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越来越多的人喜欢上听书。第十七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结果显示,2019年,我国超三成的国民有听书习惯,成年人和未成年人的听书率较2018年分别提高4.3%和8.5%。有声阅读成为国民阅读新的增长点,移动有声APP平台已成为听书者的主流选择。
在大力推广全民阅读的今天,很多人注意到,不仅手机端有众多有声书阅读平台,在公共图书馆、城市书房甚至社区、公园、地铁等公共场所,也能享受到听书服务。
一座座有声图书馆建起来,使用情况怎么样?有声资源能够满足不同群体的需求吗?带着这些问题,笔者走访了部分服务者和听书人。
为传统阅读模式提供补充
最近,75岁的陕西西安市民李友在社区里遛弯的时候,第一次用上了有声图书馆。“只要用手机扫一扫这个二维码,就可以听书了!”在一台卡通展板式样的装置前,跟随工作人员的指引,李友通过扫码找到了自己喜爱的文学作品。
“既方便又快捷,能带走还不占地儿,提升了我们老年人读书学习的兴趣。”李友点赞的西安国际港务区梦想公社小区的有声图书馆,启用不久就成了附近很多居民的打卡地,他们中有的人来学习健康养生知识,有的人喜欢浏览历史类内容,有的人带上孩子来听故事,都能找到自己喜欢的有声读物。
“我小时候家里穷没上过学,不识字,后来生活好了,想多了解些知识,却只能盯着文字干瞪眼。现在好了,有声图书馆不设限,一点就能听书,听到很多有意思的内容,感觉生活都充实了。”余阿姨说。
总体来说,有声图书馆普遍占地面积不大,储备资源却很丰富,涵盖党建、文史、教育、经济等多种类型,用户只需扫码进入服务界面,就可以根据喜好和阅读需求自行选择收听内容,整个过程简单易操作,对于不同群体都十分友好,也为很多像余阿姨一样的人打开了了解世界的又一扇窗。
“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阅读有了更多的方式和渠道。如何引导读者接触更多的优秀作品,搭建一个健康阅读的平台?有声图书馆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选择。”一位图书馆员说,借由现代科技和数字媒体,知识的开放性愈加凸显,这给满足人们美好精神文化需要提供了更多渠道。
值得一提的是,各地众多文旅部门已经主动引入社会力量,以阅读边界的延伸拓展公共文化服务覆盖面。去年9月,河南省郑州市二七区文化和旅游局与喜马拉雅合作打造的“有声图书馆”项目正式落地。仅需一个二维码、一副耳机,老百姓就能随听随享,不仅能接触丰富的有声书资源,还能听热播剧、相声曲艺、儿童故事、健康养生等内容,为传统阅读模式提供了很好的补充。
助力特殊群体服务
在有声图书馆的众多用户中,有一群人是常客——视障群体。在声音的世界里,他们与普通人几乎没有隔阂。甚至部分视障人士凭借自身努力,完成了有声书用户向有声内容提供者的转化。他们主播或演播的有声书、分享的知识、推出的直播一样精彩。据统计,在喜马拉雅上,残障人士做主播者已超过8000人,其中年收入最高的达百万元,专辑播放量最大的超过8亿次。
“听对于我们有视觉障碍的人来说是最自然的举动,听书对我们来说既方便又欣慰,希望能制作出更多有声资源。”今年27岁的宋文过去在工作中意外致残,享受过美好文化生活的他尤其能够体会视障人群的渴望,也更热衷于听书。
“90后”上海姑娘马寅青也是一位视障人士,从未见过光明的她通过一步步努力完成了学业,考入上海中医药大学学习推拿。但她对这个职业缺乏兴趣,权衡之后,她最终选择走上创业路,专注于演播有声书,离开校园不到两年时间,她就带领自己的团队制作有声小说近200部。目前,马寅青的公司有20多名员工,其中3/4是视障人士。
有声图书馆以灵活、多样的属性及全场景优势,在推动全民阅读方面作用显著,吸引了大量用户。而随着智能手机、平板电脑、车载音响、可穿戴设备等移动终端的开发,有声内容正在不断扩容,声音使用场景在延展。
内容消费时代,有声图书馆的发展以及有声资源的开发,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不同人群的信息需求,提升了特殊群体的信息接触率。但不可忽视的是,有声图书资源供给与用户需求之间还存在较大落差。
一方面,由于版权限制以及制作、编辑、运营等方面的高成本,有声读物的制作在数量和种类上比较有限。增加有声资源供给还需打通版权引进、音频生产、策划运营、渠道分发的全链条。
另一方面,特殊群体无障碍使用数字或有声资源的目标任重道远。以视障群体为例,在我国1700多万名视障人士中,除了在互联网环境下的部分视障创业者及熟练使用现代智能技术的视障人士外,更多视障人士还在“数字化”的波段外。要满足这一群体的精神文化需求,还需要更多升级版的配套服务。在这一层面,公共图书馆的服务效能也在升级。如上海图书馆推出“视障读者专递包”,将盲文图书和有声读物送到视障读者手中,还寄送“阳光听书郎”等便携式听书设备;浙江省图书馆根据视障读者需要进行定制化服务,还与社会企业合作共同开启“云声”公益项目,将优质的诵读作品传递给视障读者,并计划在手机客户端上展示视障读者与“爱心助盲”志愿者的原创有声作品,展现特殊群体风采的同时体现了文化关怀。
由此,以理念为引领,升级服务模式,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效能,有声图书馆的发展大有潜力。
图书馆
潜力
发现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违法、不良信息举报和纠错,及文章配图版权问题均请联系本网,我们将核实后即时删除。