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贷“0首付”促销战打响 金融新政为汽车消费“添把火”
2024-05-10 09:06:59
文章来源
中国证券网

  “如果您要预约试驾,可能要排到三个星期后了。”近期,上海证券报记者走访上海一家特斯拉门店时,销售人员如是说。


  这折射出当前新能源汽车市场的火热。数据显示,4月新能源车销量延续一季度的上涨势头。作为大宗消费的新主力,新能源车大卖的背后离不开金融政策支持。从记者实地调研来看,“车贷新政”出台后,一场购车“0首付”的促销战全面打响。


  不过,行业人士提醒,消费者对于“0首付”等金融方案需要有全面且理性的认知,要审慎评估自身偿还能力,避免冲动消费、盲目借贷。


  车贷“0首付”促销战打响


  正值“五一”假期期间,记者走访的特斯拉门店不断有消费者前来咨询或预约试驾。


  该门店的销售介绍,当前主推Model 3和Model Y这两个指定车型版本,根据买车人不同的购买需求提供了相应的金融产品,包括与银行机构合作的购车“0首付”活动。


  走访期间,记者发现车企“0首付”“0利息”“0月供”之类的购车活动已经四处开花。梳理来看,购车“0首付”主要有两种模式:一是车企与自身旗下汽车金融公司、融资租赁公司等合作,打造相关金融产品;二是与商业银行等外部金融机构合作,推出相关金融产品。


  相较而言,商业银行购车“0首付”方案中的车型往往比汽车金融公司更丰富,而且没有时限;汽车金融公司通常服务于特定的品牌,只在规定活动期内提供贷款,在某一具体车型上优惠力度大。


  不仅如此,近期购车贷款费率也有不同幅度的下调,价格“内卷”相当激烈。上海蔚来某门店的销售告诉记者,蔚来“0首付”的银行车贷推出后,贷款年化费率从2.99%降低到2.79%。此外,蔚来旗下的融资租赁公司还提供低至2.5%年化费率的分期融资,无需抵押。


  除首购外,车企在复购以及置换购买等方面也纷纷出招。例如,蔚来置换购车的补贴最高可达3万元,东风本田的多款车型也推出了旧车抵首付的活动。


  金融新政为汽车消费“添把火”


  车企携手金融机构加码金融服务、纷纷推出“0首付”的背后,是金融政策的支持。


  今年4月3日,中国人民银行、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联合印发《关于调整汽车贷款有关政策的通知》(下称《通知》),优化了汽车贷款最高发放比例。其中,自用传统动力汽车、自用新能源汽车贷款最高发放比例由金融机构自主确定;商用传统动力汽车贷款最高发放比例为70%,商用新能源汽车贷款最高发放比例为75%;二手车贷款最高发放比例为70%。


  这意味着,消费者购买自用汽车可以“0首付”,车贷最高可达100%,完全靠贷款就可以买车。该车贷新政中对贷款比例的调整,是对原有规定的重大突破,更是相关部门力挺汽车消费的重要措施。


  汽车是大宗消费的主力,数据显示,去年全年汽车类零售额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中占比达10.3%。尤其是新能源车,在政策和市场的双重作用下,近年来销量持续快速增长。例如,今年1月至4月,比亚迪累计销售新能源纯电汽车43.46万辆,同比增长17.77%。


  自新政出台后,不少车企火速上线“0首付”“0利息”等购车金融方案。例如,东风汽车、一汽汽车、广汽汇理等车企旗下的汽车金融公司都推出了“0首付”“0利息”的金融产品;小鹏融资租赁推出了同样最高五年期的“0首付”购车方案;江苏银行、招商银行等均入场,推出“0首付”购车分期活动。


  从记者调研情况来看,车贷新政的积极效果正在显现。蔚来汽车一家门店的销售表示,“活动期间确实有越来越多消费者选择‘0首付’或者‘0利息’的购买方案,促销效果不错”。


  警惕“0首付”冲动消费


  汽车消费金融产品和服务为消费者购车提供便利,有利于提振消费。但行业人士提醒,消费者要理性消费,对于“0首付”类似的金融方案有全面且理性的认知,审慎评估自身偿还能力。


  招联首席研究员董希淼向记者表示,“消费者购车时要根据自身能力选择合适的车型和贷款,不能因‘0首付’‘0利息’而盲目借贷,不能超出个人偿还能力去借高额的贷款,要把自己的债务水平控制在可负担的范围之内”。


  此外,冲动消费、盲目借贷可能“营造”出汽车消费市场的火爆氛围,间接导致金融行业乱象,如相关人员利用汽车消费骗贷放贷等。


  最近监管部门的一纸禁业罚单,就为行业敲响了警钟。5月7日晚间,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天津监管局发布了一份行政处罚事先告知书送达公告:三名国有大行员工因为违法违规行为被分别给予禁止终身从事银行业工作的行政处罚,其中,一名员工因办理汽车分期时违规放贷700多万元,被判刑并被监管终身禁业。


责任编辑:周子章

车贷“0首付”

银行

信贷

免责声明

发现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违法、不良信息举报和纠错,及文章配图版权问题均请联系本网,我们将核实后即时删除。


  • 版权所有 发现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