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现网讯 记者罗雪峰 财经研究员周子章)2024年,在宏观经济复苏承压、银行业息差持续收窄的背景下,宁波银行以“数字化+多元化”双轮驱动,交出了一份营收净利双增、资产质量稳健的年度答卷。作为深耕长三角、辐射全国的区域性银行标杆,其业绩不仅展现了差异化竞争力,更折射出中小银行高质量发展的可行路径。
多元化中心驱动 营收净利稳健增长
近年以来,宁波银行一直致力于打造多元化的利润中心,拓宽利润来源。目前在公司本体有公司银行、零售公司、财富管理、消费信贷、信用卡、金融市场、投资银行、资产托管、票据业务9个利润中心;子公司方面有永赢基金、永赢金租、宁银理财、宁银消金4个利润中心,各利润中心协同推进,发展良好。公司盈利构成中,大零售及轻资本业务的盈利占比较高,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
多元化中心驱动下,宁波银行实现了大跨越。年报数据显示,2024年总资产首次突破3万亿,资产总额达31252.32亿元,较上年末增长15.25%。
资产规模大跨越的同时,营收净利持续稳健增长。2024年,宁波银行实现营业收入666.31亿元,同比增长8.19%;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271.27亿元,同比增长6.23%;其中,非利息收入186.38亿元,在营业收入中占比为27.97%。连续三年高于行业平均水平。
在利率市场化深化背景下,宁波银行通过“大零售+轻资本”战略对冲息差压力,成效显著。截至2024年末,公司银行客户17.18万户,较上年末增加2.03万户;零售公司客户43.96万户,较上年末增加0.76万户;投资银行客户数突破5000家;个人客户金融总资产(AUM)达11282亿元,同比增加14.3%,私人银行客户AUM 3036亿元,同比增加16%,高净值客群贡献提升。公司盈利构成中,大零售及轻资本业务的盈利占比较高,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
科技赋能 数字化推动商业变革
在数字经济快速发展的背景下,金融科技已成为银行业转型的核心驱动力。作为中小银行中的佼佼者,宁波银行紧紧围绕客户全生命周期的各类需求,更新迭代业务商业模式。积极探索数字化转型路径,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创新发展之路。
面对数字技术、人工智能的发展浪潮,宁波银行聚焦智慧银行的金融科技发展愿景,推动金融与科技融合发展,通过60多套数字化系统,为企业客户发展赋能。
在推动数字化转型方面,宁波银行借助金融科技,不断夯实数字化应用的基石底座,结合实体企业的需求,全面升级鲲鹏司库、五管二宝等数字化系统解决方案,与客户内部系统互联互通,推进业财一体化与多元场景融合,赋能客户经营和降本增效,打通金融服务的“最后一公里”。
此外,宁波银行围绕实体客户的各类金融服务需求,充分发挥平台赋能价值,依托“波波知了、设备之家、美好生活”三大平台,为客户提供全流程的综合化金融服务。其中,“波波知了”平台包含“14+2”的服务模块,为企业经营管理提供综合金融服务。自2023年9月推出以来,累计服务企业数超10万户。
另一方面,宁波银行积极顺应实体企业“走出去”的发展趋势,为走出去企业提供一揽子综合金融服务,赋能企业国际化发展。2025年3月份,宁波银行首次推出财资大管家年度升级版本及鲲鹏司库2.0海外服务方案。其中,鲲鹏司库2.0在去年“咨询、业务、风险、系统、使用”司库全过程的“五全”服务体系的基础上,创新推出海外财资中心七个一体化服务方案。
牢筑风险管理根基 资产质量稳健
“经营银行就是经营风险”,宁波银行始终坚持将守住风险底线作为最根本的经营目标,将风险防控视为可持续发展的生命线,按照全面风险管理的要求,持续完善全面、全员、全流程的风险管理体系。
在一系列的风险管理制度的保障下,宁波银行信贷资产质量继续保持业内较好水平。截至2024年末,不良贷款余额112.67亿元,不良贷款率0.76%,拨备覆盖率389.35%。自2007年上市以来,宁波银行不良率始终保持在1%以下,在上市城商行中也属难得一见。
此外,宁波银行持续推动资本精细化管理,平衡好资本和资金使用效率,公司资本充足、资本回报等综合性指标继续保持良好。截至2024年末,宁波银行资本充足率为15.32%,一级资本充足率为11.03%,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为9.84%。
宁波银行的发展证明,区域性银行并非只能“小而美”——通过科技投入筑牢护城河、风控能力守住底线,完全可以在复杂环境中实现“又稳又快”的增长。其模式为中小银行转型提供了样本。2024年的宁波银行,用数据诠释了“稳健不等于保守,创新不意味冒进”的发展哲学。在银行业分化加剧的当下,其以科技重塑服务、以风控夯实根基的实践,或将成为新一轮行业变革的关键注脚。
展望2025年,宁波银行表示,将继续实施“大银行做不好,小银行做不了”的经营策略,真心对客户好,扎实践行金融“五篇大文章”,用专业创造价值,防范好各类风险,推动银行稳健可持续发展。
宁波银行
城商行
银行
中小银行
发现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违法、不良信息举报和纠错,及文章配图版权问题均请联系本网,我们将核实后即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