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是畅通国内大循环的关键环节和重要引擎,对经济具有持久拉动力,事关保障和改善民生。
2023年以来,国家把恢复和扩大消费摆在优先位置,打出了一系列促消费的政策“组合拳”,通过多种渠道,增加居民收入、改善消费环境、提振消费信心。然而,受到疫情的“疤痕效应”影响,当前的服务消费尚未恢复至疫情前水平,仍有较大的回补和拓展空间。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居民服务性消费支出在总消费中的占比为44.5%,尚未恢复到疫情前46%的水平。
在“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扩内需、促消费”已经成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推动力,也对金融支持消费提出了更高要求。
近日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了2024年要坚持稳中求进的总基调,以及稳中求进、以进促稳、先立后破等工作要求。围绕推进高质量发展,会议将“着力扩大国内需求”列为明年经济工作的重点之一,提出“形成消费和投资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部署“积极培育智能家居、文娱旅游、体育赛事、国货‘潮品’等新的消费增长点”等系列举措。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消费领域“划重点”,为各家商业银行长期稳定发展消费金融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更多的场景支持。接下来,以进促稳激发消费潜能,需要商业银行从新品类、新形态、新主体三方面不断探索新的消费增长点,加大对新型消费领域的信贷支持力度。
第一,培育发展新的消费增长点,需要抓住大宗消费升级发展的主要方向,把握产业发展的新优势。当前,我国居民吃、穿、住、行等传统消费需求的内涵与形态在不断升级,对大宗消费需求的品质化、多样化、个性化特征更为明显。作为稳定和扩大传统消费的重要抓手,新能源汽车、新型电子数码产品、节能家电等新品类的消费潜力不断释放,亟须金融产品和服务的丰富和升级。
接下来,商业银行要在依法合规、风险可控的前提下,适当放宽相关消费信贷的申请条件,持续降低对上述新型消费品类贷款的首付比例、延长贷款期限,合理确定信贷额度,不断降低居民对大宗商品新型领域的消费门槛。同时,各家银行机构也要积极开展相关消费信贷产品的研发创新,开发设计专属的金融产品和服务,满足居民对消费升级的多样化需求。
第二,随着互联网、云计算、虚拟现实等技术的深度融合应用,新型消费形态愈发多元,线上线下消费融合趋势不断深化。今年以来,淄博烧烤、酱香拿铁以及经典老字号在网络平台频繁“出圈”,抖音、快手、淘宝等直播间替代了线下实体店,成为消费者购物的新方式。
面对新的消费形态,商业银行要以客户需求为导向,与餐饮、旅游、物流、购物等行业的第三方平台加强合作,搭建跨界融合的消费场景,提供综合化的金融服务方案;借助互联网平台,将金融服务嵌入社交电商、网络直播、健康养生等线上消费热点,迎合不同年龄群体的消费特征和消费升级趋势。与此同时,银行也要充分发挥金融科技作用,不断完善非接触式的金融服务,在依法合规的前提下,提升客户数据获取的能力和维度,提升用户画像的精准度,从而制定差异化的金融服务方案。
第三,挖掘新的消费增长点,还需要银行在做好存量客户维护工作的同时,逐步拓展增量客群,进一步扩大消费金融的服务半径。我国新市民群体规模庞大,约有3亿人。目前,新市民群体已经成为城市化进程中消费增长势头最为强劲的群体之一,且随着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消费需求升级趋势愈发明显。
新市民群体的广泛性、差异性,决定了金融机构面向新市民客群的金融产品和服务,也要从最初的“可获得”走向“更便利”、从“广泛”走向“精准”。下一步,银行要把握新型城镇化和国家鼓励发展新市民金融服务的政策机遇,积极拓展新市民客群,结合新市民群体的收入特征和信贷需求,推出满足特定用途需要的消费贷款产品;针对新市民群体在创业就业、新城市安家落户、常住地就地养老、提升职业技能、提升金融素养等领域,金融机构也要持续提升服务的精准度。
银行
消费
信贷
金融
发现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违法、不良信息举报和纠错,及文章配图版权问题均请联系本网,我们将核实后即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