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疫情对各行各业都有影响,对个别行业的影响甚至是毁灭性的。今天一起来看看,受影响的行业,这些行业可以做哪些改变力挽狂澜?
航空行业
新冠肺炎疫情对全球航空业造成了沉重打击,航空旅行在世界各地陷入停顿。中国的航空服务业也受到明显的冲击,这直接体现在今年的榜单上。今年入榜的航空品牌比去年减少1个,且排名出现了普遍下滑。新冠肺炎尽管最早发生在12月初,但在中国爆发是1月中下旬,正值2020年春运期间。“春运”期间是民航运输的旺季,历来都是航空公司的稳定盈利季节。在2020年春运前,中国民航预计日均保障航班量将超过17000架次,比2019年同期增长约13.3%。然而,随着疫情的发生,中国航班取消量巨大,保障航班远远低于预计。据统计,在春运开始的1月10日至2月12日内,全国共取消航班21.08万架次,日均取消6200架次。今年入榜的航空品牌比去年减少1个,排名出现了普遍下滑。
就旅客运输量而言,中国民航预计春运前民航客运量将达到7900万人次,比2019年增加约8.4%。而截止2月10日累计旅客运输量仅为1021万人次,比2019年春运同期下降了70%,平均客座率不足45%。客运量在SARS之后首次出现70%的降幅,疫情对航空公司的影响可见一斑。
此外,随着航空租赁业务的发展,航空公司大都采用融资租赁模式,租赁大部分飞机,根据合同,即使飞机停飞,航空公司也需要继续每月支付租金。因此,除了退改票需要大量资金外,航空公司还面临着收入减少以及持续支出的现金流的双重打击。中国一些航空公司在疫情期间迫于资金压力,已经对飞行员和空乘等实行无薪休假。一些小航空公司则完全停飞其航班。
目前,尽管中国疫情已经得到有效的控制,大部分国内航班以及航线也已经开放,但是由于疫情在海外的不断蔓延,国内航空公司海外航线也受到了很大的冲击。3月26日,民航局发布《关于疫情防控期间继续调减国际客运航班量的通知》,其要求国内每家航空公司经营至任一国家的航线只能保留1条,且每条航线每周运营班次不得超过1班;6月5日,美国发布了航空限制令,规定中国往返美国的内籍航司仅为2家,且每周一班。由此来看,疫情对于航空业的影响还将持续一段时间,国内航空公司在疫情中,也需要寻找新的增长契机,帮助企业品牌度过难关,实现增长。
零售行业
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的爆发对中国零售市场带来明显冲击,根据中国商务部对于中国春节期间黄金周零售销售额统计来看,2020年春节期间,预计中国零售总额约为0.5万亿元人民币,相较于2019年的1.01万亿元人民币,下降幅度超过了50%,从体量上看,也仅持平于2012年(0.47万亿)以及2013年(0.54万亿)。从今年的榜单上看,零售行业入选数量和去年持平,但零售业品牌名次普遍出现了下滑。
从细分行业来看,新冠疫情对中国零售业的不同场景的影响也不尽相同:购物中心、商场百货等场所受到的负面影响最大,客源流失严重。2020年春节期间,时尚零售业实体门店(其中包含了入驻百货和购物中心的门店)平均约70%处于停业状态,此外,根据德勤报告显示,约60%多业态购物中心表示疫情期间,客源降低超过50%;对于超市以及便利店,尽管其客源主要来自于人们对于日用生活必需品的采购,但由于疫情影响,民众采购物资的频次以及数量也均有所下降,同时采购还受到了线上购物的分流,导致超市及便利店客源亦受到相当的影响;对于线上零售来讲,本次疫情对于该子行业影响相对最小。根据德勤调研数据显示,近三分之二的线上商城表示客源未受到影响,可选消费品预计受疫情冲击较大,而日常消费品产品由于单价和毛利等水平低于大部分可选消费品,因此预计2020年一季度电商的销售规模和利润水平均也会有所下降,但影响程度小于实体零售,且此次疫情有利于电商渠道快速抢占消费市场。
总体来看,新冠疫情进一步加速了零售企业向线上转移,从而提高企业整体业绩与效率以及抗风险性。在此次疫情中,大型零售企业在此次疫情中展现出较强的抗风险能力,其完善的渠道布局以及供应链整合帮助他们在疫情期间更好的应对各种突发情况,运营能力较弱的企业受冲击则更大,提前布局线上业务的企业则在此次疫情中也应对的更为从容。
尽管疫情对于中国零售业冲击较大,但是考虑到零售业对于民众的刚需,其在疫情后的恢复速度也会较快。以非典疫情为例,在非典疫情高峰时,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一度回落到4.3%,而疫情结束后,该数据则迅速恢复了当年的正常水平。值得中国各大零售业中小企业深思的是,如何进行企业的数字化以及多元化转型,并快速发展人工智能/物联网以及大数据技术等在中国零售行业中的应用场景。技术与零售的跨领域结合可以提升企业价值,增强竞争力的同时,也在未来能够更好的规避风险。
旅游行业
