告》显示,2022年,全国农村中小银行资产规模实现稳步增长,存贷款市场份额和排名位居区域前列,资产质量整体可控,风险抵补能力不断提升。
2022年末,农村合作金融机构(以下简称“农合机构”)总资产规模达到47.62万亿元。
从贷款在当地市场排名来看,浙江、湖北、湖南、重庆、成都、福建、山西、江苏、四川、江西等20个地区农合机构排名第1位;从存款当地市场份额来看,农合机构各项存款余额37.84万亿元,同比增长11.2%,27个地区农合机构当地市场份额在10%以上,其中云南、广西、贵州、吉林、海南、甘肃等11个地区农合机构当地市场份额在20%以上。
农村中小银行持续深入推进普惠金融业务,加大对“三农”、小微企业和城乡居民的服务力度。截至2022年末,全国农合机构涉农贷款余额超13.38万亿元,同比增长8.84%,涉农贷款余额超过贷款总额的一半,普惠型小微贷款余额70277亿元,增幅16.07%。2022年,农村中小银行从提升新市民金融服务能力和增强新市民金融服务保障等方面制定落实各项制度措施,全力满足新市民金融需求。
“一省一策”有序推进
2022年是省联社深化体制机制改革的元年,省联社改革有序推进。2022年4月18日,浙江农商联合银行挂牌成立,全国深化农信社改革“第一单”正式在浙江落地,河南、辽宁、山西等省级联社的改革方案在年内也获得监管批复。
与此同时,部分农信机构也在加速合并重组,如四川、云南的一些市区机构与县域联社(农商银行)组建地级市农商银行,部分发展较好的头部农商银行与省内部分基础较差、亟待改制的农信机构建立“帮扶”关系,这种关系以股权为纽带,形成若干农商银行集团,如广州农商银行、深圳农商银行等。
为优化股权结构、增强抵御风险的能力、加强战略协同和业务联动,在主管单位和省联社的推动下,在监管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区域内(省内或同一地市级内)农商银行相互持股频现,2022年,湖南、山西、安徽等地的33家农商银行投资入股区域内的其他农商银行。与此同时,按照监管政策要求,村镇银行加快推进体制机制改革,通过结构性重组,持续化解风险,推进自身高质量发展。其中,主发起行吸收合并或增持旗下村镇银行,已经成为村镇银行合并重组的重要路径之一,2022年共有4家村镇银行因被主发起行吸收合并而解散。
风险防控成效明显
2022年,农村中小银行抓住公司治理“牛鼻子”,完善内部治理,加快股权改革步伐,加速建立和完善现代企业制度,严把股东准入资质,从源头上把控入股资金风险。2022年,农村中小银行深化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建设,优化完善全面风险管理组织架构,建立健全全面风险管理制度体系。
此外,通过传统内部消化、批量转让等方式,农合机构不良贷款相关指标出现改善,不良贷款处置取得成效。如青海省联社推进不良贷款“三年攻坚”“夯基固本”“军令状”清收和潜在风险贷款真实入账行动,年内累计清收处置化解不良贷款28.96亿元。其中,现金清收不良贷款10.52亿元,核销不良贷款6.34亿元,市场化处置不良贷款3.66亿元,以重组方式化解不良贷款9.42亿元。推动潜在风险贷款真实入账14.9亿元,有13家银行实现潜在风险贷款全面“清零”。
农商银行
银行
中小银行
发现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违法、不良信息举报和纠错,及文章配图版权问题均请联系本网,我们将核实后即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