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难见真情 共同抗疫情
——海外中国文化中心“云端”传递守望相助情谊
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海外中国文化中心积极创新工作方法,推出形式多样的线上活动,丰富文化交流内涵,在“云端”传递守望相助情谊,获得当地民众积极评价
开罗中国文化中心
开启线上交流新模式
“相知无远近,万里尚为邻。丝路古道,为我们永远守望……”5月22日,阿语歌曲《中埃手挽手》在开罗中国文化中心官网发布。这首歌曲由开罗中国文化中心联合埃及知名音乐人共同创作,以充满阿拉伯风情的动人旋律、饱含深情的歌词,讲述了中埃两国携手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感人故事,歌颂了两国人民间的深厚友谊。
在这首歌发布前不久,另一首纪念中埃建交64周年的歌曲《携手并肩》也在中心网站发布。两首歌曲在埃及收获好评,MV观看量已超过60万次。埃及卫生和人口部部长助理绍基很喜欢两首歌曲,在社交媒体上转发。当地网友留言:“愿埃中两国的友谊之船顺着歌声跨过尼罗河与黄河,走进人民的心中。”
疫情防控期间,中心在进行线上汉语教学活动的同时,利用社交媒体平台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活动,开启线上交流新模式:制作歌曲、开设图片展、举办烹饪大赛……以“云·游中国”为主题,中心开展了云课堂、云展览、云美食、云演出等线上交流活动,每日推送优质内容,得到埃及民众的广泛关注和积极参与。
“我走过20多个国家,拍摄了无数名山大川,但是像库车这样大气恢弘的自然景观还是第一次看到。”在“云端”欣赏完有关新疆库车的图片展后,埃及摄影师艾哈迈德赞不绝口。他从事摄影工作数十年,最喜欢拍摄自然风景照,“我想去库车看一看这个一眼就让人魂牵梦萦的地方”。
中心今年分3期在社交媒体主页上举办新疆库车主题展,精选体现中国新疆库车文化和自然资源丰富性的图片,寻找新疆库车与埃及当地的文旅契合点。展览上线后,许多埃及民众被库车的自然与人文风光打动,争相发来近300张埃及各地的优美风景照片,中埃文化美美与共。
居家隔离期间,许多埃及民众爱上了烹饪。中心举办“网上中餐厅”美食教学工作坊,自4月9日起每周四在网上发布中餐烹饪教学视频。首期视频发布24小时内即获得8.5万次观看。埃及网友叶海亚是这一活动的“铁杆粉丝”,每期教学视频都积极学习,并将自己的“作品”分享到评论区。从最初技艺生涩到最终“技压群雄”,他在第八期活动时以一道“近乎完美”的宫保鸡丁赢得当期“最佳厨艺学徒”称号,获得网友纷纷点赞和留言祝贺。
吉隆坡中国文化中心
呈现当地民众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
6月,吉隆坡中国文化中心主办的“美丽中国”征文比赛正式上线。在全球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背景下,今年特设主题“与爱同行”,鼓励参赛者通过文字记录、分享抗疫故事,向读者传递信心和勇气。当地教育主管部门主动提出希望与中心建立长期合作,共同在当地中小学推广这一活动。
这是吉隆坡中国文化中心今年成立以来举办的众多活动的缩影。今年1月,中心揭牌。成立不久,就面对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蔓延的情况。如何克服疫情带来的不利影响?从线下到线上,从“面对面”到“云端”,中心拓展线上活动空间,先后举办了几十场主题多样的线上活动,得到当地民众的积极评价和热情参与。
“医生保护我,我保护你们。我们一起坚守每一天,保重身体,努力赢战‘疫’。”在中心发起的“我的战疫寄画——爱的传递”海报绘画比赛中,来自沙巴州启华小学的儿童组冠军获得者刘珈訢在作品寄语中写道。这项活动共收到来自马来西亚各地的700余件投稿作品,这些作品或笔迹稚嫩,或寓意深刻,展现形式虽各有不同,但都呈现了当地民众齐心协力、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
作为世界华文文学重镇,马来西亚不乏优秀的华文作家。为鼓励当地民众在疫情防控期间多读书、读好书,中心联合马来西亚访问网推出7集线上读书访谈节目《作家的作家》,为马来西亚民众提供抗疫精神支持。访问网总编辑陈文贵说:“希望可以通过该节目带动本地的阅读氛围,让民众了解更多优秀作家与书籍。”
“乐游中国2019视频大赛”网络票选活动也吸引了许多当地民众的关注。短短一周内吸引近两万人次参与,重头奖项“网络人气视频”和“网络视频博主”投票人数均超过6000人。15部获奖作品随后在中心网络平台展播。有网友在活动页面留言,称赞入选作品专业水准之高超,还表示“视频里的美景、美食和文化太有吸引力了!疫情结束后,我们也想去中国看看”。
中心还与当地文化艺术机构、表演团体和艺术家合作,挖掘本土文化资源,利用新科技和新媒介赋能文艺创作,积极组织策划包括云征集、云演出、云讲座、云公益、云工作坊等在内的一批文艺精品项目,预计将在下半年陆续推出。
布鲁塞尔中国文化中心
期待去探索中国的奥妙
“在短短一分钟的视频里,我感受到上海的活力。视频中的艺术、体育活动和城市景观都令人震撼。”在布鲁塞尔中国文化中心线上汉语课上,一部名为《上海欢迎您》的短片让学员穆纳走近了这座国际大都市,“我希望有一天能去上海品尝当地美食,很期待去探索中国的奥妙!”
