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稳定基底夯实 中小银行化险路径明晰
2025-04-15 09:17:39
文章来源
中国证券网

  随着顶层设计日趋完善,中小金融机构风险化解力度持续加强。今年以来,中小银行增资扩股密集获批,体现了风险化解与转型发展并重的改革思路。


  路径方法逐渐明晰


  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一体推进地方中小金融机构风险处置和转型发展”,同时提及补充资本金、兼并重组、市场退出等多种化解风险的具体方式。


  招联首席研究员、上海金融发展实验室副主任董希淼认为,强调“一体推进”,既体现国家对化解中小金融机构风险的重视,又突出中小金融机构转型发展的重要意义。


  “今年,中小金融机构风险处置力度将加大。”中国银河证券分析师张琦分析称,对于有发展潜力但资本金不足的机构,可能会通过引入战略投资者、发行优先股等方式补充资本金;对于一些规模较小、经营困难的机构,可能会推动其与其他机构兼并重组,实现资源整合和优势互补;对于严重资不抵债、无法持续经营的机构,则会依法实施市场退出,以维护金融市场的稳定。


  上海金融与发展实验室主任曾刚认为,近年来,中小银行改革化险思路日渐清晰:城商行方面,以吸收合并或新设合并为主;农商银行方面,主要是在省联社改革过程中进行整合;村镇银行方面,主要是推动主发起行并购,或引入新的股东,在缩减数量的同时,增加资本实力,优化股权结构,提升经营效率和抗风险能力。


  风险化解成效初显


  种种迹象表明,中小金融机构风险明显收敛,风险化解成效初步显现。


  首先体现在数量上。过去3年,银行业金融机构法人累计减少307家,机构整合与风险出清步伐显著加快。


  具体来看:城商行合并重组案例层出不穷,山西银行、四川银行、辽沈银行、中原银行等省级银行应运而生;农信系统改革方案平稳推进,四川、广西等十余个省份的省级联社改革已获批或落地;村镇银行“村改支”“村改分”现象屡见不鲜,以主发起行增资、引进战略投资者方式实现吸收合并。


  其次体现在质量上。中国人民银行发布的《金融稳定报告(2024)》显示,截至2023年末,参与评级的3936家银行机构中,代表高风险的“红区”银行仅357家,资产规模7.05万亿元,高风险银行资产占比仅1.78%。


  “中小银行风险可控,无须过度担忧。”国信证券金融业首席分析师王剑表示,从资产质量上看,金融监管总局数据显示,近年来城商行不良率、拨备覆盖率保持平稳,农商行不良率、拨备覆盖率有所改善,中小银行整体资产质量情况稳中向好。


  最后体现在决心上。2025年,金融监管总局将“加快推进中小金融机构改革化险”作为年度重点任务之一,将坚持上下统筹、分工包案、凝聚合力,全力处置高风险机构,促进治理重塑、管理重构、业务重组。


  “中小银行此前暴露的部分存量风险已随改革处置有所缓解,预计未来中小商业银行信用水平将保持稳定。”联合资信金融评级一部技术总监刘睿认为。


  转型发展机遇已至


  风险化解与转型发展是一体两面。今年以来,多家中小银行增资扩股方案陆续获批,例如,浙江民泰银行近期获国资股东入股,资本实力将得到增强。


  对于增资扩股带来的影响,四川天府银行董事长黄毅表示,国资入资中小银行,不仅是对银行资本补充的有力支持,更是提升银行治理水平、增强市场信心的重要契机,同时也为银行带来了更多资源与合作契机,能够进一步增强中小银行的市场竞争力。


  中小银行滋生风险,既有外因也有内因,一定程度上缘于未及时对应市场环境变化作出调整。不过,今年以来,商业银行“价格战”“卷利率”的现象有所缓解,为中小银行提供了友好的生长土壤。一家江浙地区中小银行副行长表示,随着贷款利率自律机制逐渐发挥作用,中小银行的生存空间将持续拓展。


  中小银行在服务小微企业、助推区域经济发展方面功不可没。未来,中小银行应完善自身定位,立足当地开展特色化经营,推动实现差异化、内涵式发展。


  打铁还需自身硬。董希淼建议,中小金融机构要充分发挥好主体作用,坚持差异化战略定位和路径,加快转变体制机制,加强人才引进和培养,不断完善公司治理,深化数字化转型,因地制宜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增强转型发展与风险防控的内生能力。


责任编辑:周子章

金融稳定

中小银行

银行

金融

免责声明

发现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违法、不良信息举报和纠错,及文章配图版权问题均请联系本网,我们将核实后即时删除。


  • 版权所有 发现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