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图片加载失败
  2. 发现网>文化 > 正文
节日,是人类将时间“文明化”
2020-08-03 09:43:04
文章来源
大众日报

    节日的“感情”

  

  7月21日公安部消息,经党中央批准、国务院批复,自2021年起,将每年1月10日设立为“中国人民警察节”。

  

  警察节、教师节,春节、中秋节……中国现在有多少节日?这些节日类型是怎样的?

  

  节日的类型

  

  关于节日,著名民俗学家、民间文艺学家乌丙安在《中国民俗学》一书中这样定义:节日是“一年当中由种种传承线路形成的固定的或不完全固定的活动时间,以开展有特定主题的约定俗成的社会活动日”。这个定义比较宽泛,意味着节日涵义伸展性很强。

  

  目前我国的节日类型,主要有以下几类:职业性节日。这类节日主要是国家出面设立的,照顾到某些职业的特殊性。除了国家新设立的警察节,还有教师节、记者节、医师节、护士节等。这些设节职业的共同特点是,属于社会公共岗位,不畏艰险、甘于奉献,辛苦度较高。

  

  国际性节日。我国的国际性节日主要有五一国际劳动节、三八国际妇女节、六一国际儿童节。护士节,则既属于职业性节日,又属于国际性节日;传统节日。作为有着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我国传统节日丰富多彩,这其中包括春节、中秋节、元宵节等大节,也包括腊八节、重阳节、二月二(春耕节)等“小节”。

  

  国家性和政治性节日。我国的国家性和政治性节日主要包括:七一党的生日、八一建军节、十一国庆节、五四青年节。作为与新中国缔造密切相关的节日,这在我国政治文化生活中具有重要地位。比如,国庆节是国家的一种象征,作为一种新的、全民性的节日形式,承载了反映我们这个国家、民族凝聚力的功能,伴随着新中国的成立而出现,反映我国的国体和政体。

  

  以国内不同民族而论,我国节日的多样性更不胜枚举。我国56个主要民族,都有自己民族的特色节日。比如,蒙古族有旧历新年、祖鲁节、祭敖包、打鬃节、那达慕、马奶节等,傣族的节日有泼水节、关门节和开门节,壮族的传统节日主要有三月三歌会、男人节、陇端节等。

  

  我国重视节日文化的保护,早在2006年5月,国务院就公布了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其中春节、清明节、中秋节、端午节、七夕节等六个传统节日位列其中,国务院还专门出台《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通知》来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

  

  由传统向现代转换

  

  我国节日类型丰富多样,既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又有与时俱进的现代特征。

  

  一是传统节日体现出强烈的农耕时令特征。有一种观点认为,按照乌丙安的定义,以岁时来划分,我国二十四个节气也是一种节日,当然“节气”二字,除了“节点、节日”之意,还有气候、物候变化的意思,但毫无疑问,二十四个节气本身有“节庆”的特点,在漫长的农耕时代,二十四个节气不但是指导我国农业生产的“基本指针”,中国的传统节日也基本是以二十四节气为线索进行的。

  

  山东大学王加华教授是《二十四节气——光阴的习俗与故事》的作者,他表示:“二十四个节气具有实用性、节点性与生活化等几个方面的特点。二十四节气在民众社会生活中被赋予了丰富多彩的民俗内涵,如变身为节日,有丰富多彩的节令活动,产生了诸多有特色的饮食习俗等,与民众的娱乐、饮食、仪式活动、身体养生等紧密相关,深深融入了人们生活之中。实用性与节点性、事件化与生活化,可以说是理解二十四节气特点的关键。”

  

  二是传统节日在保留“家国”内涵的同时,体现出时代变化特点。比如,春节一些具体的习俗,就体现出家庭团圆的诉求。山东大学特聘教授刘铁梁发现:在山东沂蒙山地区,崇祀灶神的传统还有所保留,在腊月二十四晚上,人们会将旧的灶君老爷画揭下来烧掉,并于大年三十贴上新的一幅。

  

  但传统节日在城镇化、工业化进程中,也体现出新变化。比如在城镇化过程中,从农村向城市流动的人口大量增加,春节期间就形成了千军万马回家赶路的壮观景象,这特别能够体现出城乡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一种“年味儿”,急于归家的深刻感受,既是传统的又是现实的;再如在高科技和信息产业深入影响日常生活的今天,人们不得不接受层出不穷的新工具、新技术,拜年从电话到短信再到微信。人们只能在逛春节庙会的时候,看到那些传统技艺的表演并产生一种怀旧思绪。

  

  从整体来说,我国节日发展体现出由传统向现代转换的特征。节日发展也呈现中西文化交流特征,像五一国际劳动节、三八国际妇女节、六一国际儿童节,这都是全球化历史进程中的“精神文化遗存”。进入改革开放时期,也出现洋人过春节、中国人过西方情人节的现象,这都是说明世界在开放中的文化交融现象。

  

  传统节日:精神文化的根

  

  在节日由传统向现代转换的过程中,像职业性节日、国际性节日等,因为具有强烈的现代性特征,并不存在节日内容和形式“萎缩”的担忧,传统节日如何延续却面临生活现代化的挑战。

  

  我国农耕经济为主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但这并不代表传统节日的价值凋零,毕竟人具有物质和精神的双重属性,在物质生活之外,有强烈的精神情感需求。从生命个体来说,传统节日关乎我们的精神安顿,关乎人际情感的体会和重温;从大的方面说,我国传统节日因为有突出的家国情怀,代表了中国人精神家园中最温馨的部分,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紧密相连。

  

  传承传统节日,必须注意它的两个核心:一个是信仰性,一个是仪式性,这两个要素缺一不可。信仰和仪式是相辅相成的,信仰源自于心,但外现于形式,所以“仪式感”对于节日传承,其实非常重要,我们如果把仪式破坏了,信仰可能也就破坏了。

  

  山东师范大学历史学教授秦永洲认为,正是因为清明节有戴柳、踏青郊游、扫墓、荡秋千、蹴鞠和马球、放风筝、斗鸡等风俗仪式,才使其显得重要。

  

  传统仪式性受到的冲击比较大,确实与工业化、城镇化推进有关。由于城乡在居住环境、生产环境等方面差异很大,一些乡村节日习俗不宜带到城市里,这就导致节日传统仪式、活动逐渐减少。面对城镇化带来的挑战,传承节日习俗,一方面应该根据城市环境变化,有选择地继承节日习俗;一方面,可以深化假日制度改革,让城市居民能够有时间传承节日文化。此外,传统节日一般有较强的地域特点,应该鼓励节日习俗传承地有更大的自主权,安排实施节日习俗活动。比如,我省沂源县是“牛郎织女传说之乡”,该县燕崖镇牛郎官庄附近是国内所能找到的唯一一处与实地实景相对应的文化遗存,所谓“在天成象,在地成形”,这样的地方就应该在“七夕节”的文化传承中承担更多角色,给予相应的文化发展权益。周学泽


责任编辑:任雅馨

节日

免责声明

发现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违法、不良信息举报和纠错,及文章配图版权问题均请联系本网,我们将核实后即时删除。


  • 版权所有 发现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