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中小银行是我国中小金融机构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央金融工作会议明确,要及时处置中小金融机构风险。同时,严格中小金融机构准入标准和监管要求。做好农村中小银行严监管、防风险工作,对于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推动农村金融稳健发展具有深远意义。
农村中小银行是涉农金融服务的主力军。与大型银行相比,“支农支小”是农村中小银行的重要使命。放眼整个农村金融市场,农村中小银行服务重心距离田间地头最近,又与涉农小微经营主体紧密相连。可以说乡村振兴少不了农村中小银行这股金融力量。截至2023年末,农村中小银行总资产为55万亿元,占银行业总资产14%;超过70%的法人机构和网点在县域。由此可见,农村中小银行金融服务触角在延伸,服务范围基本实现乡乡有机构、村村有服务。
村镇银行、农商银行等农村中小银行处在银行体系的“神经末梢”,尽管在银行业中占据数量优势,但同时也面临“量多质弱”的挑战。随着经济发展壮大,包括内控制度薄弱、盈利能力不强等在内的风险集聚矛盾逐渐暴露。前些年,个别中小银行的风险暴露是对金融行业的一次警示,这也时刻提醒有关部门,假如不及时发现并处置高风险机构,其风险传导将对金融市场产生严重影响。因此,农村中小银行改革化险不但没有完成时,而且要不断防范、反复提及,容不得有半点松懈。
化解农村中小银行风险要深化体制改革,精准聚焦银行内部风险隐患。2023年以来,金融监管部门从资本充足率、股权结构等监管指标上强化风险监管,促使农村中小银行按下了改革重组“快进键”。据不完全统计,约30家农村中小银行机构或市场化退出,或因吸收合并而解散,其中村镇银行占据多数。此外,监管部门提出的“一省一策”加快农信社改革也为各地指明了方向。这些举措进一步畅通了农村中小银行发展机制,也为其筑牢风险底线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化解农村中小银行风险,金融监管要抓住“牛鼻子”,形成多方联动效应。农村中小银行由于自身“造血”能力弱,随着大行下沉净息差持续缩窄,这使得银行机体抗风险能力变弱。金融监管部门要引导农村中小银行重塑经营管理机制,拓宽资本补充渠道,增强风险抵补能力。在此基础上,金融监管部门还要多方联动,强化对重点领域、关键人、关键岗位的管理,通过切断金融领域风险交叉点、连接点,以点带面加速推进金融监管横向到边、纵向到底,全面织牢织密防范风险保障网。
总的来看,经过近年来金融监管部门高强度监管后,农村中小银行金融风险已经得到大幅改善,高风险农村中小银行在中小银行体系中占比逐渐减少,农村金融环境得到充分净化。接下来,金融监管部门还应坚持“早识别、早预警、早处置”原则,做到“治已病”和“治未病”相结合,妥善防控农村中小银行金融风险。
农村中小银行
银行
金融监管
发现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违法、不良信息举报和纠错,及文章配图版权问题均请联系本网,我们将核实后即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