2019年,旅游业对GDP的综合贡献为10.94万亿元,占GDP总量的11.05%。旅游直接就业2825万人,直接和间接就业7087万人,占全国就业总人口的10.31%。根据文化和旅游部的数据,2019年春节期间出行人次4.15亿人,旅游收入达5139亿元。2020年春节,在疫情的影响下,很多人的出行计划被迫取消,旅游业因此遭受严重冲击。酒店机票退订、旅游景区暂停营业,春节期间旅游业几乎停滞。旅游服务业今年共有10个品牌入选榜单,相比去年减少2个,并且名次普遍出现了较大幅度的下滑。
各地为了防止疫情扩散进行了各种防控措施,尤其是隔离制度,这些举措就变相抑制了消费者的出行意愿。清明小长假期间,国内旅游接待总人数4325.4 万人次,同比减少61.4%;实现旅游收入82.6 亿元,同比减少80.7%。五一假期期间的旅游收入也同比下降了近六成,旅游人次下降了四成。
为了缓解疫情带来的冲击,旅游业也积极寻求创新。疫情的严格管理鼓励了景区、交通的智慧化管理;景区、OTA陆续更新的线上游览“云旅游”服务;酒店通过智能化运营实现无接触服务。通过新兴技术对行业商业模式进行升级,通过疫情实现更快的产品迭代,旅游业也因此实现了革新。智慧旅游为品牌提供了更加直接和便捷的信息收集方式,便于品牌做出更加合理的决策。
疫情为旅游业格局带来了变化,对品牌的资产结构、管理结构都提出了考验。不少品牌都在疫情期间重新对产品结构、销售渠道、优劣势等进行分析,调整旅游业务的方向,探索新的产品和销售模式。中国旅游业目前的集中度较低,规模效应不强,抗风险能力较弱。通过疫情将这些问题暴露出来之后,品牌也就需要对症下药,积极进行结构优化与调整。品牌也可以重新挖掘消费需求,为客户提供真正有价值的旅游服务,满足他们的诉求。
疫情期间,社会责任也成为了旅游形象新的核心内容。例如,不少酒店品牌为医疗工作者提供免费住宿,景区宣布对医护工作者免费开放一年等。这些措施都提升了品牌形象,有利于品牌更顺利地度过危机,实现长期发展。随着社会责任在各行各业中的地位不断提升,在消费者心中的地位不断提高,旅游业也需要将社会责任纳入运营重心,借助社会责任进行品牌升级和塑造,为旅游产品实现增值。
能源行业
世界经济与能源消费存在正相关关系,即一定速度的经济增长,必然带来一定速度的能源消费增长,反之亦然。因此,经济活动是能源消费的前行指标。新冠肺炎疫情对国内外能源行业造成明显冲击。2020年入榜的能源品牌,有的排名出现了大幅度的下滑,去年入选的品牌有的今年直接跌出了榜单。
随着疫情影响的扩大,交通、物流、出行都受到了各种限制,工业也不得不停工。作为背后支撑的能源行业面临着需求的大量萎缩。尽管由于疫情大家都选择居家隔离,导致居民用电量的上升,但居民用电量占比较少,2019年只占全社会用电量的15%左右。历来作为第一季度经济增长主要动力的第三产业暂时停业导致用电量大幅下滑。因为疫情导致复工较晚的经济发达地区的第二产业用电量也出现严重下滑。据统计,一季度预计全国煤炭消费量同比下降12.09%,沿海六大发电集团日耗煤同比下降35.92%,2月份汽油消费量同比下降超过40%、柴油消费量同比下降超过30%、航空煤油消费量同比下降超过50%、天然气消费量同比下降10.2%。
在供给端,劳动力短缺成了能源行业在疫情中面临的主要难题,严重影响了能源产能。为了维持社会的正常运转,作为社会支柱行业的能源行业已经有高于一般行业的复工率。但由于各地的隔离政策、防护物资短缺、部分社会因停产需要重启等因素,能源行业的恢复也有很大的阻力。在外部需求不振、价格持续下跌,内部库存成本攀升、现金流出现压力等困难面前,很多企业的运营也都出现了困难。疫情时全国对交通运输的限制也极大得影响了能源行业的运输供应链。疫情中铁路、管道等运输渠道的运行总体稳定,但依赖公路、港口等渠道运输的能源加工产品运输量则出现了大幅下滑。
在能源行业内外部都承受巨大压力的情况下,能源行业的智能化发展的必要性就逐渐凸显。推动能源行业的智能化建设可以提升能源供应链的抗风险能力。随着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发展,能源品牌可加大对煤矿、电厂等设备的智能化改造,形成统一的信息管理体系,也可以提升能源的开发和使用效率。疫情之后,行业的技术升级将会加速,产业创新能力也会大大提高。品牌企业也需要加快相应人才的培养和供给侧改革,以满足行业日益增长的技术需求。
疫情,品牌
发现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违法、不良信息举报和纠错请联系本网。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团结湖北街2号11幢206
邮编:100020
京ICP备05049267号
京ICP备05049267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102001063
版权所有 发现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