疫情防控期间,中心将汉语课堂搬到网上,同时开展“云·游中国”系列活动。《除却“峨眉”不是云》图片展、江南文化主题系列视频、抗疫纪录片、网课聊中国……中心通过分享视频图片、举办线上交流,为比利时民众提供丰富的中国文化体验,受到当地民众的广泛关注,粉丝数不断增加。汉语班法国学员安顿说:“我非常喜欢汉语和中国文化,‘云·游中国’帮助我提高了汉语水平,希望中心分享更多有英文或法文字幕的中国电影。”
汉语班学员塞萨尔是一名在欧盟工作的西班牙官员,他喜爱中国文化,尤其对中国民乐和中医感兴趣。疫情防控期间,他还把自己家中储存的中药送给有需要的西班牙朋友。塞萨尔对“云·游中国”系列活动印象深刻,“‘云·游中国’活动加深了我对中国的了解,希望这个活动能一直做下去。”
根据当地民众关注度,中心推出广受欢迎的文化艺术作品。经典民乐《栀子花开了》演绎中国民族音乐写意之美,艺术作品《敦煌诗意》体现中国匠人精神,《“绣”里乾坤·中国绒绣展》展示中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纪录片《指尖上的中国:凤栖梧桐》讲述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故事……
在云端,民众可以听评话弹词,在妙趣横生的故事和弦琶琮铮的旋律中放松;也可以赏传统艺术作品,感受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多样的选择,丰富的享受,赢得当地民众的喜爱和点赞。
“云端”文化交流,也传递着中比两国人民共抗疫情的力量。中心官网上线了许多抗疫主题的作品,包括获得广泛好评的纪录片《中国抗疫志》、歌剧音乐电视《在一起》、抗疫舞台作品《天使告诉我》等,讲述了中国的战疫故事。汉语班的小学员们还联手创作以中比抗击疫情为主题的画作赠予中心,凝聚共克时艰的力量。
新加坡中国文化中心
“艺”起抗疫丰富民众居家生活
“我们都知道‘桂林山水甲天下’,桂林的山清、水秀、洞奇、石美,号称四绝。”视频中,新加坡著名文化和旅游专家李良义坐在地图前侃侃而谈。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新加坡中国文化中心、中国驻新加坡旅游办事处与李良义合作,推出“云·游中国——护照里的中国文化与旅游”系列视频讲座,以中国护照内页中各地风光的图案为脉络,讲述中国各地的历史文化和自然风光。
除了李良义,这组视频节目还请来了中新两国多位嘉宾助力:中国表演艺术家姜昆讲解故宫角楼趣闻,布依族姑娘着盛装讲解贵州“中国天眼”工程,新加坡青年表演艺术家汪慧分享黄梅戏唱腔艺术……该系列视频的第一集于今年4月16日在优兔和脸书推出后,观看和订阅人数不断增加。有网友留言:“讲座内容非常精彩,疫情期间可以居家收听有关中国文化的节目,我们很惊喜。”
今年是中国和新加坡建交30周年,也是新加坡中国文化中心成立5周年。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中心将目光从线下转向线上,停课不停学,开展网络授课,同时推出多项在线活动,满足新加坡民众渴望了解中国文化的需求。
5月,一首由中国近代民乐家刘天华创作的《光明行》在中心网络平台上线,这首由中新两国30位著名胡琴演奏家、乐团首席及二胡爱好者在网上共同演奏的二胡名曲,得到众多观众的关注。新加坡总理李显龙在脸书上表示,疫情使得胡琴演奏家们暂时只能各自弹奏,但是大家的爱心和努力,再次显示了两国人民之间的深情厚谊。
此外,新加坡华乐团行政总监何伟山发起并制作的视频“鸿雁献温情,心系客工情”也在中心的社交媒体平台上线,为当地外籍务工人士抗疫加油打气。中心还与新加坡著名华乐室内乐团鼎艺团合作,推出“‘艺’起抗疫”等3场线上音乐会,丰富当地民众的居家生活。
《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中国行动》白皮书、《中国南航神奇的“口罩航班”》……自2月初至今,中心和旅游办在各网络平台积极发布抗疫主题推文,介绍中国抗击疫情的努力,分享中国抗疫的经验和做法,推动疫情防控国际合作。其中多篇推文受到广泛关注,阅读量近万人次。
(本报记者白紫微、任皓宇整理,通讯员贾捷、张杰鑫、葛译友、齐正军)
云端
情谊
发现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违法、不良信息举报和纠错,及文章配图版权问题均请联系本网,我们将核实后即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