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图片加载失败
  2. 发现网>文化 > 正文
文明交流当包容而求同,沉稳有定力
2020-12-17 11:33:54
文章来源
光明日报

  我在与日本朋友的接触中,常为日本有识之士对于中日文化交往的诚恳热切而感动至深。日本创价学会名誉会长池田大作先生多年来致力于中日友好,被誉为“日本当代的孔夫子”。2003年,日本作家水上勉做了两次大手术以后,亲口对我说,他唯一的愿望是有生之年再到中国杭州西湖的白堤和苏堤上转一圈,哪怕是坐着轮椅。大作家井上靖70岁后6次到中国考察,写出了长篇小说《孔子》,他对儒学的人性化理解打动了大量中日读者。作家大江健三郎先生在一些历史问题上坚持和平反战立场,受到中国人民的普遍尊敬。


  中国和日本这两个近邻国家,文化交流已有两千多年历史。儒学好学、求仁、亲民、王道、积德的基本价值观,在中日儒学文化中都有体现。因此,见贤思齐、不同而和,这是数千年来中日文化交往的主调。


  历史上,影响日本的第一位儒学大师朱舜水赴日建立了舜水实学理论体系,它启发民众、培养道德、完善治理,使儒家学说在日本得到了助力社会改革的大好机会,为后来日本维新致强打下了基础。至近现代,当日本先于中国走上现代化道路之后,许多中国的先行者如梁启超、孙中山、李大钊等又在日本接受先进观念,鼓舞了改良和革命的斗志。


  那些先驱者们,使命在身、信仰坚守、备尝艰辛、孜孜以求,为我们铺就了两国互联互学互鉴互补的文化之桥,使中日两国文化呈现出各有千秋、相异相通的文化面貌。


  中国和日本交往很多、很深、很相知,但文化性格与利益选择上仍有许多异质乃至隔膜,历史遗留下来的伤害也仍然有待勇敢公正面对。经过了许许多多牺牲和探索,中国人民选择了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在走向现代化的过程中,儒学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气质的重要基础,仍然有利于我们在新时代审时度势,包容而求同,沉稳而有定力。


  今天,我们面对着新的多极世界格局,需要新的思考与审视。世界各国的关系应该是君子之道、求同之道,应该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之道,应该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之道。不同而和,互利双赢,相互学习,共同发展,才能共同构建美好的人类命运共同体。国际文化交流,正是抵制单边主义、去全球化,构建互利共赢的人类命运共同体不可或缺的一件盛事。


责任编辑:刘蓓

文明交流

包容

沉稳

免责声明

发现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违法、不良信息举报和纠错,及文章配图版权问题均请联系本网,我们将核实后即时删除。


  • 版权所有 发现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