掘金养老金融“蓝海” 银行需从三个方面着力
2023-12-14 09:46:26
文章来源
金融时报

  养老是国之大计,金融是国之重器。近年来,随着国家层面对养老问题的重视程度不断提升,金融机构如何高质量发展养老金融已经成为关注焦点。


  10月底召开的中央金融工作会议提出,金融要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高质量服务,做好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数字金融五篇大文章。养老金融迎来前所未有的“高光时刻”。


  作为金融系统中的关键主体,对于商业银行来说,发展养老金融既是贯彻落实国家战略的重要责任,也是提升业务发展水平、优化自身经营的必然要求。


  当前,我国人口老龄化的规模大、程度深、速度快。据国家卫健委测算,预计2035年左右,我国6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将突破4亿人,在总人口中的占比将超过30%,进入重度老龄化阶段。在全社会老龄化不断加剧的背景下,做好养老金融这篇大文章,已经成为商业银行积极应对我国人口老龄化趋势、落实养老金融战略部署的现实需要。


  大力发展养老金融,更是商业银行适应金融业态变革、实现创新发展的重要途径。近年来,商业银行普遍面临着传统业务市场趋于饱和、营业收入承压、利润空间不断下降等挑战,亟待培育新的业务增长点。而养老金融业务具有覆盖面广、需求量大、关联度高等特点,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能够为商业银行打造一片全新的“蓝海”市场,给众多业务板块带来更多的发展机遇。


  一直以来,各家银行机构主要通过养老金金融、养老服务金融以及养老产业金融这三个方面,为做好养老金融这篇大文章“添砖加瓦”,虽然已经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仍然存在着金融产品“养老”属性不突出、金融服务供需脱节等亟待解决的问题。


  个人养老金业务是商业银行养老金金融服务的重要切入口。自2022年11月,我国个人养老金业务正式启动试点以来,首批开办的23家商业银行积极参与,账户开立数已经突破4000万户,但实际缴费的人数仅为开户数量的四分之一,特别是年轻群体对个人养老金储备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认识尚不充分,需进一步唤醒其养老意识。同时,个人养老金的产品“货架”也亟待补齐。相比储蓄存款和公募基金这两类产品,个人养老金保险和理财的产品数量较少,且部分权益类产品收益波动明显,并没有达到投资者对于“养老”属性产品的预期。


  接下来,商业银行还需要不断丰富、创新养老金融产品供给,突出产品的“养老”属性,在充分考虑老年人群体风险偏好的基础上,设计差异化、系统化的理财产品组合;同时,在服务创新、客户营销等方面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为个人养老金的保值增值提供更多优质便捷的金融服务。


  再从养老服务金融来看,当前,供给不足、供需脱节等情况普遍存在,且农村养老服务发展滞后的问题更加突出。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农村老年人口占农村总人口的23.81%,高于城市15.82%的老龄化率,然而针对农村地区的养老金融服务却存在明显缺口。


  相比全国性银行,农村商业银行在完善与加大农村地区养老服务金融供给的“蓝海”中,应有更大作为。一方面,农村商业银行需要充分围绕农村地区老年人消费需求特点,创新投资理财等金融产品和服务,包括养老财务规划、养老储蓄、养老保险等;另一方面,也要不断探索适用于老年人的消费场景建设,对农村地区的支付工具等金融基础设施及时进行适老化改造,让金融产品真正符合老龄群体的消费习惯。


  加大金融服务供给,推动养老产业可持续发展,也是做好养老金融大文章的重要抓手。近几年,养老产业的市场需求与日俱增,相关市场拥有巨大的发展空间。根据前瞻产业研究院的测算,截至2022年底,我国养老产业市场规模已达9.4万亿元,预计到2027年将突破20万亿元。养老产业的发展离不开各方面的投融资支持。然而,从整体来看,养老产业具有资金需求体量大、投资回报周期长以及受到管制约束较多等发展特点,对金融资本的吸引力先天不足。


  对于商业银行而言,要不断完善与养老产业投资相配套的相关融资产品,满足养老服务机构合理的融资需求。具体来看,各家银行应该开发针对各类养老产业的特色信贷产品,建立适合养老产业特点的授信审批、信用评级、客户准入以及利率定价制度,为养老产业提供差异化的信贷支持,促进养老产业长效健康发展。


责任编辑:周子章

养老金融

银行

金融服务

免责声明

发现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违法、不良信息举报和纠错,及文章配图版权问题均请联系本网,我们将核实后即时删除。


  • 版权所有 发现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