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政策红利的持续释放、金融科技的深度渗透以及消费升级的内在驱动,消费金融成为2024年上市金融公司年报亮点。
发挥好协同效应
2024年,上市银行零售业务普遍进入调整期,消费贷业务增长强劲。在扩内需、促消费的背景下,消费贷成为零售业务的新增长点。中国人民银行数据显示,2024年四季度末,不含个人住房贷款的消费性贷款余额达21.01万亿元,同比增长6.2%,全年增加1.24万亿元。多家银行在2024年年报中披露的个人消费贷款数据有明显增长。其中,平安银行个人消费贷款余额4746.63亿元,同比增长13%;招商银行个人消费贷款余额3961.61亿元,较上年末增长31.38%;中国农业银行含信用卡在内的个人消费贷款余额1.3万亿元,新增2943亿元,增速28.3%;中国建设银行境内个人消费贷款余额5278.95亿元,增幅25.21%;兴业银行个人消费贷款余额973.13亿元,较上年末增长13.18%。南开大学金融学教授田利辉表示,随着国家提振消费政策的出台,银行零售业务有望逐步提速。消费贷业务有望在政策支持下继续增长,成为银行重要的利润来源。
近年来,消费的重要性在政策层面不断强化。中国人民银行实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综合运用准备金、再贷款再贴现等工具保持流动性充裕,并研究创设新的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加大消费重点领域低成本资金支持。财政部安排超长期特别国债3000亿元支持消费品以旧换新,已提前下达首批资金810亿元,覆盖家电、手机等12类商品。
对于政策利好,中国邮政储蓄银行研究员娄飞鹏认为,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协同发力,能够实现供给与需求的有效配合。上述举措一方面通过降低消费信贷成本,提高了居民的消费能力;另一方面通过从供给侧发力改善供给质量,提高了居民的消费意愿。这些都有助于创造消费金融服务空间。
“参与消费券发放与促销活动”在多家金融机构的年报中被提及:中国工商银行通过品牌系列促消费活动,发放立减金、流量券等优惠;中国建设银行承接196个城市76.96亿元消费补贴金额,拉动民生消费742亿元。
银行承接政府消费券的模式印证了政策与金融工具的协同效能,能够带来双赢。田利辉认为,一方面,银行参与发放和管理消费券能够扩大客户基础,增强用户黏性,并能借此机会推广其他金融产品和服务;另一方面,银行作为中介平台,负责处理消费券的分发、验证以及资金结算等工作,可以提高整个流程的安全性和效率。
从2024年年报中可以看到,金融机构与政府部门协同促消费效果明显。对于下一步的合作方向,田利辉建议,双方需要协同数字化基建,打通政务数据与银行风控系统。
金融服务场景化
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发布的《关于发展消费金融助力提振消费的通知》明确要求,金融机构需围绕扩大商品消费、发展服务消费和培育新型消费,丰富完善金融产品和服务。
面对经济复苏与消费升级的双重需求,银行业金融机构通过大规模投放消费信贷、创新金融产品、优化服务流程等方式,持续促进消费潜力释放。
深入渗透消费场景正在成为消费信贷服务的发力点,这一点在多家上市公司的年报中得到充分体现。金融机构通过与零售商、电商平台等合作,构建场景化金融服务体系,推动消费信贷产品迭代升级,实现金融与消费的深度融合。工商银行与银联合作在山姆超市、京东到家、叮咚买菜等平台开展消费促销活动,聚焦老百姓日常买菜场景,开展满减、立减活动。
场景化金融也体现在信用卡业务中。多家银行在年报中提到,对信用卡采取“支付场景精准营销”的策略。其中,文旅、美食、购物、跨境旅游、留学等成为信用卡业务推广的高频场景。
“场景化金融服务使得金融产品更加贴近日常生活需求,提高了服务的便捷性和用户体验感。”田利辉表示,场景化金融服务不仅有助于提高客户转化率,还能让金融机构更好地理解客户需求,从而设计出更符合市场需求的产品和服务。
记者在多份年报中注意到,年轻客群的消费场景受到重点关注。多家金融机构在深入了解年轻客群的生活方式、消费习惯及价值观基础上,打造专属于青年的服务体系,满足年轻客户在财富消费端的多样化需求。
中信银行采取多种方式吸引年轻客群:结合年轻用户喜好,发行多款游戏联名卡;聚焦年轻人出行、购物等消费场景,上线“有颜有个性”的“颜卡”系列产品;建立新媒体渠道矩阵,在社交平台开立官方账号“中信银行信青年”,持续传播青年服务理念。中信银行年报显示,该行Z世代客群达4677.99万户,“颜卡”系列信用卡累计发卡量突破1500万张,累计交易金额超3700亿元。
“年轻一代正逐渐成为消费主力,他们对于个性化、便捷性的要求越来越高。”田利辉分析,金融机构在年轻客群中大力推广消费信贷,背后的逻辑是客群战略卡位、场景精准匹配和数据驱动定价。同时,在传统领域外,在线教育、远程医疗服务及定制化旅行等新兴消费场景也具有较大发展潜力。
构建可持续生态
在消费信贷规模扩张的同时,金融机构越发重视消费金融生态的可持续发展。
利率下行是年报中被多次提及的2024年消费信贷市场的显著特征之一。国有大型银行及股份制银行纷纷推出低利率产品。娄飞鹏指出,这种“薄利多销”策略的背后,是银行资金成本下降与市场竞争加剧的双重作用,存在一定潜在风险。单纯追求低利率来吸引客户,可能导致银行收益无法有效覆盖成本。
部分银行在年报中披露,正在开发AI风控模型,通过数字化手段优化信贷流程。田利辉表示,数字化风控体系的完善为消费信贷扩张提供了底层支撑。AI风控模型能够实时分析海量数据,快速识别潜在风险点,有效降低违约概率,而且能够进行动态风险预警,实时监控还款行为,实现了“AI+金融”的深度融合。
除了从自身层面控制风险,金融机构也越来越重视消费者教育。建设银行在“3·15消费者权益保护宣传周”“金融教育宣传月”等活动中,面向老年人、青少年、新市民等客群,积极开展线上线下教育宣传活动,帮助广大消费者提升风险意识,增强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能力。
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将“大力提振消费”列为年度首要任务,明确提出实施提振消费专项行动,并通过财政贴息、金融支持等组合拳推动政策落地。可以预见,未来金融机构在促消费领域的发力空间依然广阔。但同时,持续释放消费动能仍需破解居民收入增长放缓、消费信心不足等深层次挑战。娄飞鹏表示,金融机构需进一步平衡规模扩张与风险防控,深化金融科技应用,同时加强与政府、企业的联动,共同构建促进消费的长效机制,实现金融动能与消费升级的良性互动。
上市银行
消费金融
银行
发现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违法、不良信息举报和纠错,及文章配图版权问题均请联系本网,我们将核实后即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