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图片加载失败
  2. 发现网>文化 > 正文
2020第四届老舍戏剧节“我在现场”:体味舞台现场之美
2020-11-09 08:07:04
文章来源
中国新闻网

  “戏剧舞台之美我觉得在于人们在同一个空间进行情感交流,这在当下更显珍贵。”知名戏剧导演方旭如此描述舞台现场的意义。

  

  11月5日,第四届老舍戏剧节文化活动板块“我在现场”单元与中央戏剧学院合作,于天桥艺术中心呈现了一场题为“戏剧之于艺术生涯”的体验活动。

  

  现场,中戏导演系学生特别呈现了经典戏剧作品《家》的片断表演,而后,中戏老师、艺术家、明星校友共同带了一场精彩对谈。

  

  话剧《家》系戏剧大师曹禺根据巴金同名小说改编而成,曾被誉为从文学作品到戏剧剧本改编的典范,是我国戏剧舞台上长演不衰的经典作品,也是许多专业艺术院校学生大戏的首选。

  

  2018年,中央戏剧学院导演系杨硕老师和霍樱老师带领导演系的学生重排《家》,登上了国家大剧院的舞台,并代表学院赴罗马尼亚参加了第二十五届锡比乌国际戏剧节。

  

  两位老师当日介绍说,“这是一版从内容到形式都力求有所突破的《家》,它将最大限度的以诗意的方式展现人的精神生活。”这一次的创作中,两位导演将巴金先生的小说、曹禺先生改编的剧本以及英若诚先生在美国排演版本的剧本进行了大胆的融合与改编,意在更大限度的突出原著中深刻的作品思想,富于诗情的戏剧意境,以及浓情诗意的语言的艺术特色,也促成了这一版《家》在二度创作中追求诗化风格、民族品格、强化人格的创作根基。

  

  活动中,中戏导演系2018级本科班重现了这一版本《家》的片断,带领观众共同领略了经典文本与戏剧的魅力。

  

  此外,本届老舍戏剧节剧目展演单元也特别选入了曹禺编剧的北京人艺版本《家》,在这位戏剧文学大家110周年诞辰之际献上敬意。

  

  针对经典作品的当下解读,霍樱当日表示,“经典作品值得我们不断去挖掘,它们之所以成为经典也正是因为其深厚的内涵,以《家》为例,这一版本我们提炼出的主题是人所面临的困扰究竟来源于自身还是客观,这其实是我们每个人都有的问题。”

  

  当日演出结束后,中央戏剧学院导演系总支书记、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姜涛,霍樱,知名戏剧导演、中戏校友方旭,以及北京人艺演员、中戏校友闫锐,共同带了一场关于戏剧和表演的对谈。

  

  “剧场在我眼中是能充分打开想像力的魔性空间,这里应该充满创造性,就像齐白石先生画虾,它和真正的虾肯定是不一样的,齐白石先生用笔墨完成了一次艺术提炼和创造,我们在剧场也是一样,我认为最高境界应该也是如此。”曾经成功将老舍先生的《二马》《牛天赐》等多部作品搬上话剧舞台的方旭当日表示。

  

  他特别强调了创作者在戏剧现场与观众的联系,“在我看来,演员在戏剧现场一直处在交流中,与搭档交流,与自己交流,与观众交流。我自己在戏剧创作中一直要求自己的作品能在开场5到10分钟内与观众建立联系,‘戏的一半在台下’,这一点非常重要。”

  

  在北京人艺舞台上塑造众多人物形象的闫锐当日强调了表演积累对于舞台的意义,“台上十分钟台下十年功,此言不虚,不论演员还是导演,对于舞台的琢磨都是没有尽头的,我认为,从表演方面说,走心的重复对于演员最终对于作品和人物的理解是有很大促进作用的。”

  

  对此,方旭表示,“不同人对于表演有不同的理解,但我认为无论如何,感同身受应该是一切的开端,用感受带行为和语言,感受在前。”

  

  “我在现场”单元是第四届老舍戏剧节“戏剧茶馆”文化活动的一部分。作为老舍戏剧节的固定板块,“戏剧茶馆”文化活动致力于为观众们打造更多元的戏剧感受方式——除了走进剧场观演,还可以在剧场之外的空间通过对谈沙龙、主创见面会、剧本朗读、主题讲座等活动形式感受戏剧文化魅力。

  

  今年受疫情影响,艺术家们渴望回归舞台与观众互动,观众们更是期待着精神食粮的抚慰,除了走进剧场观演外,戏剧节方面表示,更希望通过“戏剧茶馆”文化活动,营造真实的、充满人气的“在现场”氛围,呈现戏剧独特的“在现场”魅力,以触手可及的艺术温暖让观众身临其境感受戏剧之美。

  

  据悉,在12月第四届老舍戏剧节文化活动板块“我在现场”单元还将与北京大学戏剧社合作,带来又一场线下活动。活动中,北大剧社的同学们将带来一部为老舍戏剧节新创的戏剧作品。(记者 高凯)


责任编辑:李惜

戏剧

老舍

免责声明

发现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违法、不良信息举报和纠错,及文章配图版权问题均请联系本网,我们将核实后即时删除。


  • 版权所有 发现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